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紅梅
摘 要:隨著國內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的能源產業正在面臨巨大的挑戰:能源供給不足,消費需求日益增長,對優質、安全、清潔的交通燃料需求的持續增長等, 這使能源供給成為全球正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然而這一課題對于迅速崛起的中國尤為重要。在未來25年內,中國的中產階級人數將顯著增長,進而將推動對更高性能的交通燃料的需求。即使考慮到未來汽車燃料使用效率的提高,到2030年中國交通燃料的總體預期需求仍將比2010 年增加90%。目前中國超過一半的原油需求依賴進口。根據中國政府的規劃,為了更多地依靠本土原材料來源滿足這一預期的需求增長,除了石油產品之外,還需要將更多種類的交通燃料商業化。
關鍵詞:新能源;燃料乙醇;開發
中圖分類號:TS24 文獻標識碼:B
一、燃料乙醇的優勢
多年以來,燃料乙醇由于其高辛烷值的特性而被許多國家視為備受信賴的燃料組分。這些國家都在積極利用其充足的本地原材料來應對液體燃料需求,努力降低對進口能源的依賴。美國對燃料乙醇的需求全球第一,其通過立法強制要求所有汽油都必須混合10%的乙醇組分。在巴西,對燃料乙醇的需求隨著E25調和油和純乙醇調和油(兩者均用于混合燃料汽車)持續增長。考慮到燃料乙醇的諸多優點,以及含10%燃料乙醇的混配汽油易于調配,對現有分銷基礎設施幾乎沒有影響,且能夠在現有汽車大軍中得以使用的特性,包括很多亞洲和歐盟國家也在不斷增加燃料乙醇的混合量。
二、中國燃料乙醇的巨大需求潛能及挑戰
隨著中國汽車市場快速發展,于2009年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國的汽油消耗量在2005到2010年間的復合年增長率達到了10%左右。預計私家汽車擁有量的快速增長將進一步拉動中國對汽車燃料的需求,并且在可預見的未來以汽油為動力的汽車在輕型消費者汽車中將是最主流的。假設中國2012年在全國范圍內推廣E10乙醇汽油,則中國對燃料乙醇的需求將多達近870萬噸,而現有生物乙醇生產商的產能只有190萬噸。
中國正在不斷探索滿足這一日益增長的液體燃料需求的多種途徑,但很多現有液體燃料來源或產能有限,而無法跟上增長速度,或是將進一步增加對進口能源的依賴。由于中國國內原油供應僅能滿足石油產品需求的一半左右,中國對進口原油的依賴在2010年已達到約55%(資料來源:中國國家統計局),預計到2020年將達到約70%(資料來源:Purvin & Gertz公司)。
中國已經實施了多種方法以緩解對進口能源日益增長的依賴,譬如:
2.1乙醇混配-目前已在10個省份實施,但發展速度在過去幾年因占用耕地,“與民爭糧”以及生物乙醇生產成本高等問題而有所放緩;
2.2甲醇混配-多個省份正在考慮或已經采用甲醇混合燃料。但是由于消費者抵制、對環境的影響及毒性等問題,在過去數年里甲醇混配尚未取得任何重大成功。
三、日益提高的汽油標準
為了實現減排的嚴峻目標,中國政府已經開始施行日益嚴格的標準和更高的燃料質量規格。表1就說明這樣一個發展趨勢。
能否獲得廉價而充足的含氧化合物和辛烷值促進劑以滿足對更清潔、更優質的交通燃料快速增長的需求,是能否達到排放標準的關鍵所在,而燃料乙醇正是符合此要求的理想低成本高辛烷值組分。
四、現有或其他競爭性燃料乙醇技術所面臨的挑戰
4.1生產成本高
在全世界,包括中國,燃料乙醇面臨的一個主要挑戰是生物乙醇生產成本高昂。在國內,如果沒有政府補貼,無論是玉米乙醇還是木薯乙醇都無法實現收支平衡。
4.2生物乙醇對糧作物,社會和耕地使用的影響
