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新雅+王紅霞
摘要:文章從城市化空間路徑理論出發,運用全國人口普查與抽樣調查數據以及ROXY指數方法,分析人口在區域空間的增長變動對長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及其核心城市上海和北京的城市化空間路徑發展的影響作用。研究發現,20世紀80年代以來,長三角城市群處于人口加速集中的城市化階段,京津冀城市群已進入人口減速集中的城市化與郊區化之間的過渡階段;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上海和北京分別處于人口逆城市化至再城市化之間的過渡以及人口郊區化與逆城市化之間的過渡階段,其城市化的空間發展較城市群區域整體更為快速和成熟;上海人口城市化的空間發展超前于產業結構升級,北京則與產業結構演進較為匹配。
關鍵詞:城市群;城市化;長三角;京津冀;ROXY指數
中圖分類號:D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49(2014)04-0043-08
DOI:10.3969/j.issn.1000-4149.2014.04.005
收稿日期:2013-12-08;修訂日期:2014-04-27
Spatial Path of Urbanization in Metropolitan Areas:A Case Study of
Yangtze Delta and BeijingTianjinHebei with ROXY Index
MAO Xinya1, WANG Hongxia2
(1.Department of Academics,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Pudong,
Shanghai 201204,China; 2. Institute of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hanghai 200020,China)
Abstract:Based on China population census dat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population growth on the spatial stages of urbanization in Yangtze Delta and BeijingTianjinHebei using the theories and models of spatial path of urbanization with the method of ROXY index. It manifests that from 1980s, spatial stage of the Yangtze Delta is in urbanization of population accelerating centralization while BeijingTianjinHebei Metropolitan i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urbanization to suburbanization of population decelerating centralization; As core cities of the above two metropolitans, Shanghai and Beijing are at the stage of the transition from counterurbanization to reurbanization and from suburbanization to counterurbanization respectively. So the spatial circular stage of urbanization in the core city is more advanced then it in the metropolitan as a whole. The spatial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in Beijing matches its industrial structure whereas the spatial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in Shanghai is ahead of its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Keywords:metropolitan areas; urbanization; Yangtze metropolitan; BeijingTianjinHebei metropolitan; ROXY Index
