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素琴
《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15年,我國高科技人才總量要達到3400萬人,2020年要達到3900萬人,其中技師、高級技師達到1000萬人左右。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會計專業職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務。中高職貫通正是新形勢下為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所進行的一種創新。然而,在此過程中的會計專業課程設置成了其中的核心問題。分析了中高職貫通培養模式下會計專業課程設置在培養目標、課程標準、課程內容、課程教材四個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方法。
中高職貫通會計專業課程設置培養目標課程內容課程教材一、中高職會計專業課程設置的問題
(一)培養目標層次不分
長期以來,中高職會計專業培養目標的定位,決定了在教學內容上都是主要圍繞會計從業資格考證。然而,據調查,中職畢業的學生能夠直接勝任會計工作的不到10%,也就是說,經過中高職會計專業培養出來的大部分學生都無法勝任最簡單的會計工作,更談不上用人單位對高職生的更高層次的要求。這種現象的產生,與中高職會計專業培養目標不明確、層次不分有著很大的關系。目標不明確,也就無法據以設置出適應中高職貫通發展要求的課程。
(二)課程標準虛化不清
中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銜接在課程標準上存在的主要問題:課程目標隨意性大。中職與高職會計專業課程目標缺乏深入研究思考,目前在沒有統一的專業教學標準的情況下,許多中高職院校主要依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依靠自身的教師力量開發專業教學標準和各門課程的課程標準,這種各自為政、閉門造車的課程標準的制定,既耗費了各職業院校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存在大量的重復勞動,當然也就難以據此進行教材編寫或授課。
(三)課程內容重復雷同
一是課程重復。如中高職會計專業教學都開設《基礎會計》《財務會計》《初級會計電算化》《財經法規與職業道德》等課程,選用的教材也基本雷同。有研究者指出:財經類、管理類等專業相同率達80%以上。這就意味著在許多中職階段學過的課程,到了高職還必須重修這些課程。
二是內容重復。在對一些中高職院校名稱相同的課程進行對比后不難發現,課程內容重復率不下30%,甚至高達60%,而老師又不了解這些課程重復的狀況,缺乏對教材的處置,這就造成了嚴重的學習浪費和不必要的消耗,降低了學習效率。
(四)課程教材因循守舊
當下的中高職會計專業教材內容上繁、難、偏、舊。主要體現在:第一,內容上,理論偏深,實踐太少,學而無用;內容針對性不強,不適合會計職業崗位和能力培養需要。近年來,會計制度的相關規定變動頻繁,然而會計教材多是舊內容的拼盤和雜燴,沒有創新,學生所學的會計知識無法適應新的會計制度的規定。第二,在銜接上,中高職會計教材缺乏對接意識;內容上沒有層級劃分,體現不出漸進、深化、提高的邏輯關系;知識點的具體內容上相互涵蓋,重復率高。
二、中高職會計專業課程設置的途徑
(一)分層培養目標
目前,我國會計人員達2000萬之多,但會計人員知識結構、業務水平總體來說還不高,復合型會計人才仍供不應求。因此,會計專業培養目標應適應社會需求中高職設定不同目標,滿足不同工作崗位的要求,中職階段培養目標主要是培養會計工作中一線工作人員,如出納、一般會計;高職階段培養目標最低要求:適應第一線工作要求,更高要求是適應職業生涯發展要求,培養具備會計知識、計算機知識、統計知識、管理知識等的復合型會計人才。體現在考證上,要求中職階段的畢業生能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高職階段的畢業生必須取得初級會計師的證書,少數學生能取得中級會計師證書。然而中高職貫通體制下,可以按教學進度對學生提出不同的階段目標,亦可根據各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將學生進行分層,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目標。
(二)統一課程標準
首先,教育主管部門層面,應組織專家從宏觀高度和頂層視野,制定中高職貫通的會計專業的課程標準體系,為課程設置明確界線。
其次,中高職院校應共同商討制定中高職銜接的課程標準,制訂教學計劃,通過這樣的方式,在課程避復、教材選用、內容銜接上進行統籌規劃,一體化設計,形成連貫有序的有機整體,可以較好地避免課程設置的重復問題。
最后,探索建立中高職課程學分互認機制。中高職課程的重復學習,關鍵在于缺乏對已修課程的認同機制。如中職修完與高職接續專業的會計從業資格的相關課程,考試合格甚至有的已獲得了會計從業資格證書,但由于缺乏認定、認同機制,到了高職這些已學過的課程得不到承認,還得重復學習。所以,采用學分或課程認同機制,建立相同課程免修制和未修課程選修替換制,將能有效避免課程的重復設置問題。
(三)區分教學內容
解決課程內容重復的關鍵是重新梳理原有中高職的課程門類,以崗位所需職業能力為核心對課程進行模塊化設計,要突出教學內容對接崗位需求,按理論知識學習與職業能力培養要求進行整體設計,并分段實施。前3年,將學生對會計專業的認識及基本技能的基礎打好,主要開設《基礎會計》《財經法規與職業道德》《初級會計電算化》《出納實務》《基礎會計實訓》《點鈔》《翻打傳票》等課程;把中高職階段重復課程及教學內容刪去;后兩年則適當拓寬專業面,開設《成本會計》《管理會計》《統計》等課程,注重專業核心課程的學習,加強實訓和畢業設計實習。在公共基礎課方面,也要按照一體化設計的思想,做好文化基礎課程、思想政治課程、德育課程等的中、高職層次的銜接,使學生能順利實現中、高職層次學習的過渡,提高學習的效率。真正做到:“分得開(有層次)、接得上(有接口)、不間斷(上下能通)、不超越(深淺有度)”。
(四)統籌教材編寫
做好這一工作,筆者以為,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第一,中高職的教材編寫應依據國家制定的統一分類的課程標準編寫。這樣從源頭上把握各自的編寫尺度,厘定內容要求,編出的教材就會定位明確,避免內容上的交叉、重復、混亂。第二,中高職會計教材編寫,可以將會計工作任務化或模塊化。按會計工作的難易程度來編排教材的先后順序,當前一個任務介紹過的知識點在后一項目再次出現時,就可以不必再次編寫。這樣就可以使會計教材更加凝練、緊湊,避免重復。在銜接上,要區分任務或模塊的難易、大小、高低、簡繁等,將相對容易的、簡單的、低端的、量小的任務如出納工作編入中職教材,而將難度大的、綜合性強的、復雜程度高的任務,如統計、整理、分析等編入高職教材,這樣既有區分,又相互銜接。第三,要重視教材運用的整合創新。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到“剔除艱深的,摒棄無用的,歸并重復的,更新過時的,保留核心的”,盡量將課程學習重復虛耗的“無用功”降到最低,真正起到促進中高職會計課程銜接和提高教學質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