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振宣 李 杰
壯族傳統生態倫理思想與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承接
黃振宣 李 杰
(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7)
壯族傳統生態倫理思想與當代生態文明建設之間既存在耦合之處,又存在一定的沖突。廣西生態文明建設要在傳承壯族傳統生態倫理思想精髓的基礎上,逐漸完成從傳統形式向現代形式的轉變,建立一種適應地區發展需要且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態文明觀,使之成為推進廣西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的思想文化基礎。
壯族傳統 生態倫理 生態文明建設
壯族傳統文化中包含豐富的生態倫理思想,對地區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及現代化的沖擊和影響,壯族這一優良文化傳統正在不斷受到消減和侵蝕。在推進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保護生態環境,還要繼承當地少數民族傳統生態倫理思想的精髓,實現傳統文化的調適和升華,逐漸建立起一種適應地區發展需要且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態文明觀,進而推動廣西經濟社會持續健康快速地發展。
壯族傳統生態倫理思想深植于本民族傳統文化土壤中,既有別于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思想,又有別于其他民族傳統生態倫理思想。但是,這一思想畢竟是在反思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關系及為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共同價值追求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因此,它與當代生態文明建設提倡的理念存在一定的耦合之處。
1.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共同價值追求。廣西大部分地區屬于喀斯特地貌,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受到這一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再加上長期以來相對低下的生產力水平和相對簡單的生產方式,導致壯族的生存方式對自然環境的依賴性很大,促使壯族人民逐漸形成合理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在壯族人民看來,人與動物、植物、土地及水等其他自然因素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沒有其他自然生命體和資源的存在,人類無法生存下去。不難發現,這種生態倫理思想不僅有明顯的地域特點和民族特點,還與當代生態文明建設普遍追求的理念和價值目標有一定的相通之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大力加強對公民生態文明觀的培育,在全社會達成共識,而壯族人民對于人與自然相適應、和諧共處這一價值追求的心理認同由來已久,根深蒂固,必將為廣西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奠定堅實的思想文化基礎。
2.約束人力對自然生態系統破壞的行為規范。為了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一價值目標追求,壯族傳統文化中通常以神靈作為中介,通過習慣法和禁忌設定一定的是非善惡標準,規定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中人們應該做什么和不應該做什么,這些規范在引導和約束人們在人與自然關系中的行為選擇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例如,一些壯族地區在村寨后普遍設有“龍山”,為保持其神圣尊嚴,一般都禁止上山挖地、砍伐、狩獵或者從事其他活動。如犯禁忌,則被視為驚動“龍脈”。壯族民間還普遍流傳一種說法,一些水險浪大的水潭中往往居住著水神,因此對水的使用必須取之有度、用之有法,否則將受到水神的嚴懲,造成各種旱澇災害。在這些民間行為規范的引導和約束下,壯族人民大多愛惜生態環境,效果良好。據考察,很多壯族村寨的“龍山”常常是樹木蔥郁,野生動物繁多,生態環境良好。不難發現,壯族傳統生態倫理強調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行為規范與當代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特別是生態環境立法也有一定的耦合之處,均對民眾的行為構成了重要的強制性約束力量。
3.強調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和生態責任觀。與其他大多數少數民族一樣,壯族的傳統文化中體現了極其鮮明的自然崇拜思想。譬如,壯族有樹木崇拜傳統,幾乎每個壯族地區都有所謂的“神樹”,人們對其頂禮膜拜,禁止亂砍濫伐,甚至不允許對其不敬。再如,壯族有動物崇拜傳統,一些與人類關系密切的動物,如魚、蛙、牛等被壯族文化賦予了特殊的角色,甚至有些動物被上升到了神靈的層面。在廣西一些地方,壯族還保留著嚴謹捕捉青蛙的傳統,捕捉青蛙者必須將其放回,如不慎將其殺死,必須對其進行埋葬并祈求上天原諒。對于開發自然資源過度這一行為,壯族將其視為違反天理,必將受到懲罰,如上山打獵要遵循一定的傳統,絕對不允許趕盡殺絕。壯族的自然崇拜思想中其實蘊含著自然至上、保護生態環境及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生態倫理思想,這與當代提倡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及尊重自然,向自然適度索取的生態責任觀存在一定的耦合之處。
盡管壯族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豐富、積極的生態倫理思想,但是這種思想畢竟形成于相對封閉的環境、發展水平較低的生產力及較原始的宗教信仰基礎之上,具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與現代人及其生活發生諸多沖突和矛盾。
1.被動適應自然的傳統生態倫理思想與當代需要積極面對自然的需要之間存在沖突。在壯族傳統生態倫理思想中,更加強調對自然的敬畏和崇拜,自然被賦予各種權威性和神秘性。這種思想與自給自足的農業文明和自然經濟是相對應的,體現了尊重自然、適應自然的樸素理念。但是,在人類科技和認識水平高度發達的今天,如果人們只是被動適應自然,而忽視積極改造自然,如果只是依賴簡單的經驗積累而缺少對自然發展規律的全面理性認識,則不但會造成各種自然資源的白白浪費,而且無法使被工業文明破壞的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得到恢復和重建。當代生態文明本質上是對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的一種反思和超越,是人類在利用自然界滿足自身需要的同時又主動保護自然界、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關系而取得的成果。它必然要求我們從文明的高度主動統籌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以盡可能小的資源消耗和環境破壞作為成本,獲得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從而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及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因此,被動地適應自然,局部利用經驗積累的生態知識,顯然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必然會與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產生一定的沖突。
