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營+李競博+石貝貝+曾序春
摘要:本研究通過對深圳市人口健康狀況和醫療保障對個人勞動供給影響的因子分析和Logistic回歸分析,判斷出醫療保障的發展促進勞動供給。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必須協調醫療保障與勞動供給,防止過度保障降低個人勞動供給,積極應對大城市未來人口發展中勞動供給減少的可能,并降低未來可能的財政壓力。
關鍵詞:醫療保障;人口健康;勞動供給
中圖分類號:F2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49(2014)04-0014-09
DOI:10.3969/j.issn.1000-4149.2014.04.002
A Study on the Effect of Medical Care and Health Status of the Population on the Labor Supply in Megapolis:A Case Study of Shenzhen City
WANG Jinying1, LI Jingbo1, SHI Beibei1, ZENG Xuchun2
(1. School of Economics,Hebei University,Baoding 071002,China;
2. Shenzhen Institute of Population and Family Planning Research, Shenzhen 518048,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studied the effect of population health and health care system on the labor supply of Shenzhen using factor analysis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health care system will promote the labor supply, while with the society and economy development, its necessary to coordinate the level of health care and labor supply, to provent excessive welfare which could level reduce labor supply, and respond to reduction of future labor supply actively in the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and reduce the possible financial pressure on possible future caused by labor supply reduction.
Keywords:health care system; population health; labor supply
一、引言
眾所周知,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地區、一個城市的經濟持續增長不僅僅需要有足夠的資本積累,更重要的是需要持續的勞動供給。因此,勞動力作為最重要的社會經濟投入要素,其供給與需求的平衡與否決定了社會能否穩定、健康發展。在人口規模和結構及其變動趨勢既定的條件下,個體向社會提供勞動時間的長短和總體人口勞動參與的水平是決定勞動力供給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什么因素決定和影響個人是否參與勞動以及其勞動時間的長短?是什么因素影響人口的整體勞動參與率?有關這一領域研究的文獻林林總總,其結論不外乎是認為影響因素有年齡[1~2]、性別[3]、婚姻狀況[4]、受教育程度[5~6]、人口健康等微觀特征[7],工資水平、經濟發展狀況[8]、城市化水平等宏觀經濟因素[9]。此外,也還有少量研究者探討了公共政策如教育政策[10]、社會保障制度[11]、稅收制度[12~13]、公共衛生政策[14]等對勞動參與和勞動供給的影響。