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小磊 薛秀琴
“家園共同體”幼兒園合作教育探究
段小磊1薛秀琴2
(1昌吉學院 初等教育學院;2昌吉市第一幼兒園,新疆 昌吉 831100)
家庭不僅是幼兒教育重要利益關切人,還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本文探討了家園共同體合作育人的模式、內容和方法,認為調動家長主動參與幼兒園教育、管理和服務的積極性是增強幼兒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徑。
幼兒教育 家園共同體 合作育人
幼兒園是誰的?這似乎不應該成為一個問題。但是,它確實是一個問題,而且是關系幼兒教育質量提高的關鍵問題。教師在幼兒園從事教書育人的工作,很自然地把幼兒園作為自己的工作場所,幼兒園順理成章是幼兒教師的。家長把孩子送到幼兒園,這是一個可以使幼兒健康成長的地方,對家長來說應該是一個十分了解、十分放心的教育機構。但是,家長對幼兒園并不熟悉、不了解,甚至不懂得如何關心它。家長在幼兒園的教育、管理和服務中是局外人是不爭的事實。原因很簡單,首先是教師不認可家長參與幼兒園的管理;同時,家長普遍認為家庭和幼兒園在教育兒童時“各司其職”,各盡其能[1],認為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就等于把教育幼兒的責任交到了教師手中,怎么教是教師的事情。再次,多數家長沒有能力,也不愿意參與幼兒園的教育、管理和服務。這樣,幼兒園教育就成了教師的單邊活動[2],家長經常以局外人的身份對幼兒園的工作“說三道四”,這種狀況不僅影響家、園的雙邊關系,更嚴重的是孩子在幼兒園的教育和家庭教育脫節,幼兒因家園不和諧產生恐懼心理,造成幼兒教育質量和效果不佳。其實,幼兒園既是幼兒的幼兒園,又是家長的幼兒園。把幼兒園還給幼兒,需要教師和家長緊密協作,共同為幼兒的健康成長而工作。教師和家長在幼兒教育、管理和服務上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有共同的目的和利益。所以,創設以幼兒為中心的“家園共同體”有助于解決家園不同教育理念上的沖突,是提高學前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
“共同體”在本質上是以利益為基礎的,這個利益可以是經濟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心理利益等。幼兒園作為幼兒教育的專業機構,以幼兒的健康成長為線把幼兒教師及教育管理者和家長連接成一個共同體,這個共同體就是合作育人的組織,核心“利益”是每一個幼兒的健康成長。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認為:“幼稚教育是一件很復雜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也不是幼稚園一方面能單獨勝任的,必定要兩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因此,教師和家長不是對立的,而是利益共同體。當然,家長往往比較年輕,在幼兒教育方面缺乏科學的教育理論、經驗和方法,相對于專業的幼兒教師和教育管理者來講在幼兒教育方法方面有所欠缺。同時,他們忙于自己的工作,用于教育孩子的時間和精力有限,主動參與幼兒園教育、管理和服務的意識和能力不強。應幫助家長了解幼兒教育的方法和幼兒成長發展的規律,吸收家長主動參與幼兒園教育、管理和服務,讓家長了解、熟悉自己孩子在幼兒園生活、學習的狀況,有利于家長理解幼兒園教育,積極配合教師的教育管理工作,有利于把幼兒園教育延伸到家庭教育,形成家園教育的共同目標,做到手段形式一致、內容方法一致和教育評價一致,最終形成教育合力,降低教育成本,增強教育效果。另外家長群體十分龐大,來自不同行業、組織、部門,有不同的社會身份和工作、生活經驗,同時是一個生動的、豐富的教育資源庫。科學合理地組織利用好家長這個教育資源庫,不僅有利于豐富幼兒園的教育資源、教育內容和教育形式,還有利于提高幼兒的合作意識、親社會性行為。
1.共同研究制定教育目標。
“家園共同體”的目標是每一個幼兒的健康成長。這個目標要落實在家長和教師對幼兒一日常規生活的目標、內容和評價上,家長、幼兒教師和管理者三位一體共同服務于幼兒。幼兒發展階段的年齡特征十分明顯,教師要幫助家長了解小班、中班和大班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階段性特征,幫助家長認識自己孩子的發展階段、發展狀況和 “最近發展區”,指導家長科學合理地設定孩子的發展目標。在這個基礎上,“家園共同體”一起研究制定學期、學年的工作目標和主要工作內容。這個總目標就是“家園共同體”合作育人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
2.共同探討工作內容。
幼兒園教育活動的開展和家庭教育的主要區別有很強的計劃性和時間性。教師會根據不同年齡幼兒的特點在不同時間組織開展相應的教育教學活動,把五大領域的教育目標科學地分散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幼兒教師以班級為單位成立家長委員會,組織家長學習、研討幼兒的成長狀況和學期、學年教育發展目標及工作任務,和家長一起研究教學計劃和家長參與的主要教學內容和形式,充分聽取家長的意見和建議。家長參與幼兒園教育活動的教育、管理和服務等方面,參與制定教育目標(幼兒最近發展區指標)、參加班級重要教學活動的組織和討論、參與班級開放日的親子活動、參與班級外出郊游的組織和管理、參與幼兒活動區的建設和親子學習(活動)、參與班級環境的創設和管理及參與對幼兒教育效果的評價與反思工作等。在幼兒園教育過程中,家長積極主動參與培養了幼兒的歸屬感,激發了家長的成就感,增進了家長之間、家長和教師之間的友誼,促進了社會的和諧。
3.讓家長主動參與幼兒園教育。
