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東華
縣校合作模式下高職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探索
廖東華
(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寧波 315012)
“縣校合作”模式是產學研結合的創新模式,對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縣校合作”的模式下,由于認識的誤差,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問題。職業道德教育應在如何完善課程設置、利用地方特色、挖掘地方資源、創新工作機制等方面有所突破,不斷提高高職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時代性、針對性、實效性和科學性。
縣校合作 高職職業道德教育 教育模式創新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城鎮化的快速推進,高等職業教育如何主動適應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成為一項全新課題。在這樣的背景下,“縣校合作”模式應運而生。這種產學研結合的創新模式,發揮了高職院校的優勢,整合了縣校資源,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但同時也面臨一定的問題,如高職教育重心下移時出現了“水土不服”的現象;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雖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職業道德素養卻不容樂觀,等等。諸如此類問題,對高職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戰。高等職業教育以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實用型人才為目標,但如果片面強調高技能,而忽視良好職業道德素養,會產生系列負面效應,對高職學生的職業發展和社會進步十分不利,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和重視。
(一)思想認識存在偏差。
高職教育以培養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高端技能型人才為主要任務,它不同于普高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以技能為本位,強調熟練的技術運用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這一點已經有了廣泛的共識,但也形成了一個認識誤區,認為高職教育只要抓好技能教育就可以了,其他都可以忽略。在這種思想的引導下,目前高職教育出現“重科技、輕人文”、“重智育、輕德育”、“重應用,輕理論”的現代工具和實用主義教育理念。同時,高職職業道德教育又面臨著學生信任度低、權威性差和說服力弱的困境與挑戰[1]。
“縣校合作”模式推行后,部分高職院校在遠離大中城市的縣城或者鄉鎮開辦了分校,這些分校更加重視技能訓練,并且與當地企業的生產實際緊密結合,而職業道德教育在課程設置、師資配備、學分管理等方面被弱化和忽視。有的分校雖象征性地開設了相關課程,但沒有專門的師資隊伍,沒有完整的教學方案,也沒有具體的考核措施,有的甚至干脆取消了這門課程。這樣,職業道德教育在“縣校合作”模式推行后被逐漸邊緣化。
(二)教學內容缺乏新意。
長期以來,職業道德教學無論在普通高校還是在高職院校都是一大難點。一些教師抱著應付思想,沒有深入學生了解思想狀況,沒有深入用人單位了解實際需求,沒有深入社會收集鮮活的教學素材,只是從書本到書本,從理論到理論,導致職業道德教育形成惡性循環,部分高職院校出現了職業道德教育課教師不愿意講,學生不愿意聽,學校也懶得管的尷尬局面。究其原因,就是職業道德教學內容太過死板,聯系實際不夠,針對性不強。實際上,在“縣校合作”模式下,職業道德教育素材應該更為豐富,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與企業的接觸都更加緊密。企業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除了良好的技能素養,他們對職工的職業道德有沒有更高的要求?職業道德的內涵是什么?目前社會重待遇、看報酬、不講敬業和奉獻的現象,是否在學生中存在?有哪些正面和反面的例子?是否應該引導學生在實習和實訓環節中,增強對職業道德的認識,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行為。事實上,我們對學生的現狀和特點還缺乏全面、準確的了解,課程設置也缺乏科學性、系統性的規劃,教學內容與實際相脫節的情況還比較嚴重。一些關于職業道德教育的生動實踐都沒有納入教學內容,不僅不能提升學生的興趣,而且起不到職業道德教育應有的作用。