然而,從現有的研究文獻看,對于人口健康狀況和醫療保障與大城市勞動供給之間關系的研究文獻較少見諸報刊,特別是從理論到實證的探究這兩個方面直接或者間接地作用于微觀個體的勞動選擇、勞動時間以及整體人口勞動參與和勞動供給的途徑、機制的研究略顯欠缺,探究醫療保障制度設計、保障執行等從福利和收入效應角度對個人勞動供給的影響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對于深圳市這樣一個特大城市,其經濟發展雖有國家優先發展戰略指引的政策優惠的原因,但是更重要的是與深圳特區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通過不斷創新而吸引眾多勞動力(特別是具有較高人力資本存量的人才)的流入并充分利用分不開的。隨著我國各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經濟的追趕,深圳市對于勞動力和人才的吸引力會逐漸減弱;同時,深圳市外來流入人口居多,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口老齡化必然加速。在人口規模增長減慢的前提上,特別是外來人口增速減緩的背景下,一個特大城市如何獲得保證經濟實現持續增長的足夠勞動供給是一個需要深入探討研究的重要課題。本研究基于深圳市這樣一個快速成長并對未來城市發展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特大城市,對公共服務和政策如何調整資源開展研究,對如何利用現有人口和勞動力資源促進經濟更好更快發展進行分析,為后來新興大城市健康和醫療保障制度設計提供借鑒依據,這便是本研究的意義所在。
二、人口健康、醫療保障與勞動供給之間關系的理論分析
1.微觀家庭的勞動決策研究
從微觀上講,勞動供給是指在一定的市場工資率的條件下,勞動力供給的決策主體(家庭或個人)愿意并且能夠提供的勞動時間。微觀主體的勞動供給直接決定了宏觀經濟主體的經濟效率,因此,對微觀主體的勞動供給最大化開發具有重要的意義。勞動力的供給包括現實勞動力資源,也包含了潛在勞動力資源,勞動供給挖掘空間主要集中在潛在勞動力資源上。作為理性經濟人,普通勞動者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為動力而支配勞動力供給的,但是受不同因素的影響,勞動供給不單單僅受利益驅使,它是綜合多個因素進行優化配置的結果,受到諸多因素影響:①個人勞動決策的性別差異。由于生理特征及其社會分工、婚姻和孩子撫養等多種因素的差異,男女在勞動供給行為方面有顯著的差異,就業過程中女性普遍受到性別歧視的影響[15],導致就業性別差異不斷增大[16~18]。②不同人口年齡結構對勞動供給的影響。人口年齡結構變動對勞動力供給和市場參與的影響,主要通過總撫養比、少兒撫養比和老年贍養比等指標的變化來體現;布魯姆(Bloom)和威廉姆森(Williamson)認為,人口年齡結構變動使得“人均勞動時間投入”增加從而促進經濟增長[19]。③人力資本對勞動供給行為的影響研究。健康狀況是反映個人人力資本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健康狀況越好,則越有利于勞動者進入勞動力市場[20];反之亦然。在控制其他變量的情況下,受教育水平對參與勞動力市場有正向的影響,并且隨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勞動者參與勞動力市場的程度也會提高[21]。
2.宏觀因素的影響研究
從宏觀上看,所謂的勞動供給就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段時間內(或時間點上),勞動者在一定條件下所愿意提供的勞動能力的總和。廣義的勞動供給是建立在狹義勞動力供給的基礎之上的,其供給量取決于勞動力供給決策主體的經濟決策分析。影響整個社會或某個空間區域勞動力供給的因素還取決于人口規模、年齡結構、城鄉結構、人口遷移以及國家政策法規等因素。①社會保障對勞動供給行為的影響。伯克豪塞爾(Burkhauser)和特納(Turner)利用時間序列數據檢驗了社會保障收入對主要年齡的男性勞動力市場的影響,發現有社會保障比沒有社會保障時每周的工作時間多2~3小時[22]。莫菲特(Moffitt)利用1955~1981年的時間序列數據測算社會保障對25~34、35~44、45~64、 65歲以上組的勞動供給的影響,得出的結論是保障收入對勞動參與率存在負效應[23]。