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海江
【摘 要】今天作為大眾傳媒的電視,不僅在技術傳播上實現了飛躍,在審美文化上也出現了商品化、娛樂化、平民化的新趨向并由此帶來一系列問題,本文對此進行了分析和論述。
【關鍵詞】電視 審美文化 趨向
一、電視節目的審美文化特征
作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的電視,實現了聲畫的結合,讓受眾有了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打破了受眾年齡大小,文化水平高低的限制,能被更廣泛的受眾接受。另一方面,電視實現了遠距離傳送,開始以家庭為主要傳播對象,滿足家庭的需求來滿足大眾需求,形成了對多種文化形態的超強包容性,并迅速成為當代大眾文化傳播最主要的載體。
在電視通過滿足大眾需求迅速發展起來的同時,大眾的審美需求同樣影響電視節目的發展,首先就表現為電視節目的審美大眾化。電視節目的審美大眾化主要包含以下幾個主要特征:
公共精神。電視節目必須要有公共精神,一方面是電視作為大眾傳媒除了提供社會多階層全方位的信息服務外,還應具有社會遺產傳承功能,即通過電視傳播,促成社會成員形成同一的價值觀、社會規范,從而增強社會凝聚力的功能。另一方面,電視的傳播是以家庭為紐帶的,家庭的收看氛圍也要求電視節目必須具備公共精神,要有社會基本價值觀念和公共規范。事實表明,那些能夠洞悉大眾心靈的電視節目必然受到觀眾的青睞。
通俗化。由于電視觀眾的國籍、習俗、職業、年齡、文化、性別等多方面的不同,對電視節目有千差萬別的趣味和要求,決定了電視節目審美文化是審美水平參差不齊的大眾所能接受的“中間值”文化,要求電視節目要具有合乎大眾審美需求的內容與形式——內容為大眾所關注,形式為大眾所喜聞樂見,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通俗化。央視的《百家講壇》是專家、學者的講堂,是一檔學術性很強的欄目,但是從學生、教授到普通觀眾都非常愛看,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這檔節目,從內容到形式摒棄了精英化路線,采用各方面都能接受的通俗化路線。從這個角度講,電視節目的大眾化,就是抓住大眾普遍的趣味和要求,調和眾口。
多樣化。電視節目把過去為少數人享用的文化變成了大眾文化。它面向的是各種成分復雜的、層面不同的大眾群體。而大眾審美情趣的多樣性,大眾構成的多樣性,也使得電視節目內容呈現出多樣化特征。新聞、電視劇、綜藝、法制、談話等這些電視節目類型滿足了不同目標受眾的審美情趣。
時代性。任何電視節目無論形式如何,都要符合當前社會的主流價值和時代潮流,并伴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體現不同時代的主流價值。上世紀90年代,中央電視臺的《東方時空》“講述老百姓的故事”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2003年,以《南京零距離》為代表的電視民生新聞興起則是新聞“三貼近”原則的具體體現。
二、當今中國電視節目審美文化新趨向
當今,中國已經進入一個社會飛速發展、科技日新月異、經濟形態多元開放的時代,人們的生活習慣和文化觀念也隨著社會的變革產生了變化。作為大眾傳媒的電視不僅在技術傳播上實現了飛躍,在審美文化上也出現了新的趨向。
1、電視節目的商品化、消費化
隨著中國電視逐漸市場化,電視節目作為商品的屬性也逐漸顯露。各家電視臺為了獲得更高的收益,就需要制作出好的電視節目,而電視節目作為商品,評價它的一個很大的標準就是它吸引廣告的多少,這也是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市場對節目的認可度。電視節目內容只有有較高的收視率才能帶來高投入的廣告,為此,電視節目也是使盡了渾身解數來迎合大眾口味,滿足大眾需求;大眾喜歡什么,我們就做什么,什么能吸引眼球我們就做什么。從這一方面而言,電視節目的商品化可以說促使各大電視臺轉變觀念,變革創新,促進了我們電視節目的發展以及節目形態的更新換代。
電視節目作為商品,它面向觀眾,以觀眾為主要消費對象,它是被消費的產品,但是電視節目在被觀眾消費的同時,它也實現了對觀眾審美文化的影響。比如說,一些電視臺都在播放有關養生的節目,那么養生的話題就會成為大家生活的熱門話題,而一些養生的觀點、養生的產品也會被大家所接受。從這一方面來說,電視和觀眾是互為消費者,“商業電視所做的生意,主要是將潛在的消費者賣給廣告商或者伴隨著文化產品大量生產和大量銷售。”
2、電視節目娛樂化
隨著生活、工作壓力的日益增大,社會對于娛樂休閑的需求顯著增強。觀眾希望在看電視的時候,獲得精神的宣泄和情感的釋放。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電視開始出現娛樂化綜藝節目,到今天電視娛樂綜藝節目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非誠勿擾》《中國好聲音》《中國達人秀》《變形記》……翻開衛視節目單,2014年綜藝娛樂節目就有106檔之多,而作為老大的央視2014年也加大綜藝類節目的研發與推動,《中國好歌曲》、《出彩中國人》、《中國好功夫》等都有望在第一季度開播。不僅綜藝娛樂節目大量出現,談話節目、體育節目也開始有娛樂化傾向,甚至一些新聞節目也開始用輕松幽默的語言來說新聞,以新鮮奇特的故事新聞來吸引觀眾。
3、平民化、草根化
