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琳娜 楊冰清
【摘 要】時評以其獨到的視角,獨特的見解和富有張力的語言逐漸贏得民眾的青睞。然而,走過繁華與平淡后的時評,局限和困境也呈現出來。“評論記者”工作機制的建立是否能有效扼制評論同質化現狀,還需要從認識該機制本身做起。。
【關鍵詞】新聞評論 工作機制 同質化
一、新聞評論同質化現狀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都市報的興起,新聞評論以其獨特的視角,獨到的見解和富有張力的語言逐漸受到廣大民眾的青睞。隨后多種多樣的新聞時評類欄目以不同形式占據了各大媒體的重要位置。
2014年2月,央視索福瑞公司(CSM)發布了2012年度全國電視臺收視率排行榜,在新聞節目收視率排名中,新聞述評類節目《今日關注》排名第二位,《焦點訪談》排名第三位,《新聞1+1》排名第六位。可見新聞評論已走上繁榮發展之路。然而,時評的局限性和困境也不可避免地呈現出來,“千版一面,眾議同聲”的同質化現象也逐漸顯現。主要表現為:第一,主題雷同、觀點相同或相似;第二,不同報刊載相同新聞評論;第三評論寫作手法相近或單一、寫作風格雷同。
著名文化批評家葉匡政在《時評正在成為一種腦殘文體》中犀利地點評了現代時評同質化的現狀:“這類時評還有一個特征,就是味同嚼蠟,不僅言語枯燥,觀點亦是人云亦云”,“黑夜給了時評家一雙黑色的眼睛,他們只用它來翻翻白眼。他們成為這個時代的時評家,一筆好字被電腦廢了,一手好文章給時評廢了。”①
二、新聞評論同質化現狀成因
現如今,時評無論是在版面還是在欄目設定上幾乎千人一面,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有以下幾點因素:
1、評論作者正逐步從“普羅大眾”走向“新聞精英”
在新聞時評繁榮之初的幾年間,時評成為了廣大民眾的話語平臺,時評成就了“公民寫作“和”公民表達”。然而,經過短短幾年的淘汰,評論作者群覆蓋面越來越狹窄,逐步由廣泛分散的“普羅大眾”變為少數的“新聞精英”。由于時評對時效性要求很高,對于大多數非專業的寫作者來說,在短期內要想完成行文流暢、精心布局且認識深刻的評論著實不易。自然被文字功底深厚,目光敏銳的資深行家所取代。
2、近距離新聞評論常被扼殺
地方報紙對于本地新聞報道的評論,是改變時評同質化的有效途徑之一。其優勢在于它有時效性和貼近性,但由于地方媒體受限于廣告商、政府機關等各種力量,直接評論本地新聞尤其是批評性新聞,有可能無法發表,甚至容易引發諸多矛盾。因此地方報紙往往選那些離本地較遠,又具有影射作用的評論。這也就導致了時評選題單一,內容同質化。
3、新聞時評版式缺乏個性,欄目設置雷同
雖然目前全國各媒體幾乎都有“新聞時評”,但是其方式和版式大致相同。報紙上的時評版面無論是在欄目設置上還是版式上也都相仿。即便是某些報紙改版后增加某些專欄、漫畫或點評,過段時間就會有其他報紙競相模仿推出類似的欄目,讓人有“千報一面,眾論同聲”的感覺。
4、多數媒體還沒有專門的評論員隊伍
全國多數媒體出于成本等各方面因素的考量,通常只有一兩個評論編輯,而沒有組建完備的評論員隊伍。評論員隊伍的單一化致使對于每天的新聞議題,評論手法和評論角度單一化,自然使新聞時評歸于同質化的競爭之中。更為嚴重的是,它助長了不調查不研究的浮躁的寫作風氣。
三、“評論記者”工作機制對評論同質化的影響
其實,對于新聞“評論記者”機制,國內早有專家學者倡導建立。譬如趙振宇教授就是最早倡導建立“評論記者”新機制的學者。他認為:所謂“評論記者”,他們首先應該是一名記者。他們不僅配寫評論,而是可以或應該在傳播事實信息中傳播觀點信息。“新聞評論必須依賴于新聞事實,即先有事實而后有評論。但是,這樣的表現并非意味著事實和評論是分家的,即有兩個不同部門的記者和評論員分別完成。它們完全可以融為一體,即由評論記者完成對新聞事實的采制和新聞評論的寫作。所以在考慮設置‘新聞評論部的基礎上,建立‘評論記者的工作機制是有必要的。”②
南方都市報評論部在時評實踐的基礎上也提出了關于“評論記者”工作機制的構想:“一種更接近現代評論形態的操作模式是值得嘗試的,那便是設立評論記者,以采訪的方式獲得選題的價值與內容,成為立論行文的背景。”③
那么,這種工作機制的建立對于克服時評同質化現狀有何利弊呢?