學者們研究中對社會保障減少老年人勞動參與的結論幾乎是一致的。②公共衛生服務對勞動供給行為的影響。布魯姆和坎寧(Canning)總結了健康作用于經濟繁榮的四條途徑:第一,身體健康的人微觀勞動供給更多并且生理和認知上更強壯,從而更具生產力;第二,身體健康的人預期壽命更長,更傾向于進行人力資本投資,從而增加勞動供給效率;第三,更長的壽命會引致在工作期間更多的儲蓄,為經濟提供更多的投資,一個健康狀況良好的勞動力還可以增加外國資本投資;第四,死亡率的降低也減少了一國對新生兒的需求,使人口增長率下降,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上升,而這一人口群體是經濟增長與人均收入的重要決定因素之一[24]。③工資變動對勞動供給行為的影響。除性別、年齡、教育等個人特征的影響外,勞動力市場狀況也成為個人勞動參與的影響因素。
3.待檢驗命題和研究方法
本文的目的在于以深圳市為例,通過調查研究,分析人口健康和醫療保障對于勞動參與的作用途徑和機制;揭示深圳市勞動年齡人口的勞動參與決策和勞動力的勞動時間長短取舍的決定因素,闡明人口健康、醫療保障對勞動參與率的影響程度和方向。為此,本文的待檢驗假設(命題)如下。
命題1:健康改善促進個體勞動者的勞動供給,因此,醫療保障在促進人口健康的情況下有利于勞動供給。
命題2:醫療保障對勞動者具有收入效應,在醫療保障水平較低的情況下,勞動供給會隨醫療保障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但是當醫療保障提高到一定程度后,便會出現替代效應,勞動供給的增速會減緩。
命題3:高水平的醫療保障以及低比例的繳費人口會造成醫療保障賬戶的收支不平衡,適度的醫療保障水平,在保障人口基本醫療需求的基礎上,可以促進勞動供給。
為了對上述命題給予實證檢驗,本文將分別采用量表分析、主成分分析、Logistic回歸方法,對以上命題予以驗證。
Logistic模型公式為:
本文研究的微觀數據是來源于深圳市2012年“深圳常住人口就醫調查”抽樣調查數據。該調查除了諸如性別、年齡、教育、工作情況和戶籍等個人基本情況外,還涉及人口健康、醫療保障、勞動供給等相關指標,具體包括個人身體健康狀況自評,就醫意愿、醫療保險參加情況以及工作時間等。該抽樣調查采用隨機抽樣調查方法,隨機抽取來自深圳市9個區的居民(總計1613戶家庭,4466人,其中男性2301名,女性2165名)作為研究對象,就深圳市居民人口健康、醫療保障與勞動供給情況進行了深入的訪問。
2.樣本描述
本文選取了深圳市9個區的1613戶家庭作為調查對象,以龍崗區、寶安區最多,分別占總樣本的26.6%、22.6%(見表1)。深圳市受訪家庭以3人戶為主,占38.3%,同時,60.8%的受訪家庭戶來自于省外,深圳市本地家庭僅占19.0%。受訪戶主參加綜合醫療保險及勞務工醫療保險的分別占36.0%和17.7%。調查涉及人群以青壯年為主,大概占76.6%,老年人最少。從受訪人群受教育程度來看,受訪人群以高中及以上學歷為主,將近半數(49.4%),低學歷者(小學及以下)為少數。
3.量表分析
(1)深圳市人口健康狀況。
調查數據顯示,深圳市大多數人認為自己的健康狀況很好,僅有0.12%的居民認為自己的健康狀況很不好。不同年齡組遇到健康問題有不同的反應(見表2),25~59歲之間的大部分居民會選擇立即就醫,而15~24歲及60歲以上居民大部分去藥店買藥解決,且22.9%的65歲以上老人會拖著不積極就醫。由此可見,作為創造家庭主要經濟來源的25~59歲組青壯年,遇到身體健康受到威脅時往往會及時就醫,以更健康的身體素質去追求更高的收入。女性較之男性而言,住院意愿更為明顯,且最近三年住過院的比率為9.02%,而男性住過院的比例達到5.11%。結合個人健康狀況自評指標及最近三年住院情況兩項指標,居民整體身體狀況良好,但男性與女性略有差異。
(2)深圳市居民醫療保障以及居民對醫療機構的認識狀況。
深圳市全方位、多層次的社會醫療保險體系,具有參保人群大,保險層次多,繳費率低,待遇高的特點。這大大提高了居民的參保意愿,實際調查中71.2%的居民參加了醫療保險,這其中84.8%的參保人參加了深圳市醫療保險。根據調查顯示,在居民對各醫療機構看法的研究中,發現居民對市級醫院、區級醫院、街道醫院和社康中心的滿意程度均達到50%以上,70%以上居民對私人醫院及個人診所的態度不清楚。居民對醫療機構的信任度也呈相同的趨勢。看病收費太高依然是限制居民選擇性就醫的主要因素,87.6%的居民認為收費太高,77.4%的居民認為看病手續繁瑣,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居民就醫的主動性。