在社會信息化的發展趨勢下,媒體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我國電視開始更多地站在受眾的角度來制作電視節目,讓電視節目的內容與老百姓的生活更加貼近,更多地關注他們的生產和生活,從而引起受眾心理上的共鳴,讓節目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這一變化較早出現在“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東方時空》欄目中,電視新聞節目開始轉變原先高高在上的說教式的播報,直至《南京零距離》這類民生新聞的出現,電視新聞平民化審美文化達到了一個高潮。而對綜藝娛樂節目而言,這幾年平民化趨勢更為突出,2005年《超級女聲》不僅節目的主角來自平民,“玉米”、“涼粉”這些平民觀眾也對節目進行了廣泛的參與,并且參與到以往以專家為主的評判過程,可以說把電視娛樂節目平民化演繹到了極致。電視平民化體現了電視大眾化審美的追求,滿足大眾的文化需求,滿足大眾娛樂的愿望,也成為當今電視節目的發展方向。而互聯網、微信、微博自媒體的出現推動了電視節目的平民化,草根化現象。endprint
三、當今電視節目審美文化出現的幾個問題
1、功利主義興盛,節目缺少人文關懷
在當下中國的社會轉型過程中,各電視臺在生存的壓力和利益的誘惑面前,開始把更多的目光聚集到現實利益前。媒體的產業化使得媒體的從業人員變成了產業工人,出于對經濟效益和利潤原則的考慮,不少電視節目,電視制作人出現了價值取向的偏離,社會責任、歷史使命、人文關懷漸行漸遠。一些電視節目電視制作人為了搶新聞,追求眼球效應,淡忘了基本的道德操守和起碼的人文關懷。以下是四川地震災難報道中的幾個鏡頭。
鏡頭1:某記者對遇難者家屬的采訪:談談你失去親人的感受好嗎?
鏡頭2:俄羅斯救援隊救出第一名幸存者時,因為攝像機的強光燈正對著幸存者的眼睛!一名隊員對著電視鏡頭怒吼。
鏡頭3:某記者在直播時竟然進入手術室采訪,醫生怒不可遏,喊道:“你把我搞臟了!”
人文關懷的缺失不僅傷害了被采訪者,也傷害了屏幕后的廣大觀眾。
2、過分迎合大眾,節目趨于低俗化
為了達到更高的收視率,電視制作人開始想盡一切辦法去迎合廣大觀眾的口味,于是我們看到傳統文化在電視中逐漸失去市場,熒屏到處充斥著通俗文化、流行文化,更有甚者,有些電視節目在迎合大眾審美趣味的時候,用獵奇來代替娛樂、用審丑代替審美、用別人的隱私來滿足大眾窺探別人的低級需求,一些電視節目趨于低俗化。例如,某衛視的一檔職場服務類節目為考驗選手的職業契合度,要求選手吃蠶繭、毛雞蛋、水蟑螂等食物,還采取挖苦對手互相打擊來搞職場競聘,這種節目雖然自稱是服務類節目,但“節目本身情節上,卻是通過惡搞博取眼球和收視率。”
3、過分商業化導致電視節目快餐化、模式化
中國電視節目發展的一大詬病就是復制,克隆。哪種節目形式吃香,收視率好,大家就蜂擁而上,結果節目大量雷同。這也是電視節目商業化后片面追求利潤的一個具體表現。2005年,隨著“超級女聲”的成功,很多電視臺紛紛跟風,先后出現了20多個“類超女”選秀節目。同樣的事情不斷重演,可以說,每一個大紅大紫的“節目”后永遠都跟著一大幫追隨者。這種惡性循環導致在中國的幾乎每一檔優秀的娛樂節目頂多只有幾年的生命周期,直到這種節目形式被觀眾徹底厭倦。對電視節目模仿、克隆,一方面體現了電視臺急功近利的心態,不愿投入資金去研發,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國對于電視節目形態這種知識產權保護的匱乏。而事實證明,如果電視臺不重視研發投入,不注重電視節目的推陳出新,電視節目在市場競爭中就會因為缺乏核心競爭力而始終處于弱勢地位。
四、用審美文化意識重塑電視節目
電視節目出現審美問題的原因是復雜的,既有深刻的社會背景,有電視臺商業化的問題,有電視制作人浮躁的心態,也有電視受眾盲目低級的審美需求,而電視節目審美文化的缺失,也許能帶來一時的喧囂,但熱鬧過后必定是沉寂,是觀眾對一些電視節目的審美疲勞,最終帶來的是觀眾的流失和收視的下滑。目前,電視收視的萎縮現象除了新興網絡媒體的沖擊外,自身審美文化的流失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重振電視節目的風范首先需要的是用審美文化重塑電視節目內容。具體應當涵蓋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樹立大眾傳媒責任意識,突出公共精神。電視作為大眾傳媒,必須擔負起自身的社會責任以及社會文化的傳承功能。第二,樹立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審美觀,不能盲目地迎合受眾偏激的需求,更不能讓不健康的審美價值觀通過電視向大眾傳播,造成不良影響。第三,加強監管,對一些低俗化的節目堅決予以取締。第四,電視必須不斷進行節目內容與形式的創新、超越,即使引進節目,也要注意本土化的完善和創新。□
參考文獻
①李良榮:《新聞學概論》[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
②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③謝衛,《中國電視娛樂節目轉型分析》[J].《東南傳播》,2010(6)
④郭慶,《電視大眾化初探》[J].《新聞愛好者》,2005(3)
⑤徐放鳴 等:《審美文化新視野》[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徐州廣播電視臺)
責編:周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