一、研究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國內人口流動遷移愈益活躍,東部地區的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成為人口流入的主要區域。數據顯示,1990年、2000年和2010年全國省際遷入人口分別為1107萬、4202萬和8588萬,其中遷往三大城市群的分別達到449萬、2855萬和6112萬,所占全國比重從1990年的40.6%上升至2010年的71.2%。由于流動遷移人口絕大多數從事非農經濟活動,居住于城鎮,因而大多被統計為城鎮常住人口。例如,2000年“五普”數據顯示,全國74.5%的省際遷移人口遷入了城鎮,2010年“六普”時這一比例更是高達83.4%。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城市群規模龐大的遷入人口帶動了城鎮常住人口的快速增長,從而促進了其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2012年我國城市化率達到52.6%,長三角和珠三角等較為發達的城市群區域城市化水平已超過65%。對于城市化發展處于較高階段的國家和地區而言,僅研究人口由農村遷往城市或將農村人口劃歸為城市而產生的城市化現象已經不足。英國學者錢皮恩(Champion)指出,人口城市化過程實際上是指人口由農村向城鎮集中、中小城市人口向大城市集中、城市人口向城市核心區域集中這樣三種過程[1]。對于城市化率已達到較高水平的城市群區域,我們需要更多地從區域空間動態視角研究其人口城市化問題,分析人口在城市群的核心、腹地、城區與郊區之間的流動遷移以及由人口生育率差異所產生的人口增長變動帶來的城市化空間路徑的發展演變。本文將從人口城市化空間路徑理論出發,運用ROXY指數方法,根據人口在區域空間的增長變動情況,對長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及其核心城市上海和北京的人口城市化空間路徑發展問題展開分析。
二、 文獻回顧
人口城市化空間路徑理論是人口學、地理學與經濟學交叉領域產生的學說,主要以區域核心與腹地之間人口數量、密度和流動遷移等指標測算區域人口城市化所處的階段,以揭示城市化空間動態演化過程??死↘laassen)提出的“空間循環假說”(Spatialcycle Hypothesis)依據城市群是否整體經歷了人口增長和下降,以及核心與腹地人口變動的集聚與擴散特征,認為城市群區域人口城市化的空間路徑將經歷城市化-郊區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四個階段的循環[2]。在此基礎上,川島(Kowashima)提出“擴展的空間循環假說”,運用ROXY指數方法,采用人口增長率的加權平均值與算術平均值之比,分析城市群內部和城市群之間人口城市化的空間發展過程[3]。格耶和孔圖伊(Geyer & Kontuly)提出了“城市化細分理論”(Theory of Differential Urbanization),認為區域人口城市化一般會經歷城市化(大城市)-極化逆轉(中等城市)-反城市化(小城市)三個階段的循環[4]。
人口城市化空間路徑的理論與方法被廣泛應用于都市圈、城市群(之間)城市化空間發展階段問題的研究中。埃利奧特(Elliott)運用差別城市化理論分析指出,美國城市群區域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已進入逆城市化階段,城市群人口更多地遷往非城市群區域[5]。不過,2010年美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過去10年中,大都市區人口增長了10.8%,而農村的人口增長率僅為4.5%,約有46%的縣級農村地區出現了人口負增長,其中與都市區不相毗鄰的農村地區幾乎占到60%,這表明,美國似乎已步入了區域人口“再城市化”階段。錢皮恩將都市圈劃分為核心、外環、腹地和農村四個圈層,研究發現,英國都市圈人口城市化在20世紀50年代已步入了逆城市化階段,其國內人口流動遷移的主要方向是從都市圈向中小城市遷移,但由于國際人口遷移因素及其帶來的高人口自然增長率,倫敦都市圈的人口增長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高于英國國家的平均水平,已進入人口再城市化階段[6]。雷拉特(Rérat)運用克拉森城市化空間循環假說以及人口流動遷移的數據,分析了瑞典25個主要城市的人口再城市化進程,但他并不認為該25個城市的中心與郊區在人口集中與擴散之間存在著互動關系和空間循環,而認為是經濟因素以及政府移民政策等因素共同造就了瑞典主要城市的人口再城市化進程[7]。川島等[8]、平岡等(Hiraoka)[9]以及深津(Fukatsu)[10]運用ROXY指數方法研究發現,二戰后日本的東京、名古屋和大阪等主要都市圈已進入郊區化和逆城市化階段,但近期東京都市圈出現了明顯的人口再城市化趨勢,并由此認為東京都市圈在國家中的戰略地位變得更加重要。國內研究方面,田雪原指出,一個國家城市化一般要經歷鄉村城市化、“都市圈”化城市化和逆城市化三個階段,21世紀走以超大城市為龍頭的“都市圈”化城市化道路,是中國人口城市化發展的必然選擇[11]。王桂新等研究認為,長三角城市群整體仍處于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城市化階段,但上海等大城市的中心城區已出現了郊區化特征[12]。周一星等的分析表明,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進入了 “郊區化”階段[13]。
