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靈 徐保峰
體育是一門具有綜合性、經驗性、實踐性的課程,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社會實踐能力、培養良好的個人品質、發展學生整體素質、養成終身體育意識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作為教師,我們要對各種新理念、新思想做出自己的判斷和選擇,最終積淀成自己的教學主張。
課程改革課堂教學個體差異傳統課堂體育課程改革以來,從開始的激動、興奮、新鮮,到后來的困惑、懷疑與爭論,體育新課程掀起的波瀾,已漸漸變得平靜。廣大體育教師在經歷了觀念的沖擊、行動的迂回后,對新改課也有了自己的判斷和思考。因為大家意識到,沒有問題,沒有挑戰,就說明改革還沒有真正深入;沒有爭論、沒有反對,就說明改革還沒有觸及問題的要害。真正的改革,一定會沖擊傳統,觸及心靈。而我們老師要做的是:以課堂教學為抓手,用自己的實踐行動滲透新的教學理念,創造新的教學方法,嘗試新型學習方式,構建新的教學模式,在紛雜的環境中堅持正確的觀點并付諸實踐,在反思中不斷努力前行。
體育是一門具有綜合性、經驗性、實踐性的課程,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社會實踐能力、培養良好的個人品質、發展學生整體素質,養成終身體育意識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近幾年的新課改實施過程中,我對體育與健康課改有了全新的認識,歸納起來即新思路、新觀念、新起點。
一、新思路
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原所長、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專家工作小組成員成尚榮先生說:“課堂,是一塊凹地,所有的課程都在課堂里匯聚并得以整合;課堂,又是一塊高地,所有的課程都在課堂里提升并得以實現。”傳統的體育教學采用“一個綱,一本書,一刀切”的教學模式,教學的目的只是使學生能夠掌握一定的運動技能,而忽視了學生的身心全面發展,把體育教材競技化,教學的中心只是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沒有把學生的全面發展放在首位。在教學大綱的“指揮棒”下,造成了學生身體素質得不到全面發展。在新課改的形式下,體育與健康課改變了以往傳統、單調的教學模式,注重學生自主實踐以及學習活動方式的變化,體現出了社會發展對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教育教學思路向現代教學多元化發展,在教與學的關系上,不斷嘗試著運用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等學習方式;重視組織教法的創新,激發學生體育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注意因材施教,使每一個學生都學有所得;重視運用情境教學、快樂教學、主題教學、體育游戲、情感分組、合作討論等多種多樣的方法和手段來營造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促進了學生自覺、主動、積極地投入學習和鍛煉。
二、新觀念
我們一線老師要做的就是:能夠在紛雜的環境中,有信心堅持正確的觀點并付諸實踐,在反思中不斷努力前行。傳統的體育教學采用“一個綱,一本書,一刀切”的教學模式,教材里有什么,我們就教什么,只按教材上的“框框”來上課,嚴重脫離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而現在新課改就要求我們不能僅僅地照本宣科,要把教材看成是傳授某一知識點的載體。它只是給了我們一個知識的框架,我們還需要通過各種方式來填充內容,才能更好、更靈活地使用教材。過去我們只看重學生的運動成績,現在來看,這個時代已成為歷史了,我們要從單一的評價方式轉向多樣化互動的評價方式,要尊重學生個性差異,注重整體發展,讓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升。體育課程專家顧淵彥曾說過:“體育課程改革沒有走回頭路,也沒有回頭路可走,目前的狀況是一種螺旋式的上升,這是事物成熟與發展的必然過程。”現在所表現出來的“回流”與傳統意義上的體育課堂有了本質的區別,其中已經滲透了新課程的主體。
三、新起點
新課程改革的歷程其實就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過程,在新課改的沖擊下,教師的專業發展與體育課程改革一路同行,從觀念起航到螺旋上升,從反思前行向內涵發展。傳統的體育教學只習慣于教學,而陌生于課堂,忽視了體育教師在教學方面的主體意識,而主體意識的建立需要我們不斷的學習,通過學習,改變舊的教學觀念,樹立新的教學思路,由“經驗型”教師向“高、精、尖”的“專家型”教師轉變。在新課改的歷程中,我們都經歷了一個“從理念灌輸到自覺行動,從茫然無措到積極嘗試,從被迫適應到主動創造”的成長過程,既沒有全盤放棄傳統,也沒有放棄對新理念的研究,而是兼收并蓄、恰到好處地吸收到自己的課堂中。隨著教學的不斷深入,我們體育教師要以此為契機,通過不斷地學習,加強自身的業務素質,提高教學組織能力,“給學生一杯水,你至少要有一桶水”。只有這樣,學生才能主動地參與到運動中,從而達到全面發展的需要。在實際教學中,我們還要充分挖掘教材,依據教學目標來取舍教材內容,充分考慮和開發對體育校本課程有利的資源,培養創新意識,使學生在身心方面都得到全面發展。
理想的體育課程,應尊重學生的情感和需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能夠幫助學生在體育課程的實施中習得體育知識和運動技能并獲得全面成長;理想的體育課程,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技能的掌握,還應是運動情感的流淌、生活經驗的積累,引導學生把體育學習與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長、發展有機聯系起來。正如國家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研制組組長季瀏教授對體育新課改表述的那樣:“形式上的參與,其實就是觀念上的起航,對新課程在觀念層面有了新的認識,這才有了行動上的參與。我們應看到,體育教學就像一座橋梁,連接學生課內、課外的生活,進而向更廣闊的社會生活延伸。作為教師,我們要對各種新理念、新思想做出自己的判斷和選擇,最終積淀成自己的教學主張。在實踐中我們也要不斷學習,學會反思和合作,學會與人分享,真正踐行“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的教育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