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瑜


要對智慧城市這樣一個連定義都不甚統一的新事物談商業模式——誰來投資、怎樣運營、如何賺錢——似乎為時過早。
然而,這輪被稱為“智慧”的席卷中國的城市建設熱潮中,誰是埋單者?政府,企業,還是能享受智慧生活的市民?
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發展改革處副處長鄭明媚表示,當前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問題正是缺乏商業模式,而這直接決定著智慧城市的建設能否可持續。
“智慧城市的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對于地方政府來說,這無疑是一筆巨大的財政支出,完全由其承擔并不現實。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必須考慮引進民間資本,和企業合作。”鄭明媚說。
對政府和企業來說,各種探索正在進行中。
誰應為智慧城市埋單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有必要對智慧城市的項目進行一些必要的分類,根據不同的類別來決定誰埋單。目前北京市已經在作這樣的嘗試。”神州數碼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長李繼剛對《瞭望東方周刊》表示。
李繼剛認為,基礎的公共服務需要政府投入,例如智慧政務、搭建一個整合的信息數據平臺等。“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智慧城市中的一些項目屬于基礎設施建設,比如,政務的智慧化本質上還是為了使城市的運營管理更高效,最終結果就是惠民。毫無疑問,這部分應該由政府來投入。從目前情況來看,政府的惠民投入還遠遠不夠。”
政府的錢又從哪來?
眾所周知,高企的地方債已經成為地方政府頭上的一道緊箍咒。即便是在合理合法運用資金的情況下,似乎又有太多的領域需要投入——教育、醫療、交通等等。
盡管住建部、發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都在試圖對智慧城市做頂層規劃和設計,并設立了許多試點城市,但并沒有太多前期的資金支持。
工信部電信研究院規劃設計研究所總工程師王愛華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國家設有專項的信息化基金,會劃撥到各個地方城市,但沒有智慧城市的專項基金。
至于基金最后有沒有應用到相應的信息化建設或者智慧城市,各地方也莫衷一是。
2014年6月23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中央編辦、工信部等部委研究決定,將深圳、佛山、蘇州等80個城市列為信息惠民國家試點城市。國家發改委《關于同意深圳市等80個城市建設信息惠民國家試點城市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指出,國家將為試點城市提供資金支持。
《通知》明確了國家將采取“后補助方式”支持信息惠民國家試點城市建設:對條件成熟的城市,中央財政將安排部分啟動資金,并在后續年度中根據考核驗收結果給予財政獎勵;對已撥付啟動資金的城市,如通過考核驗收則繼續撥付獎勵資金,未通過考核驗收將視情況收回全部或部分已撥付資金。各城市獲得財政支持的多寡與其考核驗收結果直接掛鉤。
在公布了智慧城市試點之后,在住建部的牽頭下,國開行提出為相關項目提供不低于800億元的投融資額度,之后又有兩家商業銀行作出承諾,表示將提供不低于國開行的授信額度,支持智慧城市建設。另有其他投資機構也在2013年4月初簽訂了2000億元的投資額度。
“最初,地方政府可能會覺得這是一場分錢游戲,入選了住建部的智慧城市試點就能拿到錢,實際上多數拿不到。能看到的也就是一些銀行關于授信額度的承諾,但是,錢借了總是要還的,如果項目后期運營不能產生經濟效益,最終還是個支出項,最后變成了債務。”一家參與智慧城市建設的國內廠商內部人士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上述人士對本刊透露,實際上,不管手里是否有相關的資金,政府都不大樂意出錢,總是希望企業進行前期墊付及建設。