三、 研究方法:ROXY指數
在人口城市化空間路徑的理論模型當中,ROXY指數方法是以區域核心與腹地之間人口增長變化的互動關系,來判斷城市群或都市區處于“城市化-郊區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哪個階段以及其人口空間集聚和擴散的特征如何。流向城市群或都市區人口的具體區位選擇是不同的,有的選擇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有的則流入城市群的腹地;有的遷入城市的城區,有的則進入郊區,并且在不同時期,人口流動遷移對城市群核心與腹地以及城市的城區與郊區之間選擇的偏好也在不斷變化,同時,城市群區域的核心與腹地、核心城市的城區與郊區人口自然增長率也存在不同,這些因素都會導致這些區域人口增長變化的波動,并由此共同構造出城市群區域或者大都市區人口城市化空間發展階段的演進。ROXY指數方法可以較好地量化分析城市群或大都市區人口城市化空間路徑的發展變化。
其中,Rt為t年至t+1年的ROXY指數的值;WAGRt為t年至t+1年空間單元
i(核心或腹地)每年人口增長率的加權平均;SAGRt為t年至t+1年空間單元i每年人口增長率的算術平均;Sc為換算因子(即104);rti為t年至t+1年空間單元i每年的人口增長率;wti為空間單元i在t時期的加權因子;n為空間單元的數量。當用于分析城市群或都市區人口城市化空間路徑的變化時,將ROXY指數的加權因子設定為,核心(城區)=0,腹地(郊區)=1,則上式中有:空間單元個數n=2;空間單元(i)若為核心區域或者城區,則i=1,若為腹地或者郊區,則i=2;空間單元i的加權因子(wi)若為核心區域或城區,則w=0,若為腹地或者郊區,則w=1。
圖1的左邊展示了ROXY指數的正值、負值,分別表征著人口城市化處于哪個階段,并且通過ROXY值是上升還是下降來判斷人口城市化空間路徑的演進速度;右邊為ROXY隨時間變化的邊際值⊿ROXY/⊿T,它更為直觀地揭示了城市群或都市區人口城市化空間路徑的循環。
本文計算ROXY指數值的數據為1982~2010年歷次全國人口普查和抽樣調查數據。用人口普查和抽樣調查數據進行ROXY指數值的分析,可以比較真實、全面地反映區域實有人口的增長變動情況,由此判斷區域城市化空間路徑的演進過程。分析中,設定上海為長三角城市群的核心,江蘇和浙江為腹地;北京為京津冀城市群的核心,天津和河北為腹地。
圖2和圖3分別顯示了1982年以來長三角和京津冀ROXY指數的值以及ROXY指數隨時間變化的邊際值⊿ROXY/⊿T所揭示的這兩個城市群人口城市化空間路徑的發展演進。
可以看出,1982~2010年間,長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ROXY指數的值基本為負,這說明在這近30年中,二者均處于人口的加速集中和減速集中的過程中。根據圖1所揭示的含義,從ROXY指數的值及其邊際值⊿ROXY/⊿T的變化中可以判斷出,1980年代初以來,長三角城市群經歷了人口的加速集中-減速集中-加速集中-減速集中-加速集中的變化過程,目前大趨勢仍處于人口加速集中的過程當中,即處于人口城市化階段;京津冀城市群則經歷了人口的加速集中-加速集中-減速集中-加速集中-減速集中的變化過程,目前大趨勢處于人口減速集中的過程中,即城市化向郊區化過渡的階段。筆者認為,更為活躍的人口流動遷移使得長三角城市群城市化的空間路徑周期相比京津冀城市群而言被拉長,而作為京津冀城市群腹地之一的天津對外來人口也有著較強的吸引力,使得京津冀城市群比長三角城市群更快地進入了向人口郊區化過渡的階段。
可以看出,上海ROXY指數的值在1990年之前為負值,即處于人口的集中過程;1990年之后為正值,進入人口的分散過程。與之不同的是,北京ROXY指數的值2005年之后才變為正值,即進入人口的分散過程,比上海晚了15年左右;而這之前,北京一直處于人口的集中過程當中。具體而言,1982~2010年,上海城市化空間路徑經歷了人口的減速集中-加速分散-減速分散的變化過程,目前處于逆城市化與再城市化之間的過渡;北京城市化空間路徑則經歷了人口的加速集中-減速集中-加速擴散的變化過程,目前處于郊區化與逆城市化之間的過渡。
根據菲爾?。‵ielding)的研究,若一個城市或區域進入了人口逆城市化階段,說明該城市或區域的產業結構由工業經濟轉變為了后工業經濟[15]。前面的分析揭示出,上海市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就進入了人口逆城市化階段,北京市則在2005年后進入了人口逆城市化階段,那么,二者當時的產業結構特征如何呢?資料顯示,上海1995年第二產業產值比重為57.3%,第三產業產值比重為40.2%,當時仍處于明顯的工業化階段。所以,在1990年代中期上海人口城市化空間路徑與其產業所處階段并不符合菲爾丁的觀點,即上海人口逆城市化的帶動因素并不是后工業化而是工業化;2005年后,上海人口城市化空間路徑向再城市化階段過渡,其第二產業產值比重為48.6%,第三產業產值比重上升到50.5%,產業結構初具后工業經濟特征。