隨著全球人口增長,玉米用作糧食或動物飼料的需求大幅增長,且預計未來需求將持續上升。全世界現有的燃料乙醇工廠正面臨與人爭糧的困境。路透社的調查顯示,中國的玉米進口量有可能從2010/2011種植年的130萬噸增加到2011/2012種植年的400萬噸。如果目前的需求保持平穩的話,到2020年中國將進口2,000萬噸左右的玉米。中國現有以玉米為原料生產燃料乙醇的工廠估計每年需要消耗500-600萬噸左右的玉米。在中國進一步發展玉米制乙醇將導致中國對進口谷物的依賴持續增加。另外,玉米的短缺進一步推高了玉米價格,不僅造成更高的燃料乙醇成本,還可能會導致中國肉類產品價格的走高并加重通貨膨脹。
另外,中國可用耕地的缺乏也限制了生物乙醇在中國的進一步發展。
4.3全球供應短缺
據權威部門能源估計,2010年全球燃料乙醇需求約為6,600萬噸,到2020年全球燃料乙醇需求預計將翻倍至1.2億噸至1.3億噸左右,而根據可用于燃料生產的耕地數量或耕地生產力計算,現有生產方法不可能滿足這一增長。未來很可能出現生物乙醇供求失衡的情況。
結語
綜上所述,面對成本很可能持續高昂的本地生產或進口的燃料乙醇,要想繼續增加中國汽油中乙醇混配組分的比例,就需要找到能替代的燃料乙醇供應來源。開放新的乙醇技術,實現在高效率條件下來達成政府利用本地資源的目標,并且對環境影響將會有很大的改善。
參考文獻
[1]韓德奇,李偉,張冬捧,徐國英.燃料乙醇的生產進展和應用探討[J].化工技術經濟,2002(06).endprint
摘 要:隨著國內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的能源產業正在面臨巨大的挑戰:能源供給不足,消費需求日益增長,對優質、安全、清潔的交通燃料需求的持續增長等, 這使能源供給成為全球正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然而這一課題對于迅速崛起的中國尤為重要。在未來25年內,中國的中產階級人數將顯著增長,進而將推動對更高性能的交通燃料的需求。即使考慮到未來汽車燃料使用效率的提高,到2030年中國交通燃料的總體預期需求仍將比2010 年增加90%。目前中國超過一半的原油需求依賴進口。根據中國政府的規劃,為了更多地依靠本土原材料來源滿足這一預期的需求增長,除了石油產品之外,還需要將更多種類的交通燃料商業化。
關鍵詞:新能源;燃料乙醇;開發
中圖分類號:TS24 文獻標識碼:B
一、燃料乙醇的優勢
多年以來,燃料乙醇由于其高辛烷值的特性而被許多國家視為備受信賴的燃料組分。這些國家都在積極利用其充足的本地原材料來應對液體燃料需求,努力降低對進口能源的依賴。美國對燃料乙醇的需求全球第一,其通過立法強制要求所有汽油都必須混合10%的乙醇組分。在巴西,對燃料乙醇的需求隨著E25調和油和純乙醇調和油(兩者均用于混合燃料汽車)持續增長。考慮到燃料乙醇的諸多優點,以及含10%燃料乙醇的混配汽油易于調配,對現有分銷基礎設施幾乎沒有影響,且能夠在現有汽車大軍中得以使用的特性,包括很多亞洲和歐盟國家也在不斷增加燃料乙醇的混合量。
二、中國燃料乙醇的巨大需求潛能及挑戰
隨著中國汽車市場快速發展,于2009年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國的汽油消耗量在2005到2010年間的復合年增長率達到了10%左右。預計私家汽車擁有量的快速增長將進一步拉動中國對汽車燃料的需求,并且在可預見的未來以汽油為動力的汽車在輕型消費者汽車中將是最主流的。假設中國2012年在全國范圍內推廣E10乙醇汽油,則中國對燃料乙醇的需求將多達近870萬噸,而現有生物乙醇生產商的產能只有190萬噸。
中國正在不斷探索滿足這一日益增長的液體燃料需求的多種途徑,但很多現有液體燃料來源或產能有限,而無法跟上增長速度,或是將進一步增加對進口能源的依賴。由于中國國內原油供應僅能滿足石油產品需求的一半左右,中國對進口原油的依賴在2010年已達到約55%(資料來源:中國國家統計局),預計到2020年將達到約70%(資料來源:Purvin & Gertz公司)。