“從規定可以看出,現在相關部門是很聰明很謹慎的,想拿到錢是要通過考核驗收的。而這對地方政府來說有一定風險,因為它總要進行前期投資,而最后也未必能夠達標。”李繼剛說。
依靠市場的力量
作為基礎公共惠民服務的智慧城市項目自然應當由政府來埋單。然而,當市民想要享受超出了基礎之外的更高層次服務,例如隨身WiFi、遠程醫療等,則可能需要為此支付一定的代價。
李繼剛認為,這是由經濟規律決定的。“為什么北京、上海的房價貴?因為有最好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
在他看來,不僅是智慧城市這方面,對于所有的基礎設施建設,中國都可以探討一種合理的公共回報機制。“誰受益誰就付出一定的回報,有其合理的一面。但這個機制如何設計得公正合理是個關鍵。就像中國的高速公路一樣,收費是為回收投資,但投資收回之后還繼續收費就不合理了。”
實際上,在移動互聯網和智能設備興起之后,智慧化的應用就層出不窮。例如基于位置服務的滴滴打車、大眾點評、美團等,以及樂視開始通過大屏幕植入一些可鏈接社區服務的功能和應用。
這些市場化的力量,可以為智慧城市的商業運營提供一條可行的路徑。政府需要做的,是開放數據和信息。商業公司則基于這些數據和信息開發最貼近市場和用戶的應用。
北京市西城區曾對車位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感到頭疼:一邊是車主找不到停車位,另一邊卻是高達40%的地下車庫空置率。西城區相關部門希望能做一套信息系統來解決這個問題。
在提供咨詢時,李繼剛卻有不同的看法:“政府只需要把這些停車信息匯總并把數據開放出去就可以了,自然會有很多企業來做這個事情。至于他們做得好不好,準確與否,自有用戶和市場去檢驗,最后形成優勝劣汰。”
2009年,香港交通運輸署推出與香港理工大學土地測量及地理信息學系共同研發的“公共交通查詢服務”,然而,這個免費的路線搜尋系統卻沒有被市民所認可,被指責體驗差、甚至出現錯誤的資料數據、資料過時及資料不足等。之后,香港交通運輸署改變策略,將數據開放出去。短短3個月后,市場中便出現了十多款相關的APP,由其自己優勝劣汰。
“我相信商業公司的嗅覺更靈敏,也有專業的技術和運營團隊,最終他們究竟靠什么模式來盈利,這是他們的問題。事實上,現在許多公司都有自己的盈利模式,也沒有讓用戶直接付費,這方面他們很擅長。政府根本沒必要也沒有精力對每件事情都親力親為。”李繼剛說。endprint
國家發改委近期公布的《關于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中也指出,各地要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和運營模式創新,注重激發市場活力,鼓勵民間資本參與指揮城市建設投資和運營,杜絕政府大包大攬和不必要的干預行為。
“這個方向是正確的,政府只在一些關鍵領域發揮主導作用,更多的領域要交給企業來做,政府做好引導作用即可。”鄭明媚說,政府在智慧城市的建設中要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
企業更看重后期的商業運營
BT(Built-Transfer,建設-移交,)和BOT(Build-Operate-Transfer,建設-經營-移交)模式,是智慧城市建設初期最常用的一種模式。
前者是政府利用非政府資金來進行基礎非經營性設施建設項目的一種融資模式;后者實質上是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和經營的一種方式,以政府和私人機構之間達成協議為前提,由政府向私人機構頒布特許,允許其在一定時期內籌集資金建設某一基礎設施并管理和經營該設施及其相應的產品與服務。
中興通訊副總裁徐明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將BT和BOT比喻為簡單的“買賣關系”,而先付錢還是后期移交時付錢,不過是時間早晚問題。這種傳統模式是以往中興的智慧城市項目的選擇,例如河南三門峽等。