依據菲爾丁的觀點,總體而言,上海人口城市化空間路徑的發展超前于其經濟中產業結構的提升速度。上海產業結構中服務經濟的“短腿”現象引起了政策層面的關注,2005年之后,上海加大了服務業發展的力度,2010年,其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產值比重分別為42%和57.3%,相較全國平均水平而言,經濟結構中的后工業特征已經比較明顯,2013年8月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建立可望進一步帶動上海服務經濟特別是金融和貿易領域服務業的快速發展,促使經濟發展與人口城市化空間演進之間形成更為匹配的良性互動。北京市2005年第二產業產值比重為29.4%,第三產業產值比重為69.1%,第三產業產值比重是第二產業的兩倍還要多,經濟中的后工業特征十分明顯;至2010年,北京市第二產業產值比重進一步下降為24%,而第三產業比重則上升到 75.1%,經濟中的后工業特征更加突出。按照菲爾丁的觀點,北京市人口城市化空間路徑的發展與其產業結構演進較為匹配。
從圖2和圖3所揭示的長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整體人口城市化空間路徑演進的比較可以發現,作為城市群核心城市的上海和北京,目前分別處于逆城市化向再城市化的過渡以及郊區化向逆城市化的過渡階段,超前于作為城市群整體的長三角(仍處于城市化階段)和京津冀(處于城市化向郊區化的過渡階段)。可以說,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比城市群整體的人口城市化空間路徑演進更快速和成熟。
五、結論與啟示
本文研究的主要結論有三點:第一,以ROXY指數方法測算,目前長三角城市群人口城市化的空間發展處于人口加速集中的城市化階段,京津冀城市群人口城市化則處于人口減速集中的城市化向郊區化過渡的階段;第二,上海和北京人口城市化的空間路徑分別處于逆城市化向再城市化的過渡以及郊區化向逆城市化的過渡階段,這意味著城市群核心城市的人口城市化空間發展較城市群整體而言更為快速和成熟;第三,北京人口城市化的空間發展與其產業結構演進較為匹配,上海人口城市化的空間發展則超前于其產業結構的升級。
本文研究的啟示主要有三點:第一,以城市群、都市區等空間區域為單元,多視角地理解和分析城市化問題。以往我國城市化問題的研究多局限于城市人口所占比重提高而帶動的城市化水平提高的視角,忽視了將城市群或者都市區作為整體研究單元,研究人口在城市群的核心與腹地、都市區的城區與郊區之間的流動遷移以及人口自然增長變動所產生的城市化空間發展的路徑與階段問題。目前,在我國區域格局中城市群和都市區形態日益凸顯的發展時期,需要更多地從城市群、都市區整體視角出發,研究人口城市化的空間路徑演進。第二,城市群區域人口城市化的空間發展有其路徑和階段,經歷人口向核心城市集中的城市化階段之后,也必將經歷人口向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以及小城鎮擴散的郊區化和逆城市化等階段。相關的城市化制度設計以及人口流動遷移政策導向可以遵循人口城市化空間路徑的演進規律,進行相機抉擇。比如,在城市群核心城市上?;蛘弑本┑忍卮蟪鞘芯幼∪丝诮咏逯禃r,可以放開小城市和小城鎮的戶籍以及附加的社會保障和醫療服務等制度,政策引導人口向小城市和小城鎮回流,促使人口在城市群區域內的合理流動以及向非城市群區域的回流。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關于“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把進城落戶農民完全納入城鎮住房和社會保障體系”等論述便體現了政策對于人口城市化空間發展階段規律性的把握以及對有關問題做出的針對性引導。第三,城市群或都市區人口城市化空間路徑的演進與其產業結構升級之間存在不同步性,除了經濟因素外,人口城市化的空間發展還受到人口遷移政策、戶籍制度、社會保障體系以及生育政策和規律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不過,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健全,產業經濟因素必將成為影響人口城市化空間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采用的ROXY指數方法只是城市群人口城市化空間路徑演進的分析方法之一,若可以獲取城市群區域內各城市之間人口流動遷移的詳細數據,則可以進一步以細分城市化理論模型等方法量化分析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城市群區域人口城市化空間路徑的變化發展。
參考文獻:
[1] Champion, A. Urbanization, Suburbanization, Counterurbanization and Reurbanization[M]// R. Padison Handbook of Urban Studie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2001.
