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學賢 / 文
改裝技術,屬于你的“私人訂制”
杜學賢 / 文
新修訂的《機動車登記規定》10月1日起即將實施,對改裝車方面的限定有所松動,國內原廠改裝車將擁有合法身份。同時,已注冊登記的機動車改變車身顏色,更換發動機(限同品牌、同型號),更換車身或者車架等,機動車所有人在改裝后10日內向車輛管理所申請變更登記即可。
相較于整車廠商大批量大規模的生產方式,汽車改裝為單獨客戶提供了“私人定制”的途徑。自從汽車改裝進入國內一來,“乘用車改裝合法”的呼聲從未間斷,本次的規定既是汽車改裝業迎來“春天”的積極信號,也為汽車廠商擴大市場份額、推進技術升級提出了新課題。
設備管理協會汽車用品與改裝技術中心主任謝宇接受媒體采訪時介紹,原廠改裝車是指汽車在出廠以前或者在出廠以后,由汽車制造廠商本身根據個性化要求定制的型號不一配置不一的,但是已經經過生產廠商的檢驗并合格的整車。
只能說是車輛登記政策在對一些比較成熟且規范的原廠改裝方面稍有松動,目前國內在售的BRABUS、AC Schnitzer、AMG等改裝品牌已經能夠正常通過驗車。規定指出,10月1日起,消費者整車改裝變更手續將更為簡單,更換發動機和車身、車架在內的改裝都明文規定可以在改裝后再行登記
因此,并非所有改裝車都擁有合法身份。為什么要將“原廠改裝車”單獨提起做出改變呢?
我國的乘用車改裝行業尚處于初級階段,許多市場法規、行業標準不夠完善。原廠車型都經過嚴格的整車設計與安全試驗,單項的改裝很容易導致整車性能的缺失,鑒于目前國內改裝水平良莠不齊、改裝件質量缺乏監管等現狀,政策一旦放開,必然會帶來許多的安全隱患。我們不能過分的誤讀,改裝車合法化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改裝行業想要健康發展,首先,要使用正規合法的產品和技術來改裝車輛,不要使用山寨貨和水貨。其次,不要在街頭飆車影響公共安全,培養起健康的改裝文化氛圍。最后,提升行業整體的職業化、專業化。
當今市場上的原廠改裝車更多的集中在一些高端豪華的品牌,例如奔馳的AMG、寶馬的AC Schnitzer、三菱的RALLIART、富士的STI、日產的NISMO、本田的無限等。這些歐美國家地區的改裝行業發展較早,整車廠商與眾多的改裝廠家建立起合作關系,對整車的改裝擁有非常成熟、規范、完善的解決方案。本次的新政直接適用于這些原廠改裝品牌。
一提到汽車改裝,很多人可能會以為是汽車狂熱發燒友的專利,實際上在國外汽車改裝已經成為了一種時尚,甚至在改裝車熱情最高的日本和美國,已經很少見到未經任何改動的原車。如今,原廠改裝車擁有了合法身份,相對于高端豪華車,普通乘用車的市場規模更加巨大,國內的整車廠商可以借鑒國外的成熟經驗,積極地與市場上的改裝廠家建立起深度的合作關系,或者是成立依托于主機廠的改裝品牌,新車一下線,配套的改裝廠家便立刻推出一整套改裝方案和配件供車主選擇,在收獲改裝市場利潤的同時,擴大己身的品牌影響力,豐富汽車產業鏈,利用多樣化、個性改裝來吸引更多的消費者。
目前,國內的改裝更多地是圍繞著加裝汽車音響、更換賽車座椅、加裝尾翼等零配件更換、外形改裝這樣較淺的層面,一旦涉及到諸如底盤、引擎動力、油路改造等與整車操控、動力性能相關的高技術改裝項目,就顯得捉襟見肘,改裝技術是否可靠及改裝后車輛是否合法、能否通過年審等,是車主一直擔憂的問題,也制約著改裝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所以加強從業人員的技能培養,提升整個行業的技術水平就顯得重要且緊迫。
汽車改裝是對技術人員要求很高的行業,一名合格的改裝技師不僅需要扎實的理論知識,更要有長達數年的實際改裝經驗,才能在保證不影響整車整體性能的前提下,完成有針對性地改裝。隨著新政策的發布,汽車廠商可以以此為契機,結合改裝廠家進行人才的培養,由整車廠家提供整車匹配、結構參數、底盤調校等早已成熟的技術優勢,聯合改裝廠家進行長期、有針對性的實際操作,將整個培養人才的機制正規化、長期化、系統化,完善改裝行業從業者的資格鑒定工作,確保形成一支業務水平熟練、職業化程度高的改裝團隊。
隨著汽車保有量的逐年提升,當汽車從單純的交通工具轉變為個性和身份的代表時,來自汽車改裝的需求肯定會越來越多,那么汽車改裝自然會成為貼近用戶、直接滿足消費者訴求的行業。相較于整車企業,在了解用戶需求、把握汽車發展動態方面,改裝廠家無疑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另一方面,通過各種不同的汽車改裝,整車企業能夠提前進行底盤、動力總成、電控系統等先進技術嘗試匹配,作為量產車的技術儲備,加強企業的技術研發實力。這在改裝行業相對發達的歐美、日本等國家早已擁有眾多的成功案例,有些公司甚至已經脫離了對原裝車的改裝,形成了獨立的汽車品牌。
“快者為王”,相對于大型的跨國企業,我們自主汽車品牌擁有更多的獨立自主性,可以充分利用“汽車改裝”這樣一個平臺,將消費者的需求迅速轉變為產品,贏得先機。
隨著國家政策的逐步開放,更多來自市場行業的法規標準配套完善,汽車改裝行業的“春天”似乎越來越近,對于各大整車廠商而言,是機遇,更是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