中國已經實施了多種方法以緩解對進口能源日益增長的依賴,譬如:
2.1乙醇混配-目前已在10個省份實施,但發展速度在過去幾年因占用耕地,“與民爭糧”以及生物乙醇生產成本高等問題而有所放緩;
2.2甲醇混配-多個省份正在考慮或已經采用甲醇混合燃料。但是由于消費者抵制、對環境的影響及毒性等問題,在過去數年里甲醇混配尚未取得任何重大成功。
三、日益提高的汽油標準
為了實現減排的嚴峻目標,中國政府已經開始施行日益嚴格的標準和更高的燃料質量規格。表1就說明這樣一個發展趨勢。
能否獲得廉價而充足的含氧化合物和辛烷值促進劑以滿足對更清潔、更優質的交通燃料快速增長的需求,是能否達到排放標準的關鍵所在,而燃料乙醇正是符合此要求的理想低成本高辛烷值組分。
四、現有或其他競爭性燃料乙醇技術所面臨的挑戰
4.1生產成本高
在全世界,包括中國,燃料乙醇面臨的一個主要挑戰是生物乙醇生產成本高昂。在國內,如果沒有政府補貼,無論是玉米乙醇還是木薯乙醇都無法實現收支平衡。
4.2生物乙醇對糧作物,社會和耕地使用的影響
隨著全球人口增長,玉米用作糧食或動物飼料的需求大幅增長,且預計未來需求將持續上升。全世界現有的燃料乙醇工廠正面臨與人爭糧的困境。路透社的調查顯示,中國的玉米進口量有可能從2010/2011種植年的130萬噸增加到2011/2012種植年的400萬噸。如果目前的需求保持平穩的話,到2020年中國將進口2,000萬噸左右的玉米。中國現有以玉米為原料生產燃料乙醇的工廠估計每年需要消耗500-600萬噸左右的玉米。在中國進一步發展玉米制乙醇將導致中國對進口谷物的依賴持續增加。另外,玉米的短缺進一步推高了玉米價格,不僅造成更高的燃料乙醇成本,還可能會導致中國肉類產品價格的走高并加重通貨膨脹。
另外,中國可用耕地的缺乏也限制了生物乙醇在中國的進一步發展。
4.3全球供應短缺
據權威部門能源估計,2010年全球燃料乙醇需求約為6,600萬噸,到2020年全球燃料乙醇需求預計將翻倍至1.2億噸至1.3億噸左右,而根據可用于燃料生產的耕地數量或耕地生產力計算,現有生產方法不可能滿足這一增長。未來很可能出現生物乙醇供求失衡的情況。
結語
綜上所述,面對成本很可能持續高昂的本地生產或進口的燃料乙醇,要想繼續增加中國汽油中乙醇混配組分的比例,就需要找到能替代的燃料乙醇供應來源。開放新的乙醇技術,實現在高效率條件下來達成政府利用本地資源的目標,并且對環境影響將會有很大的改善。
參考文獻
[1]韓德奇,李偉,張冬捧,徐國英.燃料乙醇的生產進展和應用探討[J].化工技術經濟,2002(06).endprint
摘 要:隨著國內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的能源產業正在面臨巨大的挑戰:能源供給不足,消費需求日益增長,對優質、安全、清潔的交通燃料需求的持續增長等, 這使能源供給成為全球正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然而這一課題對于迅速崛起的中國尤為重要。在未來25年內,中國的中產階級人數將顯著增長,進而將推動對更高性能的交通燃料的需求。即使考慮到未來汽車燃料使用效率的提高,到2030年中國交通燃料的總體預期需求仍將比2010 年增加90%。目前中國超過一半的原油需求依賴進口。根據中國政府的規劃,為了更多地依靠本土原材料來源滿足這一預期的需求增長,除了石油產品之外,還需要將更多種類的交通燃料商業化。
關鍵詞:新能源;燃料乙醇;開發
中圖分類號:TS24 文獻標識碼:B
一、燃料乙醇的優勢
多年以來,燃料乙醇由于其高辛烷值的特性而被許多國家視為備受信賴的燃料組分。這些國家都在積極利用其充足的本地原材料來應對液體燃料需求,努力降低對進口能源的依賴。美國對燃料乙醇的需求全球第一,其通過立法強制要求所有汽油都必須混合10%的乙醇組分。在巴西,對燃料乙醇的需求隨著E25調和油和純乙醇調和油(兩者均用于混合燃料汽車)持續增長。考慮到燃料乙醇的諸多優點,以及含10%燃料乙醇的混配汽油易于調配,對現有分銷基礎設施幾乎沒有影響,且能夠在現有汽車大軍中得以使用的特性,包括很多亞洲和歐盟國家也在不斷增加燃料乙醇的混合量。
