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春苗 胡 濤
(1.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北京 100872;2. 世界自然基金會,華盛頓特區,美國 20037)
大湄公河次區域(GMS)是近年來投資與貿易發展比較迅速的區域,也是我國積極推動、參與較成功的區域合作機制。2012年,中國與GMS 五國的貿易總額達到了1318 億美元[1]。2003年,該值僅為188 億美元,增幅6 倍。凈出口額從2003年的31 億美元,飆升到352億美元[2]。2012年,中國對GMS 五國直接投資流量為29.5 億美元,比上年增幅78%,相比2003年的9280 萬美元(緬甸除外),增幅近31 倍。直接投資存量為111億美元,比上年增幅42%,相比2003年的2.58 億美元,增幅42 倍[3]。
投資與貿易帶動參與國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一定程度環境影響。尤其是中國與GMS 五國的直接投資和對外貿易增長,遠高于GDP 的增長速度,高于世界乃至中國投資貿易的平均發展速度,其環境影響更是不容小覷。
對外貿易方面,我國在獲得巨大貿易價值量順差的同時,卻是日益凸顯的資源環境逆差。研究表明,入世十年來,我國凈出口產品虛擬SO2排放約占全國排放總量的1/4;凈出口產品虛擬CO2排放占全國排放總量超過30%;凈出口產品COD 排放占全國排放總量的20%以上[4]。對外直接投資方面,GMS 國家為發展中國家,環境保護標準較低。投資領域主要集中于采礦業、水電等資源性項目,本身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大。作為國際自然資源開發投資市場上的后來者,我國企業所獲得的往往是相對高風險、高難度、低收益,甚至環境保護欠賬較多的項目[5]。如果環境影響與風險處理不好,不僅造成東道國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投資企業也會受到經濟損失,甚至給我國帶來負面國際影響。如中國在緬甸、老撾的水利建設雖解決了兩國電力不足問題,卻當地居民擔心影響魚類生存、淹沒大片森林等,而受到當地人責難。2011年9月,中國投資的密松水電站,緬甸政府以大壩帶來多種生態環境問題為由,宣布擱置興建。并于2012年頒布新《環境保護法》和新《投資法》,提高了外國在緬甸的投資與環境門檻[6]。
宏觀經濟學在衡量一個國家(或行業)的貿易與直接投資時,通過經常賬戶與資本金融賬戶構成國際收支平衡表(Balance of Payments)進行估算,這僅是從貿易與直接投資的經濟價值量角度的平衡估算。實際上,貿易的價值量僅涵蓋了貨物或服務產品的市場名義價值,并沒有考慮資源消耗與環境污染的成本。而進出口產品中都隱含著生產或消費過程中一定量的資源消耗與污染排放,進而影響本地區的資源環境狀況[7]。直接投資額僅是金融資本的跨國流動,并沒有考慮其流動背后引發的資源環境要素(影響)流動。基于此,國民經濟估算中,需要從資源環境角度,對投資貿易的環境影響進行平衡估算。本文嘗試估算國別間投資與貿易帶來的環境影響。
環境影響:污染物排放、溫室氣體排放是投資貿易等經濟活動最直接的環境影響之一。本文選取溫室氣體排放量、污染物排放量等環境影響指標代表環境影響,不包含對生態與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污染物造成的植被、建筑、人體健康等間接影響;不考慮環境影響的滯后效應與累積效應。故而,對外直接投資帶來的環境影響:即對外直接投資(FDI)活動、項目、措施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污染物排放量。對外貿易帶來的環境影響:貨物中隱含的其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資源消耗與污染排放,即隱含排放量(embodied emission)。基于服務貿易產生的污染與溫室氣體排放較小,這里提到的對外貿易僅指貨物貿易。
鑒于數據可得性,本文僅以CO2排放量作為環境影響指標,估算投資貿易的環境影響。于是直接投資帶來的環境影響,即為國內直接投資項目帶來的CO2排放量。對外貿易帶來的環境影響,即為進出口產品中隱含的CO2排放量。
2006年IPCC 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溫室氣體核算體系(GHG Protocol),是國際上最常用的溫室氣體核算方法。即溫室氣體排放量=活動水平* 排放因子,稱之為IPCC 法。
本文在IPCC 法的啟示下,對其進行改進與延伸,應用于估算投資與貿易的環境影響。“改進”體現在原IPCC 法排放因子由能源消耗等物理變量(千克/噸標煤),變為經濟價值量(千克/ 萬元GDP); “延伸”體現在原IPCC 法主要估算溫室氣體,延伸到估算溫室氣體和SO2、COD 等各種污染物;估算領域從企業、城市層面,延伸到投資與貿易領域。即改進的IPCC 延伸法,排放量=活動水平* 排放因子(E=M×θ)。
排放量E:投資/貿易排放總量;活動水平M:貨物貿易商品價值量或投資價值額;排放因子θ:單位價值中隱含的污染物排放量。
筆者(2011)嘗試運用改進的IPCC 延伸法,估算對外貿易帶來的隱含(虛擬)SO2、CO2排放量,即通過投入產出分析表計算外貿42 行業進出口的SO2、CO2完全排放因子,進而估算出外貿42 行業進出口隱含的SO2、CO2排放量[8]。
