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彩蓮
誦讀對語文學習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就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創設有利的誦讀情境,促成學生誦讀習慣的養成等方面,提出有益的探討。
初中語文信息技術誦讀教學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一語道出了誦讀對語文學習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但長期以來,人們對誦讀的認識和運用,往往是死記硬背的機械識記,現代課堂上學生們更是對“枯燥無味”的誦讀教學缺乏興趣。而采用信息技術手段輔助教學,則能創設直觀、生動、愉悅的教學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內在情感,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誦讀教學效果。
如何利用各種信息技術手段,讓誦讀教學綻放新姿?
一、確立誦讀目標
誦讀過程大致分為四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應落實各自的目標。
1.認讀性的誦讀
目的在認讀文字形式,認辨字的音、形、義,認識詞、句、段的涵義。
2.理解性的誦讀
意在披文入情,循文釋道,把握文章的基本內容與思想感情。
3.評析性的誦讀
在對文章理解的基礎上作深入研讀。這樣的誦讀,或對文章進行評論,或對文章進行賞析,或對相關文章進行比較等,誦讀的要求比較高。
4.鞏固性的誦讀
功在識記,抑制遺忘。這樣的誦讀,往往從反復的誦讀中默記所要識記的內容,以達到鞏固所學的目的。
二、創設誦讀情境
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中的圖片、文字、聲音、色彩、動畫等,可以從多角度、全方位豐富學生的感知,使學生迅速入境,視聽并舉,身心投入,有效地提高誦讀教學效果。
1.配樂誦讀,激發情感
孔子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音樂的音調、音高、節奏、旋律等,與人的朗讀有著奇妙的吻合,可以從心性、情感、靈感方面對人產生巨大的影響。選一首與課文情感一致的樂曲與誦讀同步播放,音樂的節奏、旋律就會將誦讀者拉進樂曲的意境和情感之中,學生的情緒會特別高漲,誦讀達到的教學效果會更加明顯。
如在教學李清照的《武陵春》時,我選了一曲婉轉、哀怨、凄涼的“琵琶樂曲”,再現了作者暮春寡居的凄楚心情,“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在如泣似訴的背景音樂配合下,學生的情感被激發出來,配樂誦讀讓他們在文學與樂曲交匯的海洋中神游。
2.圖像再現,體驗情境
無論文學作品寫得如何激情澎湃,由于學生缺乏相似的生活經歷和情感感受,讀來還是味同嚼蠟。如何走出這種困境?照片、圖片、紀錄片和各種圖像資料具有鮮明的直觀性,在學生頭腦里留下的不僅有表象、概念,還有思想、情感和內心的感受,更容易把學生帶到特定的情境中,與作者同歡同悲,增強誦讀效果。
如在教學曹操的《觀滄海》時,配合表現“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的雄壯自然景觀的圖片,使學生對詩歌意境的理解和畫面融為一體,進而感受一代梟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邁情懷,使學生的心與海濤一起翻騰。
3.視頻資源,震撼心靈
視頻資源把聲音和圖像有機結合,具有豐富性,直觀性,動感性的特點,感染力強,符合學生學習并接受知識的心理特征。用視頻資源創設情境,能夠輕而易舉的創造和諧、共鳴的教學環境,使誦讀教學達到深入淺出、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如在教學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播放視頻:颯颯秋風中,殘破的茅屋前,一個老人倚仗獨立,滿目焦慮和無奈……學生心靈受到震撼,深刻地感受到詩人痛苦的遭遇和凄涼的心境,很多同學都流下了淚水,理解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美好愿望,是建立在詩人的凄慘厄運之上的啊!
三、促誦讀習慣養成
葉圣陶先生說:“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需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要使誦讀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的習慣,我們可以巧妙地借助信息技術手段。
1.營造氛圍,提高效果
我校在營造誦讀文化氛圍方面有獨特的做法:早讀、午讀、晚讀都由科代表帶讀,班長督促,每個時間段都有領導檢查讀書情況進行評分;每周一升旗儀式后,全校近四千師生進行“傳承文明,誦讀經典”千人誦讀活動;每個學期都結合重大的節日開展形式多樣的“詩歌朗誦”、演講比賽、誦讀經典等活動。正如孟子所說,要學齊國話,將兒子置于齊之莊岳之間數年。
2.形式多樣,增加趣味
在誦讀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材的實際和學生的水平,靈活運用各種誦讀形式,使看似“呆板”的誦讀富于變化,增強學生對誦讀的興趣,加快學生養成自覺誦讀習慣的步伐。在教學中,教師可采取讓學生自由誦讀,個別誦讀,教師范讀和引讀,聽錄音讀,配音誦讀,師生共讀,個人或小組輪讀,分角色讀,邊演邊讀,師生互評互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出形,讀出情,讀出味,讀出神。
3.借助網絡,拓展范圍
我國文化博大精深,值得學生誦讀的內容非常之多。入選初中語文每冊書的詩文都是文化寶典中的“精品”,自然是學生誦讀的首選。為了進一步促成學生養成自覺誦讀的習慣,我借助網絡幫學生把誦讀內容拓寬。我把搜集到的相關課外古詩文(包括注釋等)發到“校訊通——同步課堂”或者班上QQ群里,推薦給學生誦讀。并在QQ群里與他們交流,詢問他們誦讀情況,及時鼓勵、表揚他們。三個學年下來,學生們因此積累了一筆豐厚的可以享用終生的文化財富。
4.嚴格檢查,鞏固成果
在誦讀習慣的養成上,教師除了設法激發學生的自覺性外,還必須嚴格要求,并隨時檢查督促。對于課本規定背誦的詩文,學生自背熟練后向學習小組長背誦,小組長向語文科代表背誦。以一周為一個時間段,教師把每周要誦讀的內容提前一周向學生明確,并借助“校訊通平臺——家長短信箱”告知家長,讓他們督促檢查孩子的誦讀情況。在每周五早讀課把本周要背誦的內容默寫,并把默寫情況以短信形式發給家長,鼓勵他們以后做得更好。當然,誦讀和默寫都要不斷反復,這樣才能很好地鞏固所獲的成果。
誦讀,給學生無限豐富的知識;誦讀,給學生正確深刻的思想;誦讀,給學生真摯細膩的情感;誦讀,給學生鮮明完善的性格;誦讀,給學生無比愉悅的美感;誦讀,給學生編織語言的藝術。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創設一種“德馨滿園,書香滿樓”的校園誦讀環境,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誦讀習慣,將全面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文化積淀。讓我們與時俱進,善用信息技術手段,使傳統的誦讀教學綻放出美妙的新姿!
參考文獻:
[1]鄭有才.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暨南大學出版社,2005,1.
[2]何克抗.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理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8.
[3]霍坤,譚瑩,徐世成.新模式課與教學實踐.中小學電教,2002,(04).
[4]中學語文教學.
[5]于漪與語文教育.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