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櫟
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深入進行,英語教學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仍存在很多突出問題和矛盾,大學英語教學現狀仍不容樂觀。美國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提出的一種革命性理論——多元智能理論(MI理論)有助于推動大學英語的教學研究。本文在介紹MI理論基本觀點的基礎上,對其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探討與實踐。同時提出如何利用MI理論組織教學活動,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成效。
多元智能理論教學模式大學英語大學英語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新世紀英語教學改革已經走進具體實施階段,一系列的教學改革與實踐方法在各大高校紛紛實施,大學英語教學取得了較大進展。然而,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由于多種原因,中國的外語教學仍面臨著許多困境和挑戰,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仍然滯后。尤其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現行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仍然存在不少弊端,學生英語應用技能發展不平衡,大學英語教學陷入“費時低效”的局面。
一、各大院校英語教學中存在的普遍問題
(一)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仍在應用
在教師方面,筆者經過長時間的調查研究,發現目前在很多高校,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仍然在廣泛采用。教師采用整齊劃一的方式、無差別地對學生進行授課,,課堂上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得不到重視。學生處于一種比較消極接受知識的狀況,成為語言知識的被動接受者,缺乏實踐的空間,實際語言交際能力很難真正養成。
(二)大學生入學英語基礎相差較大,學習策略被動
由于各地經濟、文化、教育發展水平差異較大,不同高校以及同一高校的學生英語入學水平差異較大,學生對學習英語的期望差異也較大,“一刀切”的教學模式不能照顧到學生英語能力的個體差異。學生學習英語的方法陳舊,盡管大多學生都懂得學習英語的重要性,但是在具體學習過程中,他們大多不能自如地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確定具體學習目標,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
(三)學生沒有英語學習的主動性和愉悅感
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對學習過程沒有愉悅感,面對的僅僅是枯燥的單詞和語法,感覺到的只是壓力和負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對英語學習缺乏興趣,客觀上妨礙了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
(四)大班英語的教學效果差
近年來,高校擴招給學校教學設備和資源帶來嚴重的壓力,為了緩解這一局面,大學英語從傳統的小班教學轉變為大班教學模式。而大學英語的大班教學容易出現教學形式單一、難以顧及學生個性差異、課堂實踐機會少、教學環境差、教學空間較大、課堂互動難等一系列新問題,大班教學難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進一步影響到大學英語教學質量的提高。
《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指出英語教學應面向學生個體和自主性學習,這一理念與多元智能理論(簡稱MI理論)所倡導的教學模式和理念是相吻合的。作為高校英語教育工作者,必須真正一反陳舊的教學觀念,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積極探索研究切合我國英語學習者的新型教學模式,因材施教,充分調動學生自身擁有的智能,開發其尚未發現的智能,將學生的知識性、實踐性和興趣相結合,調動師生雙方的積極性,重視學生在教與學過程中的核心作用,以真正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為教學目的。
二、MI理論基本觀點的分析與研究
MI理論由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Gardner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結構:多元智能理論》一書中提出后,便在全球教育界引起了強烈反響,掀起廣泛的應用實踐浪潮,也深刻影響到第二語言教學的理論和實踐。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這一概念指出人或多或少都擁有言語語言智能、音樂節奏智能、邏輯數理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自我反省智能、人際交往智能和自然觀察智能等八種智能。這些智能并非均衡發展,而是有強有弱。智能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的;多種智能之間相互作用;智能不是一成不變,是可以發展和培養的;各種智能相對獨立,不同的智能水平要用不同的智力測試方式來測試。這八種智能獨特的組合方式構成了個體之間的差異,為多樣化英語教學目標的實現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在指導教學、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成果等方面教育者可以獲得更多的途徑。
個性化、自主化、整體化和多元化是的教育內涵,MI理論既擴充了智能的類型,又加強了智能理論與教育實踐之間的聯系,能夠為大英語教師提供可行的新型英語教學模式。MI理論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具體指導可以表現在:
(一)MI理論指導下的多樣化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與教學手段