(1)對外貿易中隱含的CO2排放因子:假定進口商品的結構等同于國內相同商品的生產結構,即進口商品單位價值量隱含的排放因子等同于國內商品單位價值量隱含的排放因子,進一步地,使用單位GDP 的CO2排放因子作為單位價值量進出口商品的排放因子(θT=θG)。
(2)對外直接投資中的CO2排放因子:假定國內產業生產結構等同于外商直接投資企業生產結構,即單位外商直接投資額排放因子等同于任意單位投資額的排放因子。進一步地,一個單位投資額產生不僅僅是一個單位GDP,即投資的乘數效應,故而引入直接外資貢獻指數,以此估算直接外資對東道國經濟發展的貢獻(GDP增值),并作為“鏈接”FDI 與GDP 的橋梁。即單位FDI 的CO2排放因子等于直接外資貢獻指數乘以單位GDP 的排放因子(即單位FDI 的CO2排放因子=直接外資貢獻指數* 單位GDP 的排放因子θF=μ* θG)。
直接外資貢獻指數是系統性比較分析直接外資對經濟發展貢獻的首次嘗試(2012年世界投資報告),通過價值增值(GDP)、出口、就業、稅收等變量指標來體現。2011年,第一象限中直接外資帶來的價值增值占整個經濟百分比份額的中位值為41.1%,其中柬埔寨和泰國屬于第一象限,故柬埔寨和泰國的直接外資貢獻指數的計算如式(μ =GDP* 41.1% /FDI)。鑒于緬甸、老撾與越南數據不足,未列入象限,取2009年東亞和東南亞國家直接外資帶來的價值增值占整個經濟百分比份額的中位值10.5%,作為其百分比份額,即緬甸、老撾與越南的直接外資貢獻指數μ 的計算如式(μ=GDP* 10.5%/FDI)。因缺乏不同年度直接外資貢獻指數變量指標,將41.1%與10.5%分別作為這些國家2003-2011 各年度的百分比,予以計算。注意,將41.1%與10.5%分別應用于各年度,必定有些偏頗,甚至會夸大外資對GDP 的貢獻,從而過高估算直接外資帶來的環境影響。此處作為方法探索與趨勢分析,可以忽略該偏頗[9]。
綜上,對外直接投資的CO2排放因子計算公式為θF= μ* θG=(GDP* 41.1% /FDI)* θG或θF= GDP*10.5% /FDI)* θG(見附表2)
所涉及到價值量,均以2000年不變價為基準,各年度價值量通過GDP 平減指數折算為2000年當年價;數據統計分析在國家層面,而不是產業/行業,或者項目層面,故所取數值可能與實際投資貿易行業產品有所出入;投資及其污染物或者溫室氣體排放的時滯性不予以考慮。
中國對GMS 國家直接投資帶來的CO2排放量變化較大,無明顯排放趨勢規律,從分國別排放量、年際排放量變化都可體現,區域總排放量從2003年的146.5萬噸到2011年的1351 萬噸。同一國家年際CO2排放量變化較大,無明顯變化趨勢,除政策層面原因外,還在于較大或大型項目的投資,可能會集中于某一年度,而項目運營跨度多個年度,在年度統計中并未將其折算到各年度。

表2 中國對大湄公河次區域貿易帶來的隱含CO2 排放量
百分比份額方面,占國內排放總量份額較小,即使份額最高的2010年,也僅為3.3%,這說明中國在大湄公河次區域直接投資帶來的CO2排放對整體影響較小。
各國排放量、年際變化方面,泰國CO2排放量最大,除2005年外,其排放量是該區域排放總量的最主要組成部分。原因不僅在于計算排放因子時,泰國的直接外資貢獻指數較大,還在于中國在泰國直接投資也比較大。中國對越南的直接投資也相對較大,與泰國相差不多(該表未體現),但其帶來的CO2排放量遠小于泰國,原因在于泰國直接外資貢獻指數要大于越南。
中國對GMS 國家貿易帶來的隱含CO2排放量都為負值,除老撾2010年和2011年隱含CO2排放量外,原因在于這些國家在與中國的進出口貿易,處于凈進口狀態,假定不同國家進出口產品結構與國內生產結構相同的情況下,從生產替代角度,貿易凈進口意味著減少國內同類產品的生產,進而減少國內CO2排放。從區域隱含CO2排放總量數值看,整體呈增加趨勢。2007年作為拐點,2007年前后排放量差較大。從區域總排放量組成看,越南貢獻60%左右,其次是泰國。老撾最少,甚至可以忽略。
百分比份額方面,占國內排放總量份額較小,年際變化較小。即使份額最高的2008年,其絕對值也僅為4.4%,這說明中國在大湄公河次區域貿易帶來的隱含CO2排放對區域整體影響較小,但略大于中國直接投資帶來CO2排放量。
CO2總排放量為負值,說明中國對GMS 國家直接投資與貿易有利于減少CO2的排放,利于環境改善。同時,也說明從中國凈進口貿易減少的隱含CO2排放量,大大抵消了中國對其直接投資增加的CO2排放量。
百分比份額方面,占區域排放總量份額較小,其峰值絕對值也不足5%,年際變化較小。峰值出現在2008年,百分比份額為4.1%,相應的CO2排放量1749.5 萬噸,說明中國在大湄公河次區域直接投資與貿易帶來的CO2排放對區域整體環境影響較小。

表3 中國對大湄公河次區域直接投資與對外貿易帶來的CO2 排放量
從區域總排放量組成看,越南貢獻了總排放量的60%以上,部分年度甚至超過100%,如2009-2011年,且是唯一一個所有年份CO2排放量為負值的國家,也說明從中國凈進口很大程度上利于減少國內CO2排放,改善環境影響。中國對泰國投資貿易帶來的CO2排放量也較大,環境影響變化不一,正值最高達792.8 萬噸,而負值最大絕對值則高達422.2 萬噸。較大的絕對數值說明了中國對其直接投資較大或從中國凈進口貿易額較大,而正負值的變化,則說明不同年份投資額與凈進口貿易額相差較大。柬埔寨與老撾的CO2排放情況類似于泰國,但排放量遠小于泰國,且從2009年始,CO2排放量為正值,說明中國對其直接投資環境影響逐漸超過其貿易環境影響。中國對緬甸投資貿易帶來CO2排放量基本為負值,除2011年外,說明緬甸從中國凈進口產品減少的CO2排放抵消了中國對其直接投資帶來的CO2排放。