[2] Klaassen,L.H., W.T.Mglle, and J.H.Paelinck. Dynamics of Urban Development[M]. Hampshire: Gower Publishing Company Limited, 1979.
[3] Tatsuhiko KAWASHIMA, Atsumi FUKATSU and Noriyuki HIRAOKA. Reurbanization of Population in the Tokyo Metropolitan Area: ROXYindex / Spatialcycle Analysis for the Period 1947-2005[C].『學習院大學 経済論集』,2007, 44 (1).
[4] Geyer, H.S. Expanding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Concept of Differential Urbanization[J]. Tijdschrift voor Economische en Sociale Geografie , 1996,87(1).
[5] James R. Elliott. Cycles within the System: Metropolitanization and Internal Migration in the U.S., 1965-1990 [C].CDE 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1995.
[6] Champion, A. The Changing Nature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the UK and Other European Countries[C].United Nations Expert Group Meeting on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Urbanization, Internal Migration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2008.
[7] Patrick Rérat. The New Demographic Growth of Cities: The Case of Reurbanization in Switzerland [J]. Urban Study, 2012 , 49 (5).
[8] 同[3].
[9] Noriyuki Hiraoka, Tatsuhiko Kawashima. Mathema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OXY Index(II): Periods of Intra-metropolitan Spatial-cycle Paths and Theoretically Ideal Formulations of ROXY Index[R].Gakushuin Economic Papers, 1993.
[10] Atsumi FUKATSU. ROXYindex Analysis of Urbanization and Suburbanization in l947-95: For the Railwayline Regions of the Three Largest Metropolitan Areas in Japan[R].Gakushuin Economic Papers, 2002.
[11] 田雪原. 警惕人口城市化中的“拉美陷阱”[J]. 宏觀經濟研究,2006,(2).
[12] 王桂新. 中國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化與城市群發展特征研究[J]. 中國人口科學,2005,(2).
[13] 周一星,孟延春. 中國大城市的郊區化趨勢[J]. 城市規劃匯刊,1998,(3).
[14] 同[3].
[15] Fielding, A.J. Counterurbanization in Western Europe [J]. Progress in Planning, 1982, 17(1).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采用的ROXY指數方法只是城市群人口城市化空間路徑演進的分析方法之一,若可以獲取城市群區域內各城市之間人口流動遷移的詳細數據,則可以進一步以細分城市化理論模型等方法量化分析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城市群區域人口城市化空間路徑的變化發展。
參考文獻:
[1] Champion, A. Urbanization, Suburbanization, Counterurbanization and Reurbanization[M]// R. Padison Handbook of Urban Studie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2001.
[2] Klaassen,L.H., W.T.Mglle, and J.H.Paelinck. Dynamics of Urban Development[M]. Hampshire: Gower Publishing Company Limited, 1979.
[3] Tatsuhiko KAWASHIMA, Atsumi FUKATSU and Noriyuki HIRAOKA. Reurbanization of Population in the Tokyo Metropolitan Area: ROXYindex / Spatialcycle Analysis for the Period 1947-2005[C].『學習院大學 経済論集』,2007, 44 (1).
[4] Geyer, H.S. Expanding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Concept of Differential Urbanization[J]. Tijdschrift voor Economische en Sociale Geografie , 1996,87(1).
[5] James R. Elliott. Cycles within the System: Metropolitanization and Internal Migration in the U.S., 1965-1990 [C].CDE 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1995.
