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姣
新傳播語境下生活服務類節目現狀研究
李姣
(信陽師范學院 傳媒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隨著電視節目的不斷豐富,網絡電視、網絡節目等傳播媒介和娛樂方式的多元化發展及國人對于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進一步擴大,對于電視類生活服務節目的需求更多元、多變,人們的心理需求更難以捉摸和預料。本文就對新傳播語境下生活服務類項目的發展進行了研究,分析了在當今形勢下如何更好地做好生活服務類項目。
新傳播語境 生活服務類節目 現狀研究
生活服務類節目,是指為滿足人們生活中某項需要或者一類需要而提供的節目。生活服務類節目的涵蓋很廣,包含著從柴米油鹽醬醋茶到精神生活上的需求,如提供出行的《天氣預報》,滿足歷史文化好奇心的《百家講壇》、《奪寶》,關注人們飲食健康的《天天飲食》,再到婚戀類節目《非誠勿擾》,等等。可以說,一般的娛樂和紀實類節目都是為生活服務類的節目。在新的傳播語境下,人們追求生活質量的期望和條件更高,電視業、網絡的高速發展,使生活服務類節目和其他節目一樣在近十年得到了快速發展。如今,生活服務類的節目如雨后春筍般不斷地涌現出來,被社會稱為“全民娛樂”。但從中我們看到,雖然很多生活服務類的節目一夜之間紅遍全國,但還有很多的節目制作后無播放平臺,或者收視率嚴重不足。研究這些節目,分析它們受歡迎的因素,剖析它們的文化內涵及不足之處,對于業界和社會來說,都很有意義。
從上世紀50年代起,原中央電視臺就開始制作和播出不少生活服務類節目,受到觀眾的喜愛。1978年,《為您服務》作為第一個有主持人的生活服務類節目正式播出。但總的來說,那時的節目數量少,制作水準低,給予人們生活服務的真正意義不大,但是開創了生活服務類節目的先河。1996年,中央二套大型生活服務類節目《生活》開播,新穎的理念和制作模式引起了巨大反響,迅速帶動了生活服務類節目的制作和播放。如今,生活服務類節目已經大行其道,牢牢占據著各大電視臺收視率的前幾名。據統計,不管是國家電視臺還是地方電視臺,基本上將生活服務類節目作為臺柱之一,僅僅排在在娛樂類節目之后。而且,某些娛樂類節目也打著生活服務的旗幟,從《非誠勿擾》到《舌尖上的中國》,從《新聞在線》到《交換空間》,都深受人們的歡迎。每個電視臺都會有兩到三檔的服務類節目支撐電視臺的發展,特別是一些受眾面較狹窄的地方電視臺或者市、縣一級的電視臺,更是將播報本地動態、提供生活類信息的本地節目作為吸引觀眾的有效途徑。因此,說生活服務類節目是電視的半邊天,一點都不夸張。
好的生活服務類節目很多,它們的“走紅”各有原因。其中,比較典型的節目主要有以下幾個。
(一)《非誠勿擾》
《非誠勿擾》準確來說,應該是娛樂節目和生活服務類節目的有效結合。這檔江蘇衛視于2009年首先推出的婚戀類節目,是從英國購買的同類節目版權,以優美的舞臺造型、理性的節目主持人和話題十足的男女作為主打,關注時下晚婚的社會熱點,迅速掀起了收視熱潮,引發社會熱議。而一些“拜金女”、“炫富男”關系社會公德和個人道德的話題更是一度成為全面討論的熱點,湖南、浙江、貴州等省電視臺紛紛效仿,相繼推出類似節目。在經歷了一陣社會批判和管理部門的整頓之后,《非誠勿擾》進行了自我優化和調整,成功地“屏蔽”了那些低俗文化和非主流價值觀,獲得了更多的好評,實現了成功轉型,樹立了品牌。
(二)《舌尖上的中國》
這檔2012年播出的紀錄片,從播出第一集時就引起了強烈反響,在全國迅速掀起了一陣討論美食、尋找食材、親手烹飪的熱潮。短短的七集節目,卻動用了大量的工作人員,耗時13個月,采用精良技術設備完成。制作精良,視點到位。節目中歷史文化傳承與現實廚藝創新有效結合,自然美景和人文情況深度契合,既是一部說廚藝、講美食的生活服務片,更是一部描述美好大自然,講述五千年優秀中華文化的紀實片。播出完后,還獲得了巨大的網上點擊率。當前,第二季《舌尖上的中國》即將開播,可以預見,又將引起一陣收視和討論的狂潮。
(三)《爸爸去哪兒》
