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嘯
隨著網絡教育的普及,在學習風格基礎上的網絡教育研究日益引起關注。本文通過分析不同學習風格理論對網絡教育的研究及實踐的影響,對國內外基于學習風格的網絡教育的研究現狀作出評述及展望。
學習風格網絡教育現狀展望自從美國學者西倫首次提出“學習風格”這一概念后,人們對學習風格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不同的理論流派。學習風格的研究有助于幫助網絡教學工作者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并制定個別化教學的策略,以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本文所探討的是學習風格與網絡教育研究的現狀與展望。
一、學習風格分類
不同的學習者有著不同的學習風格,學習風格決定著學習者的學習動機以及學習行為。譚頂良認為,學習風格是學習者持續一貫的帶有個性特征的學習方式,是學習策略和學習傾向的總和。本文討論的關于學習風格的分類理論有以下幾種。
1.基于人格類型的學習風格理論
學習風格的學習者類型理論最早可以追溯到精神分析學派榮格的人格類型理論。榮格根據人的態度劃分為內傾和外傾兩種態度類型,根據人的心理功能劃分為四種人格類型,其中包括“思維與情感”兩種知覺功能,以及“感覺與直覺”兩種判斷功能,榮格把兩種態度類型與四種功能類型組合起來,對8種不同的人格類型進行了描述分類;邁爾斯和布里格斯在榮格的類型論的基礎上,對人格做了進一步的研究,把人的心理功能與精力支配、判斷事物、生活態度、認識世界這四個人格上的維度進行組合,得到16種不同的人格類型。有研究者認為,16種人格類型在學習上可以表現為16種不同的學習風格。
2.基于社會互動方式的學習風格理論
學習障礙研究專家杰斯特等人提出學習風格是由不同的知覺方式形成的。由此,他們根據多元智力理論以及不同的知覺方式,提出了四種不同的學習風格類型,包括:聽覺-語言型、觸覺型-身體運動型、視覺-語言型和視覺-非語言型。
3.基于學習活動的學習風格理論
杜恩認為,學習者的學習風格是由他們對有關刺激的反應所決定的。他指出了五種類型的學習風格要素:環境要素,情感要素,社會性要素,身體要素,心理學要素。杜恩提出一個假設:如果把個體偏好與學習情境分別進行匹配,將會改善學習行為和學習成績。其目的在于研究和揭示由哪些基本刺激影響個體對環境作出的反應,也就是揭示學習風格的要素。
哈尼和芒福德認為學習風格是對個體偏好的一種態度和行為的表述,這種偏好決定了個體的學習方式。他們依據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行為和偏好,把學習者分為反思者、行動者、實用主義者和理論者四類。
二、有關學習風格與網絡教育研究的現狀
近年來,我國的研究者積極的對基于學習風格的網絡課程進行研究,并在此領域取得了一定得研究成果。
1.探討學習風格對學生網絡教育環境下學習的影響
西方學者更多關注于學習風格對網絡教育環境下學生的態度、滿意水平、學業成績等方面的影響。多數研究發現,學習風格能夠顯著地影響網絡教育環境下學生的學習狀況,研究者普遍認為學習風格能較大程度上預見學生網絡學習的效果,即網絡學習成績。對于網絡教育環境下學生滿意度的研究,結果存在差異,不同的研究者由于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的不同,得出的結論也不同。杜云飛等人的研究發現學習風格能顯著地影響學生對網絡教育的滿意水平。Stokes等人的研究并沒有得出該結論,他們認為“學習環境可能不受學習風格的影響”,這與以往的研究結論相悖。
2.分析網絡教育環境下學生的學習風格特點
已有研究普遍認為網絡學習環境會對學生的學習風格產生影響。有研究者發現,在網絡環境中學習,大學生的學習風格更多地表現為序列加工;中學生在接受網絡教育時,更多地表現為視覺的和讀寫的學習風格;還有研究者通過實驗探討教育技術對學習風格的影響,認為環境是影響學習風格的一個重要因素。
3.根據學習風格理論開展網絡教學的實踐
大多數研究者在已有的研究結論中都強調了,基于網絡教育環境的教學,需要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風格特點。還有部分研究者建議在招收新生時需要首先考慮學生的學習風格。然而涉及如何有效地開展網絡教學,不同的研究者有著不同的看法。有研究者認為,當前教育應該把網絡教學和傳統教學的方法相結合,這樣就可以滿足不同風格學習者的需求。也有研究者認為,當前的教育完全可以,在完善網絡教育環境教學機制的同時,合理地結合傳統教學方式,以真正實現育人目標。
4.我國根據學習風格理論開展的網絡教育研究
我國研究者針對學習風格與網絡教育,也展開了大量的實驗研究。李明從認識負荷理論的角度,論述了當前網絡教育課程存在認知負荷的問題,并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以學習者的學習風格為出發點,進行與之相適應的學習材料組織,可以有效減輕學習者在網絡教育課程中的認知負荷。他以杰斯特的學習風格理論為基礎,分析了不同學習風格類型的學習者的學習需求,并且以《視盤技術》網絡課程為應用實例,對基于學習風格的網絡課程的設計進行了積極探究。馬秀峰等人針對學習風格對在線學習交互程度的影響做了一系列較為深入的實驗研究。張燕南等人用實證方法證實了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習者對網絡課程的評價與其網絡學習績效具有一定相關性。
三、學習風格與網絡教育的研究展望
從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國在網絡教育環境下的學習與教育實踐研究工作也已經普遍展開。然而各研究者研究中普遍引用國外著名的學習風格測量量表,造成中國學習風格本土化程度不足。這就需要引進國外信效度較高的學習風格量表,并針對國內學習者現狀進行修訂。再者,研究者大多只是根據量表的測試結果來進行簡單的相關的研究,而并沒有進行進一步的數據處理。這使得測量的結果是有可能存在偏差,而國內研究中沒有能夠對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的學習風格進行動態診斷與修正,所以其結果的適用性及其應用性推廣還有待商榷。
此外,從當前的研究現狀來看,各研究者對基于學習風格的網絡課程的研究范式和方法大多集中在:適應性內容的呈現、適應性導航、適應性的教學策略等,雖有一定成果,但很多技術還不成熟,缺乏有效的理論支撐性。已經進行的對網絡學習風格與學習行為方面的研究尚不夠深入,操作性技術不夠完善,有待建立和完善網絡學習平臺,能夠針對學習者的學習風格為其提供個性化的學習空間,這都需要以網絡學習者的學習風格和學習偏好為基礎來為其提供相應服務。解決如何把握網絡學習者的學習風格與學習偏好的問題,則需要對網絡學習者的學習行為進行深入研究,最后得到相應的理論模型并在此基礎上建立針對不同學習風格與學習偏好的支持性服務平臺。這是我國網絡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的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