(1)我國對大湄公河次區域的投資與貿易帶來的環境影響,總體利好,各國有差異。具體地,中國投資與貿易對越南帶來利好環境影響;對緬甸帶來不利好環境影響。多數年份,對泰國帶來利好環境影響;對柬埔寨和老撾帶來不利好環境影響,但影響較小。
(2)中國對該區域及各個國家的貿易額遠遠大于對其直接投資額,一定程度說明我國是一個貿易大國、投資小國。整體上中國對GMS 各國貿易的出口額大于進口額,從生產替代角度,貿易凈進口意味著減少國內產品的生產,進而減少國內CO2排放。故中國對GMS 國家對外貿易的環境影響,即減少的隱含CO2排放,足以抵消中國對其直接投資帶來的CO2排放。
(3)百分比份額方面,我國投資貿易帶來的CO2排放量,占該地區總排放量份額較小,2008年其最大份額絕對值僅為4.1%,一定程度也說明我國投資貿易對該區域總體環境影響較小。具
第一,減少、限制國內“兩高一資”產品生產與出口,鼓勵資源密集型產品進口;鼓勵企業境外投資資源型行業,規范企業環境履職。通過貿易與投資手段,充分國際資源優勢與環境容量,實現與GMS 國家“雙贏”發展。
第二,鼓勵發展“服務優先”的出口貿易與對外投資。服務業,尤其是現代與新興服務業,資源環境影響小,既是我國調結構轉方式的路徑選擇,又是GMS 國家的產業短板,也是未來產業的發展方向。
第三,鼓勵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行業、環保產業出口貿易與對外投資。GMS 國家對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環保產業有較大市場需求,我國在這些領域具有較先進技術和豐富經驗,如在污水、凈水處理、廢棄物清除等方面,具有成熟的環保技術與有競爭力的環保設備。企業相對優勢明顯,出口與對外投資潛力大。
[1]大湄公河次區域藍皮書: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發展報告(2012-2013). 中國與大湄公河次區域貿易額達1318 億美元. http://finance.eastmoney.com/news/1350,20130822317272493.html.
[2]國家統計局. 中國統計年鑒[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4-2012.
[3]商務部,國家統計局,國家外匯管理局.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4-2013.
[4]胡濤,吳玉萍,龐軍,等. 入世十年我國對外貿易的宏觀環境影響研究[J]. 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1(3):20-24.
[5]毛顯強,劉崢延,劉菲. 中國對外投資面臨的環境風險及管理探析[J]. 環境保護,2013(14):52-54.
[6]藍皮書:中國與大湄公河次區域經貿合作現新問題 . http://news.xinhuanet.com/yzyd/local/20130822/c_ 117050467.htm.
[7]胡濤,吳玉萍,沈曉悅,等. 我國對外貿易的資源環境逆差分析[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08,18(2):204-207.
[8]曹春苗,胡濤,龐軍. 外貿出口虛擬污染貢獻及“十二五”節能減排潛力.資源科學[J]. 2011,33(9):1659-1667.
[9]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2. Available at:http://unctad.org/en/Pages/DIAE/World%20Investment%20Report/WIR2012_ WebFlyer.aspx.
[10]Bank of Thailand. EC_ XT_ 003_ S2 :Trade Classified by Country(US $).Available at:http://www2.bot.or.th/statistics/BOTWEBSTAT.aspx reportID =744&language=ENG.
[11]World Bank(2012)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2012. Available at:http://datacatalog.worldbank.org/.
[12]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2012)CO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HIGHLIGHTS. Available at:http://www.iea.org/publications/freepublications/publication/name,32870,en.html.
[13]Trade economics. Available at:http://www.tradingeconomics.com/myanm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