董洪梅 董大朋
(1. 中共大慶市委黨校,黑龍江 大慶 163313;2.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黑龍江 大慶 163119)
黑龍江省農業生產條件優越,農業產值位于國內各省市前列,是我國重要農產品生產基地。但是,在黑龍江省農業產值不斷增長的同時,農業生產效率是否也在提高?農業生產是以集約式增長還是以粗放式增長?為了正確判斷黑龍江省農業發展的效率水平,有必要對黑龍江省農業生產效率問題進行深入研究,進而探討提高全省農業生產效率的有效途徑。
從現有研究文獻來看,數據包絡分析法(DEA)在國內學者關于農業生產效率的研究中得到廣泛應用且相對成熟,因此,本文運用DEA 方法對黑龍江省14 個地級市農業生產效率進行定量比較研究,以期對黑龍江省農業生產效率的整體水平和地區間的差異進行評價。
數據包絡分析法(DEA)是由Charnes 等人于1978年提出,旨在以數學規劃和統計數據來評價“多投入多產出”模式下決策單元間的相對有效性。我國學者魏權齡(1988)為DEA 方法在我國的推廣和應用作出了重要貢獻。CCR 模型(固定規模報酬)和BCC 模型(變動規模報酬)是目前DEA 方法中最基本的兩個模型,可分別計算綜合技術效率(TE)和純技術效率(PTE),用CCR 模型下計算的技術效率值除以BCC 模型下計算的純技術效率值就得到各決策單位的規模效率值(SE)。
為反映黑龍江省各地區農業經濟效率的整體情況及地區之間的差距,本文選取黑龍江省14 個地級市(包括大興安嶺地區和農墾總局)2012年農業生產數據作為研究樣本。在具體指標選取上,以當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作為產出指標,以農林牧漁業從業人數、農作物總播種面積、農業機械總動力代表勞動、土地和資本投入作為投入指標。上述所選指標數據均來自于2013年《黑龍江統計年鑒》,計算軟件為DEAP2.1。
運行DEAP2.1 軟件對黑龍江省所有地區農業生產指標數據進行計算,相關生產效率計算結果見表1。
從綜合技術效率來看,2012年黑龍江省農業綜合技術效率處于有效的地區只有伊春和大興安嶺2 個,反映出其農業技術水平與其經營規模相適應。綜合技術效率無效的地區12 個,其中哈爾濱市、綏化市和農墾總局綜合技術效率相對較高,其他地區則相對較低,表明黑龍江省農業生產亟須提升生產效率。從純技術效率來看,純技術效率有效的地區包括哈爾濱市、伊春市、綏化市、大興安嶺地區和農墾總局5 個,純技術效率無效的地區9個。從規模效率來看,伊春市和大興安嶺地區規模效率有效,而且綜合技術效率和純技術效率也有效,表明這兩個地區的農業生產處于最優狀態,其他12 個地區規模效率全部無效,表明其農業生產中存在生產經營規模與要素投入不協調的問題,生產規模可能較小或過大。從規模報酬來看,七臺河市和鶴崗市規模報酬遞增,即農業產出的增加幅度要高于投入的增加幅度,農業生產規模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農業發展潛力較大;哈爾濱市等10 個地區農業生產規模報酬遞減,農業產出增加幅度小于農業生產投入增加幅度,應創新農業生產經營模式、應用先進技術手段、合理配置農業生產要素,以提升農業生產的有效性。

表1 2012年黑龍江省各地區農業生產效率比較
為了更加直觀地表現出黑龍江省14 個地區之間農業生產效率的差異,借鑒馬彧崧、戴永安(2009)的分類方法,依據表1 中計算的各地區2012年農業生產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的高低,將全省14 個地市劃分為4 種類別:高純技術效率-高規模效率地區、高純技術效率-低規模效率地區、低純技術效率-高規模效率地區和低純技術效率-低規模效率地區,具體劃分詳見表2。

表2 2012年黑龍江省各地區農業生產效率分類
本文通過對黑龍江省農業生產投入產出效率研究發現,黑龍江省農業綜合技術效率水平較低,平均值僅為0.648,綜合技術效率有效地市僅有伊春市和大興安嶺地區2 個,哈爾濱市、綏化市、牡丹江市和農墾總局4 個地區純技術水平較高但是其技術效率水平受規模效率較低的限制,而雞西、鶴崗、雙鴨山、大慶和七臺河5 個資源型城市規模效率較高,綜合技術效率提升主要受制于純技術效率的低水平,齊齊哈爾、佳木斯和黑河3 個地區的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都較低,存在較大的技術效率損失。針對以上結論,為促進黑龍江省未來農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特提出以下建議:
黑龍江省礦產資源型城市目前發展比較困難,城市化水平較低,對周邊農村地區勞動力的吸引能力和經濟輻射能力不足。尤其是隨著資源的枯竭,城市就業崗位減少,導致大量農村人口無法實現非農化過渡,因而滯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造成勞動力資源的浪費。應當加快資源型城市轉型,同時加快全省城市化步伐,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途徑。
黑龍江省具有全國得天獨厚的土地資源,但是全省對農業耕地的利用集約化程度不高。因此,應當根據不同地區農業用地的資源特點合理規劃農業耕地的利用方式,發展適應當地耕地資源特點的高附加值農作物,嚴格限制耕地撂荒和過度開發,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黑龍江省應當加大對傳統農業的改造力度,增加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尤其是加大對農業科技開發的支持,推動農業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推廣,提高農業生產的技術效率,實現農業生態效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協調發展。
[1]馬彧崧,戴永安. 甘肅省農業技術效率區域差異分析[J].技術經濟,2009(3):51 -53.
[2]方鴻. 中國農業生產技術效率研究:基于省級層面的測度發現與解釋[J]. 農業技術經濟,2010(1):34-41.
[3]張曉紅,郭亞軍. 河北省地級市農業生產效率的DEA 研究[J].廣東農業科學,2012(1):222 -225.
[4]閆曉冉,侯林春,馮麗. 湖北省地級市農業生產效率的DEA 評價[J].湖北農業科學,2013(15):3724-3726.
[5]李衛芳,陳建成. 基于DEA 的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效率評價[J].技術經濟,2012,31(2):51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