1、“評論記者”工作機制優勢
(1)這種工作機制要求評論記者同時承擔對新聞的采集和評論工作,他們可以在第一時間發布對于新聞事件的評斷,加快了評論的傳播時效,適應當今信息傳播快捷性的要求。
(2)該機制要求評論員以記者的視角采擷新聞并同時解讀新聞、發表評論。這種工作方式讓他們第一時間將采訪獲取的鮮活事實,作為立論行文的背景資料,并由此緣事明理,以理論事,從而發表自己獨立的判斷和評價。評論記者到新聞源頭進行實地采訪調查,無需再通過“據報載”的方式配發表評論,手握第一手資料便能更深刻地把握事件走向,揭示事件本質,有利于扼制“一部電腦一張網,一篇評論漫天飛”的現狀。
(3)提高了時評的品質。由于時評對時效性的要求,很多評論員在材料掌握不足,事件還沒有完全了解清楚的情況下就倉促而就。同時,信息時代滋生出眾多“鍵盤時評家”, “剪刀加糨糊派”、“網絡加電腦派”,時評的寫作進入程式化的粘貼復制的嫁接時代。而“評論記者”工作機制在多個層面都對評論員提出更高的要求,將描述和評論兩種表達方式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培養的評論記者較好的傳承“深入實踐,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尤其是在當前文化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評論記者在評論素養上必然區別于其他評論員,他們要有集掌握、分析、表達能力于一身的綜合實力,無論是選題、視角、觀點、寫作手法等都更加多元化,豐富化。
(4)幫助記者拓寬視野,參與國際化競爭。時評的選題應該是全方位的,多元化的,包羅萬象的。在拓寬評論視野方面,評論記者機制突破了評論與報道分開的格局,首次嘗試將兩者融合,這種建立在記者采訪基礎上而形成的評論形態也是對傳統文體分類形態的一種探索和突破,已成為一種新的評論形態。一是讓評論員“走出去”,取得第一手資料,而不是閉門造車;二是讓一些具備評論素質的記者“走進來”,以鮮活的采訪資料為背景,針對第一手資料形成并把握自己的論點,發布新聞的同時也發表評論。在“一出一進”中迅速提升評論記者的業務水平,參與更大范圍的國際化競爭。
2、“評論記者”工作機制劣勢
(1)不利于評論作者的多元化。時評不應該也不能只是少數職業寫手的事。由于評論記者工作機制的建立,大大提高了時評的門檻。寫作隊伍受“身份”限制,不利于對新聞事件的多角度解讀。沒有寫作隊伍,就無法保證評論的多元與觀點的爭鳴。
新聞時評作為一個公眾化的言論平臺,每一個發言者都有平等的話語權。由于評論作者的身份、職業、社會背景的不同,帶來了意見的多元和不同觀念的碰撞。所以,該工作機制建立的前提便是在選擇評論人才時應放到更廣泛的范圍之中進行篩選。想要保持這種獨特的多元的聲音,評論者多范圍的身份就顯得尤為重要。開拓新的評論渠道,不斷引入新鮮的血液,讓“普羅大眾”“職業精英”相結合,才是新聞時評常辦常新的基石。
(2)不利于報道的客觀公正。蘇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楊新敏副教授認為,記者是以客觀報道為宗旨的,如以評論員的角色去采寫新聞,不可避免會帶有強烈的思想意識和個人情感,不利于報道的公正與客觀。④
要解決這一問題,應該在報道之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參與采訪時,評論記者可以與記者結為搭檔共同參與采訪,記者主要負責事件的報道,評論記者主要對事件做出評論,目標明確各有分工。
(3)不利于在媒體推廣普及。評論記者工作機制尚未完善,目前像《嘉興日報》那樣,成功實行該機制的媒體也屬少數。想要進一步推廣普及,需要媒體組建完備的評論記者隊伍。然而一支高水平的評論記者隊伍的建立絕非一朝一夕之事。同時也會提高成本,這也進一步影響了在媒體間的推廣和普及。
(4)不利于本地化輿論監督。本地作者的本地新聞評論,本應該是一個極好的改變新聞評論同質化的有效途徑之一。“評論記者”工作機制可以降低采訪難度,使記者能方便的獲得更有價值的選題,同時也便于深挖主題,契合欄目定位。然而受地方因素的限制,對于地方輿論監督和敏感話題顯得力不從心,輿論監督不力的狀況非常明顯。當前地方媒體應該做的是給予那些觀點鮮明,立論正確,擲地有聲的新聞時評發表的平臺。在積極引導并支持平臺的發展建設的同時,逐步突破地方新聞評論的種種桎梏,予讀者以真正的新聞之外的東西。
結語
“評論記者”工作機制的建立在我國尚未全面推廣普及,但是從最早引入該機制的《嘉興日報》情況看,對于提升報紙質量和水平,提升媒體的競爭力,對評論記者的專業發展已經形成品牌效應。“評論記者”及“評論記者”機制的這種探索值得肯定。但愿它能同嘉興時評的實踐者所述成為“中國新聞史上的一小步”。⑤□
參考文獻
①葉匡政,《時評,正在成為一種腦殘文體》[N].《南方周末》,2008-11-20
②趙振宇,《積極探索建立”評論記者”工作機制》[J].《新聞戰線》,2006(11)
③李文凱,《重要的是形成風格——〈南方都市報〉時評的理念與操作》[M].南方日報出版社,2006:11
④趙振宇,《關于建立“評論記者”工作機制的再思考》[J].《國際新聞界》,2007(7)
⑤《嘉興評論向我們走來——“嘉興評論”開篇辭》[N].《嘉興日報》,2007-3-5
(作者:均為重慶大學新聞學院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研究生)
責編:葉水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