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成 胡永紅
淺論高職院校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
張金成1胡永紅2
(1石家莊郵電職業技術學院 郵政通信管理系,河北 石家莊 050021;2河北師范大學 生命科學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31)
國內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側重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忽視了“關鍵能力”的培養,導致大量畢業生就業之后很快離職,出現“高就業率”假象下的“高離職率”,“高離職率”導致其職業生涯缺乏“漸進和累積效應”,不利于人才長遠發展。本文從基于加強高職院校學生“關鍵能力”培養的角度出發,從“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主動思考與解決問題能力、啟發式教學培養學生的積極創新與持續發展能力”學與教兩個角度探討了如何突出高職院校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
高職院校 就業率 離職率 關鍵能力
在高職院校學生畢業的頭幾年里,四成以上的畢業生都面臨職業的再選擇,也就是說高職畢業生就業后的離職率很高。這種現象反映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所蘊含的某些教育弊端尚未被及時發現,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某些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潛伏下來,直到畢業數年后才慢慢表現和釋放出來。
“就業率”是高職院校在評估人才培養質量上普遍使用的一個重要衡量指標。“就業率”的得出一般是以畢業生簽訂就業協議或簽訂就業合同為統計基礎,“高就業率”對學校的意義毋庸置疑,為了追求高就業率,不少院校甚至規定學生必須在畢業的時候簽訂類似的就業協議,這種片面追求“就業率”的導向,迫使相當部分學生人為造假,大量假協議、假合同被人為制造出來。校方根據這些“注水數據”統計出來的“就業率”普遍在90%以上,這樣的統計數字往往帶來畢業生社會需求旺盛的假象。然而這樣的“就業率”實際上無法真正反映畢業生培養質量的實際情況。考察人才培養質量,不能僅從就業率的角度出發,因為就業率反映的是學生找到了工作,對于高質量的人才培養而言,畢業生不僅要找到工作,更重要的是進入單位后能夠在一定時期內勝任相應的工作崗位,在該工作崗位所屬領域有一定的發展空間,即“低離職率”。然而根據第三方教育咨詢研究機構麥可思的數據,2009屆全國高職院校畢業生離職率45%,2010屆、2011屆全國高職院校畢業生離職率平均為38%,2012屆、2013屆全國高職院校畢業生離職率為42%,從五年的發展趨勢看,離職率基本保持在四成以上。
通過對國內外高職教育進行深入對比,筆者發現,“關鍵能力”培養不到位是導致“高離職率”的最主要原因。“關鍵能力”的概念是1972年德國聯邦勞動力市場與職業研究所所長梅騰斯在 《職業適應性研究概覽》一文中首次提出的。1974年梅騰斯在《關鍵能力——現代社會的教育使命》一文中對關鍵能力做了系統論述。關鍵能力被認為是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以外的適應職業發展的能力,當職業發生變更或者當勞動組織發生變化時,勞動者具有的這一能力依然有效。它能幫助勞動者從容面對市場挑戰,能夠在變化了的環境中重新獲取新的就業機會。德國的職業教育非常注重關鍵能力的培養,他們認為對學生而言,“關鍵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受益終生。
上述職業教育理念在我國的高職院校尚未得到真正意義上的重視。我國高職院校強調的是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以內的能力,提出“理論必需、夠用為度,重點在實踐技能的培養”。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我國絕大多數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基本上強調的是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以內的操作能力,而忽略了關鍵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表現出“專業技能工具化”、“人文素養空泛化”的現象。盡管畢業生在畢業的時候大多數都簽訂了就業協議,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關鍵能力”缺乏的短板逐漸暴露,大量主動或被動的離職現象最終凸顯出來。比較德國的職業教育和我國的職業教育,這兩種人才培養模式的顯著區別就在于,學生畢業離校后對社會的適應能力有極大差別,我國高職學生由于“關鍵能力”培養不到位,往往導致工作以后“主動思考與解決問題能力”、“積極創新與持續發展能力”普遍匱乏,離職問題突出。
(一)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主動思考與解決問題能力
研究性學習重點是“學生怎樣主動學”的問題,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就以學生的個性差異分別給予其感興趣的課題任務,合理地設計“問題導向”。研究性學習泛指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活動,是一種強調學生積極思考參與其中的學習方法,強調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研究精神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以“學會學習”為總目標,它的著力點在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法,讓學生以“問題”為載體,通過自己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從而實際感受和體驗知識產生的過程,進而了解社會,學會學習,提高分析問題的思考能力,培養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其結果是提高自我,發展自我。研究性學習的主要特征是:學習內容的實踐性;學習過程的開放性;學習方式的自主性;學習評價的過程性。這種研究性學習,體現了“過程”比“答案”,“能力”比“知識”更重要的理念,使教法和學法產生了質的飛躍,更讓我們看到了“以知識傳承、技能訓練為載體、著力于綜合能力形成”的過程。這種教學方法,使得學生為實現目標而設計調查方式、調查報告,查閱資料進行摘錄,遇到困難主動尋找克服的方法和對策,水到渠成地提煉結論,從而在不知不覺中提高學生的主動思考與解決問題能力。
(二)啟發式教學培養學生的積極創新與持續發展能力
啟發式教學重點是“教師怎樣引導、催化”的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任務合理設計“問題情境”,以啟發和引導學生的思維為核心。啟發式教學對于高職學生創新與發展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其實質在于從課程和學生的實際出發,有計劃、有步驟地引導學生獨立地進行分析和綜合,重在培養學生的積極創新與持續發展能力。一是利用新、舊知識的聯系,由此及彼,溫故知新,啟發學生積極思維。二是創造思考的條件,巧設問題情境,以指導學生積極思維,教學中不是簡單地提出一些問題,并做出答案,而是要教師給學生創造積極思維的條件、情景,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和方法。三是精講多練,使學生有充裕時間進行思考與延伸,精講不是簡單少講,而是要求教師吃透內容,抓住重點、難點,找出規律,適當引導、催化,便于學生自主思考理解并延展;多練,也要精練,要選擇典型習題、案例,讓學生在多練當中不斷有新的發現和新的成長。
近年來,在“理論必需、夠用為度,重在技能培養”的指導思想下,加之對“高就業率”的片面追求,我國高職院校對“關鍵能力”的培養重視不夠,缺乏系統的培養計劃和培養方案,導致某些高職畢業生“關鍵能力”不足,畢業后的競爭力和適應性差,離職率高。“關鍵能力”是未來高職院校畢業生立足社會、持續發展的必要保障,因此,不斷改進人才培養模式,突出關鍵能力培養,專業能力和關鍵能力并重,是未來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應當關注的重點。
[1]麥可思研究院.麥可思—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2013.
[2]張金成,胡永紅.淺議高職教育的質量保證.文教資料,2012(5).
[3]張金成,胡永紅.高校畢業生用人單位滿意度測評研究.中國電力教育,2012(9).
本文系河北省高等教育學會“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課題“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高職高專管理類課程互動式教學方法的研究與實踐”的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