(三)教學方式比較單一。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學生的思想狀況呈現多元化趨勢,尤其在“縣校合作”模式下,學生的功利性思想可能更趨嚴重,給職業道德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思想道德教育受傳統教育方法的影響較大,存在著“老辦法不頂用,新辦法不會用”和“淺、粗、哄、壓”現象,這些情況與社會環境的變化,與學生思想道德現狀格格不入[2]。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時,由于不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態,因此不能有效引導學生進入某種特定情境,讓學生結合現實獨立思考,并做出自己的判斷。另外,如一味采用沉悶的說教形式,學生必然產生厭煩和抵觸情緒,教學就失去了吸引力和說服力,達不到有的放矢的教育效果。事實上,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原有的單一模式化的教學內容和“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已很難適應“縣校合作”模式下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需求,必須主動適應新形勢,堅持與時俱進,扎實推進教學改革與創新。
(一)完善課程設置,體現職業道德教育的時代性。
堅持與時俱進、改革創新,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知識教育那種傳道、授業、解惑的單向灌輸的教學觀念,牢固樹立按需培訓理念,把需求調研作為課程計劃生成的必經環節。全面了解學生的職業規劃及對各種社會職業的認知和職業道德心理,特別要了解學生職業觀方面存在的一些誤區和障礙,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過程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加強調查研究工作,進一步摸清職業道德教育的基本規律和方法,尤其是在“縣校合作”模式下職業道德教育的新特點和新要求。推行集體備課制度,共同探討教學重點和難點,采用不同教學手段,克服學生的厭煩心態,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應拓展職業道德教育的思路和方法,擬定職業道德教育的總體方案,制訂必要的教學計劃和課程安排,有條件的學校可結合實際不同情況編寫適合本校的教學大綱和教材。
(二)利用地方特色,突出職業道德教育的針對性。
每個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都有各自的特色,“縣校合作”模式最大的特點就是能整合雙方資源,發揮各自優勢,開展職業道德教育同樣如此。如這個地方的主要產業是什么,學生畢業后集中在哪一類企業工作。摸清基本情況后,可跟當地就業主管部門取得聯系,以課題調研的形式在一些有代表性的企業開展實踐式職業道德教育。在崗位實踐中,創造條件讓學生獨當一面,擔任一定崗位的工作,適應真實的職業環境,在工作實踐中養成職業道德習慣。通過嚴格管理,規范學生的行為,內化為自身的道德素養,轉化為愛崗敬業的實際行動[3]。通過實踐教育,任課教師全程跟蹤,收集來自各方的數據,包括學生的切實感受,以及企業人力資源部門及所在班組等一線管理部門的反饋意見,由課題組對數據進行綜合分析,針對不同行業、不同崗位的職業道德規范進行深入研討、分類整理,明確具體的規范要求,以此形成開展職業道德教育的依據之一,并根據實踐變化進行動態調整。
(三)挖掘教學資源,注重職業道德教育的實效性。
由于“縣校合作”模式的特殊性,職業道德教育憑借優越的條件可以挖掘到更多教學資源,如當地政府的資源、合作企業的資源、行業協會的資源及兄弟院校的資源,等等。要充分利用這些資源,進一步創新教育形式,豐富教學手段,改進課堂講授教學方式。通過多種教學方式方法,確立學生的職業道德理念,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意識,養成遵守職業道德規范的習慣。要逐步形成 “研究式”、“研討式”、“案例式”、“現場式”、“模擬式”、“開放式”、“網絡式”有機結合的新型教學模式。圍繞教學方式的創新,開展實踐式教學和模擬教學活動,把“真題”引入課堂。通過任務模擬、情景模擬、過程模擬,以“干中學”、“學中悟”等方式做好重要知識點的教學,以團隊合作、模擬答辯等方式提升學生的領悟能力。
(四)創新工作機制,強化職業道德教育的科學性。
學生的職業道德對于就業和職業發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把職業道德放在高職教育的第一位,才能培養出找得到工作、干得好工作的人。因此,高職院校要達成廣泛的共識,并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來。要大力支持職業道德教育工作,明確職業道德教育在整個教學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尤其地處縣城或鄉鎮的分校要在師資力量、資金安排、配套設施等方面為職業道德教育提供足夠保障。另外,要加強對職業道德教育效果的考核評估工作,并與分校、教學部門和任課教師的績效掛鉤。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完善專業技術職務評定、崗位績效薪酬等工作機制,調動專業教師的工作積極性,營造有利于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環境。增加職業道德教育的學分,引導學生提高對職業道德重要性的認識,加強對學生選擇力、鑒別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學會自我教育。
[1]宇文利.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信度建設[J].思想教育研究,2011(4).
[2]蘇展.當代高職大學生思想教育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改革與開放,2012(2).
[3]劉寬亮.高職高專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狀況及對策研究[J].運城學院學報,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