居民遇到健康問題時對醫療機構的選擇有一定的偏好差異(見表3),小病發生時,44.6%的居民首選去藥店,32.4%的居民選擇社康中心;大病發生時,超過半數(65.5%)的居民選擇公立醫院就醫,僅有小部分的人群選擇其他就醫方式;與此同時,住院、急診、普通門診及特診發生時,居民同樣首選公立醫院。值得注意的是,去廠里就診及個體診所并不受居民的青睞,整體而言,公立醫院是普通市民遇到健康問題就醫的首選,深圳特色醫療機構——社康中心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使“有病能醫”成為可能。同時,醫療保障體系的健全與否直接關系居民遇到健康問題以后的反應。加入醫療保障以后,大大提高了患病就醫的主動性,患病立即就醫的比例達到75.6%,而沒有加入醫療保障時,患病立即就醫的比例僅為24.4%。
(3)深圳市居民勞動供給情況。
根據抽樣調查結果,當工資率維持在低水平時(如工資率在13.33元/小時保持不變的情況下,月收入由2800元增長到4000元),工作時間隨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此時閑暇成本增大,勞動者寧愿放棄閑暇時間而從事工作以獲取收入,即替代效應大于收入效應,勞動供給增加;而當工資率在高水平的情況下(如在33.33元/小時高工資率的情況下,當月收入由8000元漲到10000元),勞動者寧愿放棄高工資而追求閑暇,即收入效應超過了替代效應,勞動供給減少。在被調查的樣本中,48.6%的居民一天工作8小時,為國家法定工作時間,不會因工資收入增加的吸引而放棄閑暇,延長勞動時間。而就閑暇時間選擇來看,呈偏左態分布,即勞動者月休息時間偏少,34.9%的勞動者選擇休息8天。
參與市場勞動的群體中,已婚女性僅占31.9%,少于未婚女性,而已婚男性勞動參與率遠遠大于未婚男性,比例為1∶2.60,顯示了婚姻狀況對男女勞動者市場勞動時間投入的影響差異。調查中的已婚家庭成員之間的收入及工作情況可以驗證道格拉斯-有澤法則,即丈夫收入越高,妻子的勞動參與率越低;妻子本人的市場工資率越高,其勞動參與率越高。同時,男性和女性對勞動供給反應存在明顯差異,這緣于兩者在時間分配上存在的差異。女性除了用于社會勞動時間和閑暇之外,還要留部分時間做家務,向后彎曲的勞動供給曲線解釋了女性勞動供給反應的乏力。
四、健康、醫療保障對微觀勞動供給影響的定量分析
1.人口健康、醫療保障與勞動供給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法是揭示大樣本、多變量數據或樣本之間內在關系的一種方法,旨在利用降維的思想,把多指標轉化為少數幾個綜合指標,降低空間維數,以獲得最主要的信息。主成分分析法主要是通過對協方差矩陣進行特征分解,以得出數據的主成分(即特征向量)與它們的權值。
通過交叉表相關性檢驗,選取相關性較高的指標做主成分分析,選定以下變量,設x1:最近三年內是否住過院;x2:健康狀況自評;x3:個人負擔費用滿意程度;x4:住院意愿;x5:住院時間;x6:就醫及時性;x7:最近一個月休息的天數;x8:最近一個月是否帶病工作;x9:最近一個月是否因病請假。把上述數據用于主成分分析,可知KMO=0.672,適合做主成分分析,同時sig.=0.000<0.05,變量通過顯著性檢驗。主成分分析提取三個主成分因子,根據表4數據分析,對模型作進一步分析,即可得到各個因子對解釋變量的解釋能力。
根據表4可以看出,f1對變量 x7、x8、x9的因子負荷較大,f2對變量 x3、x4、x5、x6的因子負荷較大,f3對變量x1、x2的因子負荷較大。x7、x8、x9與第一個因子高度相關,這些指標主要概括了人口健康水平,因此以f1作為評價人口健康的綜合因素具有代表性,這里命名f1為人口健康因子;x3、x4、x5、x6與第二個因子高度相關,這些指標主要涵蓋了醫療保障的主要評價,因此以f2作為評價醫療保障的綜合因素具有代表性,命名f2為醫療保障因子;x1、x2與第三個因子高度相關,這兩個指標主要概括了勞動供給的變化情況,因此以f3作為評價勞動供給的綜合因素具有代表性,命名f3為勞動供給因子。
為了明確各個因子對勞動供給的影響程度,利用主成分提取法的因子分析來做進一步的探討。將各變量進行正交旋轉以后,以x7(即最近一個月休息天數)作為評價勞動供給的變量,各因子與變量關系如下:
x7=0.332f1-0.017f2-0.012f3(1)
將x8(最近一個月是否帶病工作)作為評價勞動供給的變量,通過因子分析各因子對變量的影響如下:
x8=0.356f1-0.009f2+0.005f3(2)
將x9(最近一個月是否因病請假)作為評價勞動供給的變量,因子分析的結果為:
x9=0.356f1-0.009f2+0.006f3(3)
通過上述變量的解釋程度,選取最近一個月休息天數作為勞動供給的指標更佳,對于這個反向指標所構建的模型,因子對模型整體的解釋能力都很強。以上的數據分析可以得出:人口健康因素對勞動供給的影響程度更大些,且呈正向的影響,而醫療保險對勞動供給的影響雖然相對小很多,但是已經呈現負向的影響。如此則驗證了命題1、2,即健康改善促進個體勞動者的勞動供給,因此醫療保障在促進人口健康情況下有利于勞動供給。醫療保障對勞動者具有收入效應,在醫療保障水平較低的情況下,勞動供給會隨醫療保障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但是醫療保障提高到一定程度后,便會出現替代效應,勞動供給的增速會減緩。因此,有效提高勞動的供給,可以在人口健康因素方面尋求突破點,就人口健康的影響因子而言,應加大身體與心理健康兩方面積極的作用,勞動者身心健康的加強,能有效增加單位時間內的勞動產出,更大程度地提高勞動供給效率;對于醫療保障方面而言,不宜采取過度保障,因為醫療保障對勞動供給的影響雖很顯著,卻為負向影響,當醫療保障水平過高時,只會增加勞動成本,而不能很好地增加勞動供給。高水平的醫療保障以及低比例的繳費人口會造成醫療保障賬戶的收支不平衡,適度的醫療保障水平,在保障人口基本醫療需求的基礎上,可以促進勞動供給。將醫療保障水平維持在適度的范圍之內,這樣既能吸引勞動力的投入,又能降低勞動成本,實現勞動的最優化產出。
2.人口健康、醫療保障與勞動供給二元Logistic模型
綜合人口健康與醫療保障的作用探討其對勞動供給的影響,為了研究各影響因素對勞動參與的作用,通過構建二元Logistic模型來研究調查中影響勞動參與的不同因素,以“是否有工作”作為因變量來擬合Logistic模型,其中參照項為有工作,模型表示勞動者不參與工作的概率的對數值,擬合模型見表5。
模型的sig.=0.00<0.05,通過F檢驗,模型整體解釋能力強。從回歸方程不難看出,首先,在不考慮人口健康狀況與醫療保障的前提下,受限于家庭撫養能力的影響,勞動者所在家庭戶人口越多,勞動參與率越高。其次,男性參與工作的概率高于女性。家庭勞動經濟學認為,男性肩負更多家庭責任,會在家庭撫養壓力下提高參與工作的概率。女性則更多的從事家務活動及家庭照料,減少社會就業。再次,從婚姻狀況對工作參與的影響可以看出,未婚者工作參與率高于其他婚姻狀況,未婚者沒有家庭撫養壓力,到了勞動年齡以后,就會自然而然地參與工作,因此,25歲以下的男女性勞動者勞動參與概率接近,而結婚以后,男性參與工作的概率就會明顯高于女性。與此同時可以看出,未婚、初婚、再婚、離婚、喪偶五種婚姻狀況的勞動參與率依次降低。這里可以理解為婚姻越幸福,參與工作的概率越高。最后,教育狀況對參與工作概率呈正向變化。勞動者受教育水平越高,參與工作的概率越高。很大程度上,這也受限于勞動力市場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市場經濟體制對勞動者技能、知識的要求更高。勞動者受教育程度越高,勞動力市場可選擇的職位越充裕,客觀程度上提高了其參與工作的可能性。而且,勞動者受教育程度越高,勞動者的就業意識也更強,在工作中的表現欲望更強,主觀上提高了其參與工作的可能性。
加入人口健康因素影響之后,人口基本要素對于勞動參與情況的影響并無太大變化。而健康狀況越好,勞動者參與工作的概率越高。健康改善促進個體勞動者的勞動供給,因而醫療保障在促進人口健康情況下有利于勞動供給。隨著居民追求高品質生活需求的增加,勞動者將身體健康放到了首要的位置,當勞動者身體狀況惡化時,勞動者會及時對身體惡化做出反應,選擇增加閑暇時間,減少參與工作的概率。
最后將醫療保障因素加入模型,明顯可以看出,受教育狀況與婚姻狀況對勞動參與的影響加大,醫療保障因素的加入更加強化了人口素質的重要性,只有勞動參與者認識到在工作參與過程中醫療保障的重要性,才能更加深刻地發揮醫療保障促進勞動參與行為的作用。是否有醫療保險成為參與工作的重要考慮因素。醫療保障制度的存在能保障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一旦受到疾病的困擾,能及時獲得基本的治療和護理。也就是說,在相同的就業條件下,醫療保險可以吸引更多的勞動力。居民對于不同醫療機構的信任程度不同程度地影響勞動參與情況,市級醫院及個體診所信任度越高,勞動參與概率就越大,而其他醫療機構的信任度并不顯著影響勞動參與。這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現階段,并不是所有的醫療機構都參與到了勞動者保障過程中,這恰恰就為未來醫療改革創造了巨大的發展空間。
