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誠
省部級干部調整的時序邏輯
2013年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換屆之年。這一年的省部級干部的調整,一方面是圍繞著搭建中央和各省份的“政府班底”這個中心任務而展開,實際上又延續了十八大以來中央對高級干部一系列調整的動作和節奏。因此,分析和觀察2013年迄今我國省部級官員的變動,須將其放到一個更長的時段和人事調整周期內進行,才能看得清其中的邏輯。
實際上,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甫一閉幕,我國就啟動了第一波的高級干部人事調整:一些省份或部委的黨委書記,因升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委員或者中央書記處書記,他(她)們或者離開原來主政的地區和單位進入中央履新,或者從某一省份調到另一地區主政增加歷練。
而這批省級黨委書記留下的職務空缺,則多由原省份的政府“一把手”順位接替。部分省份的黨委書記則是由中央“空降”干部到地方執政。省長升為省委書記,其他副部級干部迅速補位,晉升為省長,這就是2012年年底至2013年年初這一波人事變動的脈絡。2013年3月全國“兩會”,新一屆國務院組成人員履新。“兩會”結束后,地方省份迎來了主要黨政領導密集調整的小高潮——有7個省份省委書記和多個省份的省長,均由新人擔任。這主要是因為:有個別身份的政府首長赴京擔任國務院部委行政首長,或者部分省份的省委書記新當選為全國人大、政協的領導人。他們遺留的職務空缺引發新一波省級人事變動。
由于不少省級政府“一把手”是由本地或外地的省委專職副書記接任的,因此,緊接著,2013年4月中下旬,省級黨委專職副書記崗位的“補位”潮出現了。在此之后,當年7月份,新一波副部級官員密集調整,這一波主要集中在省委常委班子和省政府副職的補齊配備上。由此可見,地方上各省部級官員的調整,其實是一場前后銜接、接替補位的安排。一旦某個重要崗位出現缺位,即會引發一系列后續的人事聯動調整。
干部任免的制度化
仔細梳理過去16個月的人事變動,可以發現,我國在高級干部任命上已建立了一些清晰的、近乎可觸摸到的“規則”和“慣例”。最典型的是省級正職的“按部就班、順位接班”階梯式晉升模式。
領導干部的交流任職制,也在近年來得到逐步強化。這既是出于豐富干部履職經歷、擴大視野、提升執政才干的考量,也是為了消除地方官員人事和利益的“板結化”。主要突出反映在黨委組織、紀檢和公安、檢察院和法院等部門“一把手”的任命上。不僅如此,新一屆中央集體執政后,更是屢次提出“打破干部的‘部門化”等新表述,并提出要推動干部的跨條塊、跨區域流動。從近期多個省份的公安廳長的人事變動上也能看出上述趨勢。一直以來,省公安廳長多來自于政法領域,特別是以系統內調動居多。比如,上海市副市長、公安局長白少康,廣東省副省長、公安廳長李春生,貴州省省長助理、公安廳長孫立成都是從公安部“空降”到地方的。但是,在2013年6月至9月的多個省份的公安廳長人選上,卻出現了來源更為多元的新特點。比如,時任湖北孝感市委書記黃關春調任吉林省副省長、省公安廳長等。
但是,上述趨勢和方向性變化,是否能持續,仍不確定。這也是干部調整的慣例特點決定的。比如,在2002-2003年前后以及此后數年,我國在中高級別的干部調整上呈現出“東部干部西進”的特點。但近兩年,這種較系統、成規模的干部“東西橫向”流動不再常見,而“南來北往”型干部在增多。
干部布局呈現“新思維”
2014年2月,在地方“兩會”上,有幾名副部級官員的調動令人關注:河南省原政協副主席張維寧履新河南省副省長;此前任浙江省政協副主席的張鴻銘,也在短暫擔任杭州代市長后順利“轉正”。
曾被外界視為“仕途終點站”的人大和政協,反倒成為“仕途中轉站”。梳理省部級官員的履歷可發現,仍有一些省份的人大、政協負責人具有較大的年齡優勢,有望在未來幾年內重回“一線”崗位。
表面上看,這是組織部門打通了不同系統甚至傳統意義上“一線”、“二線”崗位的嚴格的界限,而實質上則反映出中央在人事任命上展現了更多的靈活性與彈性。值得關注的是,在新一屆中央執政后,中央及中組部領導提出了要構建“有效管用、簡便易行”的選人用人制度。這一新表述正體現了中央在干部配備上的新思維和方向上的轉變。
如上文所提及的,年齡任職限制在過去是干部任命中一道不容置疑的鐵的“關卡”。但十八大后中央對一些省市的人事布局,既遵守規則和慣例,又展現出更多的靈活性。因為,在省級黨委換屆中,年滿58歲的副部級干部一般不再被提名為常委候選人,這一規則既得到了遵守;但作為中管干部,中央也有權直接提名其為正部級干部,正部級干部的履職和退休年限則被延展至65歲。
同樣,在2013年全國“兩會”上,出生于1948年、年滿65歲的周小川仍舊入選新一屆國務院部委首長名單,繼續擔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但是,因為同樣是在“兩會”上,周小川也同時當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躋身于“國家領導人”行列,從而避開了“正部級65歲不再擔任實權職務”的年齡任職限制。但年齡任職限制是否在今后會繼續松動,還是僅僅作為零星個案出現,目前尚無確鑿的結論,仍需要時間給出答案。
(摘自《南風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