家庭和幼兒園之間形成同向、同步的教育合力是貫徹落實教育部頒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有效保障[3]。如何在真正意義上實現家園共育,首先要提高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能力和教師開展家園共育活動的組織管理能力,讓家長理解、支持教師的工作。另外,要幫助家長轉變教養理念,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提高家長的育人能力和水平。只有教育目標一致,才能在教育行為上達成共識,形成家園教育合力,共促幼兒全面發展。
4.分享家教經驗。
信息時代,網絡已經進入千家萬戶,利用電腦網絡與家長溝通擴大了教育的時空、豐富了教育資源[4]。通過設立幼兒園網站、班級QQ群,探討教育問題、反思教育現象、分享教育經驗、心得。如班級QQ群把幼兒教育空間從物理空間擴大到虛擬空間,不僅實時發布教育信息、幼兒在園的學校、生活照片和視頻、討論幼兒教育的問題、探索教育方法。教師可不定期地在群共享里有針對性地給家長們傳授一些育兒知識,幫助家長解決一些育兒難題,鼓勵家長在班級QQ群里寫出自己教育孩子的經驗及困惑,給家長搭建一個分享交流育兒的平臺;還可以根據教學實踐需要組織專題討論,讓家長充分發表看法,形成教師指導家長、家長幫助教師、家長“教育”家長的和諧氛圍。
5.家長需要專業指導。
在幼兒園教育中,家長也是需要教育的。不可否認,目前應試教育觀念仍然影響著一些幼兒家長的思想,過分注重幼兒顯性知識的掌握,出現重智輕德、重知輕能、重生理發育輕心理疏導、重智商教育輕情商培養的現象。另外,忽視孩子獨立人格的培養,對智力表現給予過高期望,嚴重違背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甚至造成一些人間悲劇。目前部分民辦幼兒園和幼教培訓機構以一些顯性知識的掌握或者技能培訓贏得家長的喜好,這些消極因素嚴重影響幼兒教育的正常開展。以上種種現象,都應引起我們高度重視。所謂“親其師,信其言”,轉變家長的教育理念需要幼教工作者有計劃有目的地采取合適的方式,指導家長樹立正確的育兒觀念,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在家園合作中,很多教師抱怨家長不配合、不支持幼兒園工作。仔細分析,原因是幼教工作者沒有幫助家長理解幼兒發展規律和幼兒教育特點,沒有把家長吸引到教師這邊來,讓家長理解幼兒園開展教育活動的目的、意義和方法,獲得家長的廣泛認同,才能主動理解、參與和支持幼兒園工作。
“千人千脾氣,萬人萬模樣”。由于家庭環境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家長的素質、教養水平的差異,導致對幼兒教育的認識、要求差異明顯[5]。因此,教師做家長工作,幫助家長提高教育水平也要與教育幼兒一樣“因人而異”,根據家長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素質,采用不同辦法。教師要以真誠的態度面對“問題”家長,從家長的立場分析家長的教育期待和焦慮,從幼兒教育專業領域幫助家長認識、理解、支持幼兒園的工作和目標。同時,教師要具有敏銳的洞察力,能透過幼兒的情感、態度、言行,察覺到家長在教育上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個別化家長工作。如何實現家長工作的實效性?可通過調查問卷、交流、觀察等方式,找到家長最為關心和家長反映比較集中的問題。然后針對問題,開展家庭教育專題活動。如針對祖輩溺愛孩子的突出現象,開展《祖輩不越位父輩不缺位》的專題講座;結合國家的教育政策,開展《孩子應該學什么》的家庭教育視頻研討會,幫助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育兒觀念,確立正確的教育目標。
6.教師要不斷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
隨著時代的發展,孩子的發展水平和家長的價值觀在不斷進步。所以,教師要經常學習新的教育理念、方法,不用以前的老經驗對待新問題。教師要做好家長工作,有效地幫助家長提高教育水平。首先,要注重自我提高,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進一步充實有關幼兒發展與教育方面的理論知識和方法,掌握更多有效的教育策略和方法。要以幼兒教育專家的理論和實踐效果指導家長,讓家長由衷地信服你、理解你、支持你。其次,要學習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識,提高與家長溝通的能力,能夠與不同文化水平、不同教育素養、不同性格特點的家長溝通交流。最后,教師要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虛心向家長學習,從家長處獲得寶貴的知識、經驗和科學育兒的方法。
總之,如何真正有效地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做好家園共育工作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國家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孩子,孩子的希望從幼兒開始。“家園共同體”只是我們探索家園合作育人模式的嘗試。大力開展幼兒教育改革探索,努力提高幼兒教育質量,增強教育效果是每一個家庭和幼兒教師共同的責任。
[1]王偉.幼兒家長參與家園合作狀況的思考[J].教育導刊,2011(3):64-67.
[2]馬靜.家園共育現狀及其改進策略和措施探討[J].科教導刊,2012(9):236-237[3].
[3]索長清.家園共育是貫徹落實指南的有效途徑[J].教育導刊,2013(6):74.
[4]何磊,黃艷霞,金曉曉.信息技術與幼兒教育的整合[J].學前教育研究,2009(1)56-59.
[5]胡彩云,李志宇.城鄉家長對幼兒園期望的比較[J].學前教育研究,2009(6):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