加德納認為,“每個人都擁有多項潛能,但是沒有兩個人的智能強項與弱項是完全一樣的”。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智能特點,每個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智能發展階段也不一樣,各人都有其優秀的一面。這就要求教師不能搞“一刀切”,應該因材施教,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模式和手段,針對不同智能類型的學生,要設計出切合其智能類型的教學內容、任務和教學目標。
(二)MI理論指導下的教學觀和學習觀
MI理論認為,人人都有自己的智能強項和弱項。學校里的所謂“差生”只是單一智能教育和評價模式的結果。運動細胞發達的學生用演講的形式是測驗不出來的,人際交往能力強的人才不能用聽寫單詞的教學形式來發現。教師自身要有樂觀的教學觀,同時還要重點培養學生的樂觀學習觀。教師要讓學生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智能優勢和劣勢,要充分給予學生施展各自智能強項的機會,最大程度激發其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三)MI理論指導下的多元化教學評價體系
評價體系的標準與模式不同,評價的效果就不盡相同。英語語法、讀寫、閱讀理解成績是傳統大學英語評價的側重點,學生的優秀與否通常采用終結性評價來進行評判。多元智能要求我們重視形成性教學評價,并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標準批判學生的成長過程。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課外參與活動情況、課上課外作業的完成情況、同學之間的相互評價和教師的考評等都應該納入綜合評價體系,這樣讓人人都是參與者,都有機會施展自己的優勢智能。
三、MI理論在大學英語課堂中的具體實施
下面以《新視野英語教程——讀寫教程》第1冊第3單元課文“Wealth,Success or Love”(財富、成功還是愛?)為例,探討多元智能理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一)設計多樣化的教學目標
傳統的教學目標通常要求學生掌握本課中的新單詞、詞組或重點句型;多樣化的教學目標不但包含英語語言知識的學習,而且要讓學生認識到各種各樣的英文故事類型,分析寓言故事的幾大構成要素,探討感情、物質和名利之間哪個更重要的問題,培養學生正確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取向。
(二)設計豐富、多樣化的學習任務
傳統的教學模式通常會要求完成課后的詞匯、閱讀和寫作任務,而MI理論要求學生除了完成課本中的
學習任務外,還可根據自己的興趣與愛好進行分角色表演(學生分別扮演丈夫、妻子、兒媳以及財富、成功、愛三位智者)、對故事擴展想象、對寓言故事的內涵分小組討論采訪等,學生課堂上可以與大家分享學習成果,互相評論對方的角色扮演效果。
(三)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MI理論要求,應盡量豐富教學活動,使教學方法多樣化,以滿足不同學生對不同智能的發展要求。
就言語語言智能類型的學生而言,教學活動中應該課前讓學生做2~3分鐘的有關各種英文故事類型的熱烈討論,采用搶答方式鼓勵學生列舉各種所知故事的英語名稱;小組討論寓言故事大致的構成要素(What does a fable usually consist of?)由一名代表發言;學生三五人一組集體快速閱讀文章,回答課后的閱讀理解問題;然后讓學生朗讀課文、聽配套的課文錄音、模仿為課文配音;就課文內容進行復述和討論。就學生的邏輯分析能力的培養方面而言,大家可以一起分析文章的組織結構與寫作方法,同時分析例證型的寫作技巧。對于語音好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分段地朗誦課文,讓他們有一種優越感和成功感;對于喜歡表演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兩人或三人一組,借助體態、手勢等身體語言將寓言故事表演出來;對于喜歡人際交往的學生,成對或小組問答閱讀理解問題、采訪其他同學對于物質和情感哪個更重要的看法(Which is more important,money or love?);對于那些不喜歡在課堂上表現而喜歡反思的同學,教師可以安排聽寫單詞、跟同桌互相誦讀課文、做課本書面作業、將對寓言故事內涵(Where there is love, there is also wealth and success.)的思考以英語作文的形式寫出來供大家欣賞等活動。單詞聽寫、課文寫作活動可以讓那些不喜歡表現的學生有機會展示自己學習上的優勢。
(四)多元化的教學評價
根據不同的學生和不同教學目標,設計出多元化評價標準。針對每個學生都有其智能強項和弱項的特點,可以采用課文配音、配背景音樂、扮演角色、聽寫單詞、背誦課文段落、復述演講故事、繪制寓言故事要素結構圖等分別對學生學習進行評價,在課堂上對學生的學習過程給予更多關注。盡量使每個學生有一種“天生我才必有用,英雄有用武之地”的感覺。
四、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結合我國現實國情和英語教學大綱,在MI理論的指導下,轉變原有的語言教學觀念,對大學英語教學活動進行重新思考和設計教學內容;在教學方法、教學模式與教學評價等方面大膽進行改革與創新;針對不同智能類型的學生,采取多樣化的評價標準與評價模式,使人人都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機會,能夠從英語學習中獲得成功感和滿足感;課堂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培養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研究個性化學習方法,從而更好地發揮教與學的雙邊作用。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N].英語輔導報,2004-02-09(1).
[2][美]霍華德?加德納 Howard Gardner 著.沈致隆 譯.多元智能理論[H].新華出版社,2004.
[3]Howard Gardner.Frames of mind: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M].New York:Basic Books,1983.
[4]霍華德?加德納.多元智能新視野[M].沈致隆 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5]何清順.構建新形勢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J].繼續教育研究,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