這檔節目是一檔真人親子秀節目,主要目的是教大家如何和子女相處。當前,家庭教育問題是社會的熱點話題,節目組抓住這個契機,請了五對明星父子(女)展現一系列的紀實生活,促進情感的交流。這檔節目不僅成功地搶占了收視率,引發了社會的關注,節目中的五對明星父子(女)更是因為這檔節目再度大紅。電影版《爸爸去哪兒》票房過5億,一系列周邊產品也得到了開發和推廣,更引發了人們對于如何教育好子女、與子女良好相處的大討論。2014年,許多地方臺跟風效仿,制作了一系列親子類節目。
(一)主持人或嘉賓的因素帶動
明星是電視節目最大的賣點,生活服務類項目也不例外,看看這些走紅的生活服務類節目《非誠勿擾》和《爸爸去哪兒》都是依靠明星吸引觀眾的,特別是后者,更是將明星元素都挖掘出來了。在服務類節目中,通常都需要有主持人帶領或者是旁述,在央視推出的一些做菜的節目中,劉儀偉等明星充當主持人,而《非誠勿擾》與其說是節目帶紅了孟非、樂嘉,不如說是孟非、樂嘉帶動了這個節目。正是兩人一搭一唱、既嚴謹又不失活潑的主持風格,吸引了一大批社會主流人士觀看這個節目。《舌尖上的中國》,旁白主持人用富有感染力的詞語和富有磁性的聲音將那一款款美食娓娓道來,讓觀眾未見美食就已經流口水了,直接增強了觀眾對美食的想象力和吸引力,這和令“80后”一代著迷的趙忠祥主持的《動物世界》效果是一樣的。
(二)富有話題性的主題貫穿
話題性是使節目受到關注的原因之一。如今的快生活節奏,使人們已經對平淡的生活再不奇怪,而是希望能夠得到一些不一樣的東西,生活服務類節目就是這樣。這樣的主題有多種。一是人們關注的共同性話題。當前,社會充斥著不同的價值觀、人生觀,充斥著太多的不同觀念,使不少人在岔道口上不知所措。如果有一個“導師”帶路,那么很多人會欣然接受,比如,教育。青少年的教育是一個社會性話題,每一代人成長的環境不一樣,家長給予的教育方式也不一樣。一些案件如“我爸是李剛”、李某某強奸案,等等,給廣大家長帶來很多的深思和顧慮。電視節目作為有政府監管的傳播方式,其教育的方式方法肯定會得到大多數家長的認可,因此不少如《爸爸去哪兒》的節目就抓住這樣一個社會性話題,從而吸引更多的觀眾。二是針對特殊群體。有人總結過,服務類最好賺錢的對象一是女人,二是小孩。女人這樣一個特殊群體當然會被商家所用力服務,電視服務類節目也一樣,比如李靜主持的《美麗俏佳人》和藍心湄主持的《女人我最大》等,關注女人的衣食住行,從而吸引大量的女性觀眾收看。
(三)包含精神特質
精神特質,指的是一種獨有的元素或者是社會共同的核心價值。一是文化。中國的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有很多東西需要挖掘,很多東西可以挖掘,很多東西正在被人挖掘。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越來越強烈,對于探尋文化、研究文化、學習文化的熱情也就越來越高漲。而講這些文化的服務類節目,自然就能夠得到人們的歡迎。如,講飲食文化的 《舌尖上的中國》、各大電視臺熱推的尋寶類節目,等等。二是創新。創新是永恒不變的主題,也是贏得競爭贏得收視率的重要法寶。電視服務類節目,要普通可以普通,但如果是“高大上”,就更容易得到大家的歡迎。因此,第一個吃螃蟹的節目都能夠得到最高的收視率,比如前文所介紹的幾個節目。
雖然生活服務類節目在這幾年得到了快速發展,搶占了一定的電視市場,為老百姓提供了實實在在的服務,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阻礙節目的發展,使觀眾的忠誠度下降。這些問題或輕或重,但是如果不引起重視,則生活服務類節目的發展將遭遇到大問題。
第一,雷同節目太多,讓觀眾感到反感。節目跟風,是國內電視節目不可回避的現狀。出了《中國好聲音》,就是一堆的轉椅和亮燈;火了戰爭劇,滿屏幕都是戰火紛飛;王剛做“拍賣”,全國各地的文物都準備上電視進行鑒寶。一到晚上看電視,遙控器按來按去都是服務類節目。雷同使得很多節目資源被浪費,很多電視臺的聲譽被降低。但是管理層和制作方卻似乎認識不到這種狀況,還是熱衷于“三分鐘熱度”,只要那幾期的收視率,才不管有沒有特色。這種雷同化現象的造成,歸根結底,一是創新的缺乏。國內缺乏創新的環境、創新的人才、創新的技術,無法獨自開發出獨特新穎的節目,只能通過購買外國版權或者是換湯不換藥的抄襲。二是唯收視率的結果。一切以收視率決定上什么節目,這就使得剛火的節目很快就會被其他同行抄襲制作。