五、主要結論
1.完善醫療保障供給,提高人口健康狀況
在不考慮人口健康因素的前提下,醫療保障并不會顯著影響勞動者的勞動供給,在考慮人口健康因素后,定量分析顯示,適度的醫療保障制度可以促進勞動參與行為。無論加入醫療保障與否,男性較之于女性而言,更容易對健康狀況惡化作出回應,同時男性參與工作的概率高于女性。人口健康狀態的變化會直觀地表現在勞動力供給意愿方面,身體健康可以提高勞動者工作出勤率,降低因病請假的概率,減少由于傷病而損失的工作時間從而增加勞動生產時間。
完善的醫療保障制度還可以作為吸引外來勞動力,給本地勞動者市場輸入新鮮血液的動力。對流動人口居多的城市而言,增加醫療保障的供給顯得尤為重要。流動人口遇到健康問題時通常不會及時就醫,這會影響勞動力人口的健康狀況,進而不利于勞動供給。非戶籍人口的醫療保障制度,以公平性為基點,消除戶籍制度的歧視,使流動人口與戶籍人口享受同樣的醫療保障待遇。
因此,完善醫療保障制度體系不僅是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戰略目標,也是實現社會公平、穩定、和諧的重要制度保證,更是實現經濟持續發展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措施。
2.提供穩健適度的醫療保障,協調勞動供給
隨著勞動力人口的老齡化,享受醫療保障的人口日趨增多,繳費人數卻呈下降趨勢,醫療保障基金面臨收支不平衡的挑戰。需要將醫療保障保持在一個適度水平,這既能滿足居民醫療健康的基本需求,又不影響勞動供給。
過度的醫療保障,增加了勞動供給成本,醫療保障的剛性也成為未來醫療保障制度的負擔。醫療保障制度的保障水平需要適應現有社會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不論是個人、企業還是國家,其繳費水平都要在其所能承受的能力范圍之內。通過對調查數據進行分析可以看到目前的醫療保障對微觀勞動供給有負向的影響,盡管這種影響并不十分明顯。但是,這種負向影響決定了過度的醫療保障只會增加勞動成本,而不能很好地提高勞動供給。將醫療保障維持在適度的范圍之內,既達到吸引勞動力投入的目的,又能有效的降低勞動成本,實現勞動最優化產出。
參考文獻:
[1] 奉瑩.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對勞動力供給的影響[J].西北人口,2005,(4).
[2] 王金營,藺麗莉.中國人口勞動參與率與未來勞動力供給分析[J].人口學刊,2006,(4).
[3] 坎貝爾·R.麥克南,斯坦利·L.布魯,大衛·A.麥克菲遜. 當代勞動經濟學[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4.
[4] 姚先國,譚嵐.家庭收入與中國城鎮已婚婦女勞動參與決策分析[J].經濟研究,2005,(7).
[5] 同[2].
[6] 秦秋紅,冉艷.人口素質對勞動參與率影響的實證分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
[7] 鄭曉瑛.人口健康與社會可持續發展[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02,(6).
[8] David Bloom and David Canning. The Geneva Papers on Risk and Insurance[J].Issues and Practice,2003,(2).
[9] 賈云赟.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12,(12).
[10] 都陽.教育對貧困地區農戶非農勞動供給的影響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1999,(6).
[11] 汝虎.社會保障制度對勞動供給機制研究[D].山東大學,2010.
[12] 沈玉平.稅收影響勞動供給的因素分析[J].財經論從,1998,(2).
[13] 王娜,夏杰長.政府行為下的醫療服務價格分析[J].價格理論與實踐,2006,(10).