二、中國燃料乙醇的巨大需求潛能及挑戰
隨著中國汽車市場快速發展,于2009年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國的汽油消耗量在2005到2010年間的復合年增長率達到了10%左右。預計私家汽車擁有量的快速增長將進一步拉動中國對汽車燃料的需求,并且在可預見的未來以汽油為動力的汽車在輕型消費者汽車中將是最主流的。假設中國2012年在全國范圍內推廣E10乙醇汽油,則中國對燃料乙醇的需求將多達近870萬噸,而現有生物乙醇生產商的產能只有190萬噸。
中國正在不斷探索滿足這一日益增長的液體燃料需求的多種途徑,但很多現有液體燃料來源或產能有限,而無法跟上增長速度,或是將進一步增加對進口能源的依賴。由于中國國內原油供應僅能滿足石油產品需求的一半左右,中國對進口原油的依賴在2010年已達到約55%(資料來源:中國國家統計局),預計到2020年將達到約70%(資料來源:Purvin & Gertz公司)。
中國已經實施了多種方法以緩解對進口能源日益增長的依賴,譬如:
2.1乙醇混配-目前已在10個省份實施,但發展速度在過去幾年因占用耕地,“與民爭糧”以及生物乙醇生產成本高等問題而有所放緩;
2.2甲醇混配-多個省份正在考慮或已經采用甲醇混合燃料。但是由于消費者抵制、對環境的影響及毒性等問題,在過去數年里甲醇混配尚未取得任何重大成功。
三、日益提高的汽油標準
為了實現減排的嚴峻目標,中國政府已經開始施行日益嚴格的標準和更高的燃料質量規格。表1就說明這樣一個發展趨勢。
能否獲得廉價而充足的含氧化合物和辛烷值促進劑以滿足對更清潔、更優質的交通燃料快速增長的需求,是能否達到排放標準的關鍵所在,而燃料乙醇正是符合此要求的理想低成本高辛烷值組分。
四、現有或其他競爭性燃料乙醇技術所面臨的挑戰
4.1生產成本高
在全世界,包括中國,燃料乙醇面臨的一個主要挑戰是生物乙醇生產成本高昂。在國內,如果沒有政府補貼,無論是玉米乙醇還是木薯乙醇都無法實現收支平衡。
4.2生物乙醇對糧作物,社會和耕地使用的影響
隨著全球人口增長,玉米用作糧食或動物飼料的需求大幅增長,且預計未來需求將持續上升。全世界現有的燃料乙醇工廠正面臨與人爭糧的困境。路透社的調查顯示,中國的玉米進口量有可能從2010/2011種植年的130萬噸增加到2011/2012種植年的400萬噸。如果目前的需求保持平穩的話,到2020年中國將進口2,000萬噸左右的玉米。中國現有以玉米為原料生產燃料乙醇的工廠估計每年需要消耗500-600萬噸左右的玉米。在中國進一步發展玉米制乙醇將導致中國對進口谷物的依賴持續增加。另外,玉米的短缺進一步推高了玉米價格,不僅造成更高的燃料乙醇成本,還可能會導致中國肉類產品價格的走高并加重通貨膨脹。
另外,中國可用耕地的缺乏也限制了生物乙醇在中國的進一步發展。
4.3全球供應短缺
據權威部門能源估計,2010年全球燃料乙醇需求約為6,600萬噸,到2020年全球燃料乙醇需求預計將翻倍至1.2億噸至1.3億噸左右,而根據可用于燃料生產的耕地數量或耕地生產力計算,現有生產方法不可能滿足這一增長。未來很可能出現生物乙醇供求失衡的情況。
結語
綜上所述,面對成本很可能持續高昂的本地生產或進口的燃料乙醇,要想繼續增加中國汽油中乙醇混配組分的比例,就需要找到能替代的燃料乙醇供應來源。開放新的乙醇技術,實現在高效率條件下來達成政府利用本地資源的目標,并且對環境影響將會有很大的改善。
參考文獻
[1]韓德奇,李偉,張冬捧,徐國英.燃料乙醇的生產進展和應用探討[J].化工技術經濟,2002(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