第二,假消息充斥,讓觀眾受到傷害。生活服務類節目,說到底是為人們的生活所服務的。宗旨是指導人們融入生活、學會生活。但是,在收視率和利益的催動下,一些電視臺對于生活服務類節目的把關不嚴,直接導致出現大量的負能量節目,大量的假消息、假點子充斥著熒屏。最典型的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野專家”太多,很多服務類節目喜歡拉一些專家做專業性指導,提高節目的專業性,讓觀眾更信任。但是一些電視臺或因為節省費用或疏忽審查,導致很多野專家、假專家被請到了節目中,說出的道理受到觀眾的指責,錯誤被人們發現,甚至因此誤導了觀眾。另一方面是賣藥、購物的太多。賣保健品、賣計生類藥品和器具、賣“物美價廉”商品的節目,是消耗電視臺播出時間的,甚至一些省級電視臺也因為這一些利潤而“彎腰”,喪失了基本底線,這些服務類節目往往都是虛假節目。一些保健品,邀請明星代言,使得一些觀眾不明底細,吃了藥后造成身體損害,如某笑星代言的保健品涉假就成為一時的熱點。
第三,過度娛樂化,觀眾難以真正受益。有人說,現在是全民娛樂化的社會。誠然,現代人們確實更追求娛樂,電視節目也是娛樂節目的天下。但是過度娛樂化,甚至是一些惡俗性的、偏離社會主流價值的娛樂化,既損害了節目,又誤導了觀眾。廣電總局甚至專門出臺文件,對電視臺播放娛樂化節目的時間進行了嚴格限制,但是依然有不少的節目打著這樣那樣的幌子進行包裝,以逃過監管,其中就有一些娛樂節目生搬硬套成了生活服務類節目。而一些服務類節目,也為了收視率而不管其要傳達的本意,將節目過度地娛樂化,導致人們無法從中獲取什么。
從上面一些優秀的生活服務類節目和低俗的節目的特點中,我們可以看到,要做好生活服務類節目,讓該類型的節目有市場、獲得認可,筆者認為,應該要處理好三種關系。
第一,要正確處理收視率和內容的關系。廣播電視的改革,將電視臺推向了市場。在市場競爭中,收視率和收益、影響力成正比。因此,想盡辦法提高收視率本沒有錯誤,但是不能單純為了收視率而損害節目本身。生活服務類節目是為觀眾的生活所服務的,提供的內容應該是真實的、科學的、理性的,而不能是虛假的、萎靡的、激進的。生活服務類節目,必須提供給觀眾良好的生活方式和態度,一些虛假的保健品、藥品等節目必須禁止播放。
第二,要正確處理娛樂化和實用性的關系。娛樂化太重,人們的視野就會被娛樂性的東西帶走,就會專注那些沒有實質性內容的東西,這是廣電總局明令禁止過度娛樂化的初衷。特別是,服務類節目的內容一定要實用,天氣預報要播報正確天氣,飲食節目要倡導健康的飲食文化和科學的生活理念,新聞報道類節目則要堅持新聞行業底線,理性地客觀地報道新聞,切切不能只圖收益而播放一些不符合主流價值觀,沒有實質性內容的節目。比如,《爸爸去哪兒》雖然大受歡迎,但是同樣存在過度娛樂,被人詬病,觀眾只注意到那些明星,而忽視了節目要傳達的親情。
第三,要正確處理吸收和創新的關系。不論是生活服務類節目還是其他節目,都必須跟上時代,才能贏得觀眾的心。但是對于生活服務類節目來說,要正確處理吸收和創新的關心,就是要在既要積極吸收其他優秀節目好的做法,更要堅持創新、創特,根據地方特色、文化特色和技術特色,使節目別具一格。特別是要防止同質化,雷同是對觀眾的不尊重。
[1]張紹剛.全球金牌電視節目解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2]宋尚琳,趙輝.淺談生活服務類節目的引進與創新[J].今傳媒,2012(07).
[3]彭煥萍,胡連利.繁榮圖景的背后——電視生活服務類節目的困境與突圍[J].中國電視,2009(04).
[4]李翔.生活服務類節目創意表現——兼談山東衛視《生活好滋味》的突圍之策[J].聲屏世界,2011(02).
[5]張君昌.海派新式生活服務類節目特征與啟示[J].南方電視學刊,2013(10).
[6]李小余.生活服務類節目的核心競爭力——以河北衛視《家政女皇》為例[J].記者搖籃,.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