[14] 張川川.健康變化對勞動供給和收入影響的實證分析[J].經濟評論,2011,(4).
[15] Jana Stefanova Lauerova and Katherine Terrell.Explaining Gender Differences in Unemployment with Micro Data on Flows in PostCommunist Economies[J].Comparative Economics Studies,2007,49(1).
[16] 張車偉,吳要武.城鎮勞動供求形式與趨勢分析[J].中國人口科學,2005,(5).
[17] 張善余.中國勞動人口就業形式的差異分析[J].人口學刊,2004,(2).
[18] 張抗私.就業性別歧視與人力資本投資傾向的交互作用[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9).
[19] 同[7].
[20] 李強.中國大陸城市農民工的職業流動[J].社會學研究,2002,(5).
[21] 魏眾.健康對非農就業及其工資決定的影響[J].經濟研究,2004,(2).
[22] Burkhauser,Richard V.,John A. Turner. Is the Social Security Payroll Tax a Tax[J]. Public Finance Quarterly,1985,(3).
[23] Burtless Gary and R. Moffitt. The Effort of Social Security Benefits on the Labor Supply of the Aged[M]//Merry J.Aaron and Gary Burtless.Retirement and Economic Behavior.Washington D.C.:Brookings Institution,1984.
[24] 同[8].
2.提供穩健適度的醫療保障,協調勞動供給
隨著勞動力人口的老齡化,享受醫療保障的人口日趨增多,繳費人數卻呈下降趨勢,醫療保障基金面臨收支不平衡的挑戰。需要將醫療保障保持在一個適度水平,這既能滿足居民醫療健康的基本需求,又不影響勞動供給。
過度的醫療保障,增加了勞動供給成本,醫療保障的剛性也成為未來醫療保障制度的負擔。醫療保障制度的保障水平需要適應現有社會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不論是個人、企業還是國家,其繳費水平都要在其所能承受的能力范圍之內。通過對調查數據進行分析可以看到目前的醫療保障對微觀勞動供給有負向的影響,盡管這種影響并不十分明顯。但是,這種負向影響決定了過度的醫療保障只會增加勞動成本,而不能很好地提高勞動供給。將醫療保障維持在適度的范圍之內,既達到吸引勞動力投入的目的,又能有效的降低勞動成本,實現勞動最優化產出。
參考文獻:
[1] 奉瑩.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對勞動力供給的影響[J].西北人口,2005,(4).
[2] 王金營,藺麗莉.中國人口勞動參與率與未來勞動力供給分析[J].人口學刊,2006,(4).
[3] 坎貝爾·R.麥克南,斯坦利·L.布魯,大衛·A.麥克菲遜. 當代勞動經濟學[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4.
[4] 姚先國,譚嵐.家庭收入與中國城鎮已婚婦女勞動參與決策分析[J].經濟研究,2005,(7).
[5] 同[2].
[6] 秦秋紅,冉艷.人口素質對勞動參與率影響的實證分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
[7] 鄭曉瑛.人口健康與社會可持續發展[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02,(6).
[8] David Bloom and David Canning. The Geneva Papers on Risk and Insurance[J].Issues and Practice,2003,(2).
[9] 賈云赟.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12,(12).
[10] 都陽.教育對貧困地區農戶非農勞動供給的影響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1999,(6).
[11] 汝虎.社會保障制度對勞動供給機制研究[D].山東大學,2010.
[12] 沈玉平.稅收影響勞動供給的因素分析[J].財經論從,1998,(2).
[13] 王娜,夏杰長.政府行為下的醫療服務價格分析[J].價格理論與實踐,2006,(10).
[14] 張川川.健康變化對勞動供給和收入影響的實證分析[J].經濟評論,2011,(4).
[15] Jana Stefanova Lauerova and Katherine Terrell.Explaining Gender Differences in Unemployment with Micro Data on Flows in PostCommunist Economies[J].Comparative Economics Studies,2007,49(1).
[16] 張車偉,吳要武.城鎮勞動供求形式與趨勢分析[J].中國人口科學,2005,(5).
[17] 張善余.中國勞動人口就業形式的差異分析[J].人口學刊,2004,(2).
[18] 張抗私.就業性別歧視與人力資本投資傾向的交互作用[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9).
[19] 同[7].