2.消極依附自然思想的傳統生態倫理思想與當代提高生態效益需求之間存在沖突。特殊的生存環境和歷史條件、長期的稻作農耕及生產力的低下,形成了壯族對于自然環境和生產對象的高度依賴關系。所謂“依山而建,臨水而居”、“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糧”、“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是對這一依賴關系的真實反映。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壯族傳統生態倫理思想一直在維系人的生產活動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的平衡方面發揮了重要而積極的作用。但是,這種平衡其實只有在生產力水平較低和經濟規模較小的情況下才能得以維系。一旦地區人口規模和生產規模持續擴大,人類對生態效益的需求達到了一定程度,這種平衡將會輕而易舉地被打破,顯得極為脆弱。近年來,在經濟利益和生態效益的驅使下,少數民族地區急功急利、涸澤而漁、焚林而獵的行為屢見不鮮。廣西作為經濟社會后發展的西部地區,目前正處于追趕跨越,并力爭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其發展意愿變得前所未有的迫切。可以預見的是,隨著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多、生產方式的不斷變革及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消極依附自然的壯族傳統生態倫理思想將會受到更多利益訴求的影響和沖擊,難以繼續發揮對人們行為的約束和規范作用,建立在追逐利益基礎上的對生態環境的索取和破壞行為將會持續增加。
作為少數民族地區,廣西可持續發展這一戰略的實現,必須立足文化這一高度,從本民族的文明根源處汲取力量,發掘并整合當地寶貴的傳統文化資源特別是生態倫理思想,繼承和發揚其積極的一面,摒棄其消極的一面,引導人類走向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綠色生態文明。
1.壯族傳統生態倫理思想要在地區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得到傳承、升華。廣西生態文明建設也必須依托壯族人民及其傳統文化,因為這種適合自身發展生態倫理思想存在于壯族的生產、生活方式及民間信仰、神話和自然崇拜中,體現了獨特的民族智慧。它不僅是一種民族文化的認同,而且使整個民族產生凝聚力的思想文化基礎。應該看到,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是“改變”、“革新”,還應該“傳承”、“恢復”,不應僅僅存在于當下和未來,還應該存在于過往民族傳統已經擁有的財富中。生態文明建設必將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因此,解決民族地區的生態環境問題,絕不能片面地依賴科技創新和經費投入,還要動員、整合一切有利于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資源包括民族文化資源,深入研究和發掘自然環境問題背后隱藏的各種社會問題,發揮民族文化中有利于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元素的作用,使其在新時代背景下得到傳承、升華,從而將傳統文化、觀念轉變為人們自覺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行動。值得注意的是,在壯族傳統生態倫理思想正受到社會發展及多元化價值觀念的沖擊這一形勢下,我們絕不能不加分析,簡單地將其視為宗教迷信,而應該發掘這種文化功能,去掉其宗教色彩,豐富其科學內涵,使其在現代生態文明建設中繼續發揮作用。
2.壯族傳統生態倫理思想必須實現從傳統形式向現代形式的轉換。壯族傳統生態倫理思想畢竟是一種樸素的、直觀的、帶有經驗性質的自然生態觀,不可能承擔對人與自然的復雜關系做出全面、準確的解讀和說明的重任,更不可能直接被用來作為當代廣西生態文明建設的現成良藥。只有以本地生態文明建設的現實需求作為基本生長點,完成從傳統形式向現代形式的轉換,把民族傳統文化的意義性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普遍規律性結合起來,才能有效避免傳統觀念與時代要求產生沖突,并使壯族傳統生態倫理思想在現代社會發展中實現調適和超越。首先,在物質生產方式層面,要注重依靠技術創新,逐漸轉變地區經濟增長方式,逐漸解決經濟增長方式粗放導致的資源過度消耗、污染加重及地區發展核心競爭力不足等問題,在此過程中使符合生態文明建設需求的生產方式逐漸深入人心,得到更廣泛的認同。其次,在精神文化層面,以宗教信仰、禁忌等形式表現出來的壯族傳統生態倫理思想,如果將其納入相關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則不僅能破除民族傳統文化中迷信和神秘的一面,而且能引發人們的共鳴,并轉化為一種自覺行動。再次,在現實生活層面,重視壯族傳統生態倫理思想與日常生活的銜接,結合處理人與自然關系中存在的道德問題和道德需要,面對現實生態環境問題的挑戰,以多種形式加強壯族祖先在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方面獲得的智慧和財富的宣傳和教育,讓傳統文化給人以實效感和親切感,讓體現時代需求的倫理思想融入當地民眾生活之中,并得以生根發酵,代代相傳。也就是說,傳統文化的合理性和真理性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并得以強化的。
總體而言,壯族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豐富而積極的生態倫理思想,這些思想使壯族人民自覺保護生態平衡,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良好局面。因此,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要注重繼承和發揚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讓“生態文明”、“美麗廣西”等觀念深入人心。
[1]曾杰麗.壯族民間信仰的和諧生態倫理意蘊[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1):105.
[2]鄧艷葵.壯族傳統生態倫理價值探究 [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102.
[3]孟立永,徐洪剛.壯族傳統文化的生態倫理意蘊[J].百色學院學報,2011(4):56.
[4]李菁怡,周建.少數民族生態倫理價值與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J].大家,2012(2):241.
本文系2013年廣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立項課題 “西部地區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觀研究”(編號:2013LSZ05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