[6] Champion, A. The Changing Nature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the UK and Other European Countries[C].United Nations Expert Group Meeting on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Urbanization, Internal Migration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2008.
[7] Patrick Rérat. The New Demographic Growth of Cities: The Case of Reurbanization in Switzerland [J]. Urban Study, 2012 , 49 (5).
[8] 同[3].
[9] Noriyuki Hiraoka, Tatsuhiko Kawashima. Mathema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OXY Index(II): Periods of Intra-metropolitan Spatial-cycle Paths and Theoretically Ideal Formulations of ROXY Index[R].Gakushuin Economic Papers, 1993.
[10] Atsumi FUKATSU. ROXYindex Analysis of Urbanization and Suburbanization in l947-95: For the Railwayline Regions of the Three Largest Metropolitan Areas in Japan[R].Gakushuin Economic Papers, 2002.
[11] 田雪原. 警惕人口城市化中的“拉美陷阱”[J]. 宏觀經濟研究,2006,(2).
[12] 王桂新. 中國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化與城市群發展特征研究[J]. 中國人口科學,2005,(2).
[13] 周一星,孟延春. 中國大城市的郊區化趨勢[J]. 城市規劃匯刊,1998,(3).
[14] 同[3].
[15] Fielding, A.J. Counterurbanization in Western Europe [J]. Progress in Planning, 1982, 17(1).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采用的ROXY指數方法只是城市群人口城市化空間路徑演進的分析方法之一,若可以獲取城市群區域內各城市之間人口流動遷移的詳細數據,則可以進一步以細分城市化理論模型等方法量化分析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城市群區域人口城市化空間路徑的變化發展。
參考文獻:
[1] Champion, A. Urbanization, Suburbanization, Counterurbanization and Reurbanization[M]// R. Padison Handbook of Urban Studie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2001.
[2] Klaassen,L.H., W.T.Mglle, and J.H.Paelinck. Dynamics of Urban Development[M]. Hampshire: Gower Publishing Company Limited, 1979.
[3] Tatsuhiko KAWASHIMA, Atsumi FUKATSU and Noriyuki HIRAOKA. Reurbanization of Population in the Tokyo Metropolitan Area: ROXYindex / Spatialcycle Analysis for the Period 1947-2005[C].『學習院大學 経済論集』,2007, 44 (1).
[4] Geyer, H.S. Expanding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Concept of Differential Urbanization[J]. Tijdschrift voor Economische en Sociale Geografie , 1996,87(1).
[5] James R. Elliott. Cycles within the System: Metropolitanization and Internal Migration in the U.S., 1965-1990 [C].CDE 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1995.
[6] Champion, A. The Changing Nature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the UK and Other European Countries[C].United Nations Expert Group Meeting on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Urbanization, Internal Migration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2008.
[7] Patrick Rérat. The New Demographic Growth of Cities: The Case of Reurbanization in Switzerland [J]. Urban Study, 2012 , 49 (5).
[8] 同[3].
[9] Noriyuki Hiraoka, Tatsuhiko Kawashima. Mathema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OXY Index(II): Periods of Intra-metropolitan Spatial-cycle Paths and Theoretically Ideal Formulations of ROXY Index[R].Gakushuin Economic Papers, 1993.
[10] Atsumi FUKATSU. ROXYindex Analysis of Urbanization and Suburbanization in l947-95: For the Railwayline Regions of the Three Largest Metropolitan Areas in Japan[R].Gakushuin Economic Papers, 2002.
[11] 田雪原. 警惕人口城市化中的“拉美陷阱”[J]. 宏觀經濟研究,2006,(2).
[12] 王桂新. 中國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化與城市群發展特征研究[J]. 中國人口科學,2005,(2).
[13] 周一星,孟延春. 中國大城市的郊區化趨勢[J]. 城市規劃匯刊,1998,(3).
[14] 同[3].
[15] Fielding, A.J. Counterurbanization in Western Europe [J]. Progress in Planning, 1982, 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