[20] 李強.中國大陸城市農民工的職業流動[J].社會學研究,2002,(5).
[21] 魏眾.健康對非農就業及其工資決定的影響[J].經濟研究,2004,(2).
[22] Burkhauser,Richard V.,John A. Turner. Is the Social Security Payroll Tax a Tax[J]. Public Finance Quarterly,1985,(3).
[23] Burtless Gary and R. Moffitt. The Effort of Social Security Benefits on the Labor Supply of the Aged[M]//Merry J.Aaron and Gary Burtless.Retirement and Economic Behavior.Washington D.C.:Brookings Institution,1984.
[24] 同[8].
2.提供穩健適度的醫療保障,協調勞動供給
隨著勞動力人口的老齡化,享受醫療保障的人口日趨增多,繳費人數卻呈下降趨勢,醫療保障基金面臨收支不平衡的挑戰。需要將醫療保障保持在一個適度水平,這既能滿足居民醫療健康的基本需求,又不影響勞動供給。
過度的醫療保障,增加了勞動供給成本,醫療保障的剛性也成為未來醫療保障制度的負擔。醫療保障制度的保障水平需要適應現有社會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不論是個人、企業還是國家,其繳費水平都要在其所能承受的能力范圍之內。通過對調查數據進行分析可以看到目前的醫療保障對微觀勞動供給有負向的影響,盡管這種影響并不十分明顯。但是,這種負向影響決定了過度的醫療保障只會增加勞動成本,而不能很好地提高勞動供給。將醫療保障維持在適度的范圍之內,既達到吸引勞動力投入的目的,又能有效的降低勞動成本,實現勞動最優化產出。
參考文獻:
[1] 奉瑩.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對勞動力供給的影響[J].西北人口,2005,(4).
[2] 王金營,藺麗莉.中國人口勞動參與率與未來勞動力供給分析[J].人口學刊,2006,(4).
[3] 坎貝爾·R.麥克南,斯坦利·L.布魯,大衛·A.麥克菲遜. 當代勞動經濟學[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4.
[4] 姚先國,譚嵐.家庭收入與中國城鎮已婚婦女勞動參與決策分析[J].經濟研究,2005,(7).
[5] 同[2].
[6] 秦秋紅,冉艷.人口素質對勞動參與率影響的實證分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
[7] 鄭曉瑛.人口健康與社會可持續發展[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02,(6).
[8] David Bloom and David Canning. The Geneva Papers on Risk and Insurance[J].Issues and Practice,2003,(2).
[9] 賈云赟.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12,(12).
[10] 都陽.教育對貧困地區農戶非農勞動供給的影響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1999,(6).
[11] 汝虎.社會保障制度對勞動供給機制研究[D].山東大學,2010.
[12] 沈玉平.稅收影響勞動供給的因素分析[J].財經論從,1998,(2).
[13] 王娜,夏杰長.政府行為下的醫療服務價格分析[J].價格理論與實踐,2006,(10).
[14] 張川川.健康變化對勞動供給和收入影響的實證分析[J].經濟評論,2011,(4).
[15] Jana Stefanova Lauerova and Katherine Terrell.Explaining Gender Differences in Unemployment with Micro Data on Flows in PostCommunist Economies[J].Comparative Economics Studies,2007,49(1).
[16] 張車偉,吳要武.城鎮勞動供求形式與趨勢分析[J].中國人口科學,2005,(5).
[17] 張善余.中國勞動人口就業形式的差異分析[J].人口學刊,2004,(2).
[18] 張抗私.就業性別歧視與人力資本投資傾向的交互作用[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9).
[19] 同[7].
[20] 李強.中國大陸城市農民工的職業流動[J].社會學研究,2002,(5).
[21] 魏眾.健康對非農就業及其工資決定的影響[J].經濟研究,2004,(2).
[22] Burkhauser,Richard V.,John A. Turner. Is the Social Security Payroll Tax a Tax[J]. Public Finance Quarterly,1985,(3).
[23] Burtless Gary and R. Moffitt. The Effort of Social Security Benefits on the Labor Supply of the Aged[M]//Merry J.Aaron and Gary Burtless.Retirement and Economic Behavior.Washington D.C.:Brookings Institution,1984.
[24] 同[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