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璇,行業觀察員、專欄作者,一個以閱讀和寫字為生的人。多年來始終行走在行業各個環節,致力于產業現象觀察并犀筆成文、坦率分享。
近來數字出版圈里頻頻有高管辭職,甚至有人直接離開數字出版行業。雖說這一點小波動還不至于影響到整個數字出版行業的發展,但多多少少也讓我們聞到了新的味道。你要說這樣的動向是不是代表數字出版的迅猛發展受到了掣肘,或者說數字出版根本就沒什么可期待的了,所以才會這樣。那,我倒認為未必。因為一來是近一兩年的數字出版早已經冷靜許多,二來是人們對數字出版的認知也在不斷刷新,越來越清醒。這都是好事情。
幾年前,搞技術的和搞硬件的都像撿了塊寶似的把自己的矛頭指向了弱不禁風的出版行業,究其原因無非是出版行業在面對新興業態時候的傳統老土和相對死板,給了別人出手的機會。再加上數字出版的概念里有“出版”這兩個字,出版企業就算是想躲也難。在這種情勢下,數字出版的大趨勢就像一場革命,一路劈荊斬棘地殺將而來。但時至今日人們才慢慢想明白一點:數字出版雖然是一場革命,但革命的對象也許其實根本不是出版社!可即便如此,我們此時回頭再看,卻發現這一路上指點江山的江湖術士倒下的還真不在少數。
什么樣的人會熱衷于“指點江山”?第一類愛指點行業未來的要算是硬件擁躉,他們似乎認為走出一條像Kindle一樣的道路是再正常不過的,于是我們看到了過去幾年的硬件潮;第二類應該是坐擁用戶的社交人,那些以各種形式“圈”到了足夠數量用戶群的社交平臺大佬,他們認為花招要往用戶身上使,所以自己手里的王牌才是制勝法寶;第三類就要數出版人了,在憧憬未來和恐慌眼下這兩種情緒并存的折磨之下,出版行業內有一大批人盲目地站在了所謂的數字出版擂臺上,試圖打上幾個回合,至于對錯,倒真不是明眼人馬上能看穿的了;第四類說來有點意思,他們要么是從出版行業跳到互聯網或數字內容領域的,要么是從技術領域轉戰到出版行業的,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他們都變成了跨界人,帶著那么點驕傲和對過去的蔑視。
在數字出版發展瞬息萬變的現在,人事變動足夠頻繁,我們還要花時間總結這些到底是為什么?其實理由很簡單:沒有總結就沒有教訓,沒有總結就不會有思考和進步。拋開對這些指點江山的人的所有看法之后,在我看來,數字出版的核心其實不在于內容,甚至長久以來我都更愿意把“數字閱讀”當成關鍵詞(而不是“數字出版”),因為真正有生命的是內容,而不是出版手段或者出版方式,甚至不是內容作為書還是非書等具體流通方式。在商業中永遠都是有價值才有消費,對于讀者來說,“內容”才是有價值的產品,而不是由內容演變而來的“書”這種形態的產品。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還死守著圖書內容的電子化,或者死守著圖書內容的變形后再電子化,意義何在呢?難道只是為了給自己找一份足夠體面的工作嗎?這跟自欺欺人沒有什么區別。讀者關注的是內容本身,而事實上內容往往又來自于閱讀它的受眾,我認為這對于方便快捷的數字閱讀來說才是一個正循環。
說回數字出版,即便書和內容在數字閱讀的概念中有很大不同,但是在數字內容的創造和流通都足夠便捷甚至快得讓人有些目不暇接的情況下,難道我們未來的數字閱讀就應該是現在這個“輕浮”的樣子?我認為不是。說到內容,出版行業對于內容的最大價值在于編輯,因為編輯對內容把關之嚴謹是任何其他行業和形態的從業者所不能企及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我一直對編輯的工作充滿了敬畏之心。當然,這里所指的編輯并不是東奔西跑的策劃編輯,而是真正坐在案頭一點一點推敲書稿的文字編輯。編輯對于內容有著不可褻瀆的權威性,這是眼下的數字出版從業者所不曾重視或者說不夠重視的。在我看來,數字出版或數字閱讀的未來,任何人都不能夠憑空預測。讀者在熱鬧過后真正希望看到的,一定是那些經過專業編輯審核過的有品質保證的內容。這不是由任何環節或者觀點決定的,而是由消費者決定的。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的讀者在擁有了足夠的辨別能力之后,會去尋找那些更有價值的內容來消費。
因此,幾個所謂高管的流動或者離開并不算是數字出版的大動靜,因為數字出版的資源和目標消費人群不會因此而有大規模遷徙。反倒是留下來的還在做數字出版的人們,似乎應該從讀者和對讀者負責的角度考慮一下,就內容而言到底什么才是真正有價值的和有品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