億陽集團與哈爾濱市政府合作建設的“電子警察”項目也是典型的BT模式,即政府利用非政府資金來進行基礎非經營性設施建設項目的一種融資模式,該項目由億陽完全出資4000萬元建設,建成后交由哈爾濱市政府使用,該市則需通過3年的分期付款向億陽支付全部的建設費用。
“政府通過購買企業的服務來調動市場資源,讓雙方建立良性的合作關系,但前提是讓企業看到盈利的潛能。”鄭明媚說。
“地方政府比較傾向于采用BT模式,因為這由企業提供技術方案和全部建設資金,政府在前期無需任何投資,只需提供政策即可。”徐明表示。
但是,經過幾年的實踐,徐明對BT模式有了不同的看法。
“首先,智慧城市項目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企業壓力很大。而當項目建好之后,還要面臨驗收方面的一些風險。例如政府可能覺得建好了之后用得不太好,或者干脆沒什么用,那么這時政府是埋單還是不埋單呢?這對企業是個殘酷的風險,因為一不小心喪失的不僅是前期投入,還有商業信譽和品牌價值,而政府呢,也浪費了時間精力。對雙方都沒好處。”徐明說。
他認為,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跟最初政府的規劃設計以及與企業的前期溝通關系很大。“現在大家基本上都在摸索,政府和企業都是這樣。一些地方政府對智慧城市的整體規劃和頂層設計還沒有想得太清楚,這可能會導致一些不理想的項目出現,而令雙方都陷入比較尷尬的境地。”
最典型的案例是被稱為2011年安防行業第一大單的平安重慶項目,最終因政府不能及時還款導致項目擱淺。
這種模式的另一個弊端是,在項目移交給政府之后,后期維護可能會成為一個問題。徐明說:“產品買了,后續的服務卻沒跟上。事實上,政府的確可以自己組織人力或者托管給專門的公司去運維,但效果往往不太好。”
作為企業,更看重的是后期的商業運營。
曙光集團參與了許多城市云計算中心的建設和運維,但在諸多應用中,屬于政府免費提供給市民的政務服務類即沒有商業拓展空間的項目,并不在其關注范圍內。
“實際上,有一些城市的云計算中心,我們迄今為止還沒有收回建設成本。我們更看重的是后期可能具有商業價值的服務,比如針對企業的產業政策服務平臺、咨詢服務平臺及商務交易平臺、小微貸款在線平臺等,這些服務對企業收費,因此具有自己的盈利模式。在一些城市云計算中心我們70%的收入來自于此。”曙光集團副總裁聶華告訴本刊記者。
探路PPP模式
面對BT模式的諸多弊端,中興毅然選擇了另一條路——PPP。
廣義PPP被稱為公私合作模式,狹義的PPP是指政府與私人部門組成特殊目的機構,引入社會資本,共同設計開發,共同承擔風險,全過程合作。簡單而言,即與地方政府成立合資公司共同建設智慧城市——這也是中興正在探索的模式。
徐明認為,首先,這能夠解決政府和企業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合資公司作為一個運營主體,可以采取結構性融資的方式。而最重要的是,能從根本上解決BT所不能解決的問題——項目后續的長期性維護和運營。
“通過合資企業的模式能夠實現什么事情?我們過去做信息服務,跟企業和政府是B2B和B2G的關系,歸根結底還是買賣方式,而現在我們參與后期運營了,直接面向享受智慧城市服務的市民,那就延伸成了B2B2C或B2G2C。這樣就可以進行一些商業運營了,比如說我們提供免費的WiFi服務,但可能會推送廣告給用戶。”徐明說。
最重要的是,PPP模式下,政府對項目中后期建設管理運營過程參與更深,企業對項目前期科研、立項等階段參與更深。政府和企業都是全程參與,雙方合作的時間更長,信息也更對稱。
“現在企業與政府一起進行前期的聯合規劃及頂層設計,政府熟悉政務并掌握了城市的數據,而企業則是IT專家,這樣的一個聯合實體會更容易成功,并且能夠真正做到信息惠民。”徐明說。
2014年6月28日,中興通訊與銀川市政府舉行的銀川智慧城市研究院暨中興(銀川)智慧產業有限公司揭牌、銀川中興大數據中心建設啟動儀式。這令銀川成為國內智慧城市建設中第一家引入PPP模式的城市——由政府購買服務,社會資本投入,專業公司運營。
“我們已經放棄了BT模式,未來將全力主推PPP模式,而在下半年,可能還會有更多的城市案例。”徐明透露。
他強調,目前無論對企業還是政府來說,都不能把智慧城市簡單理解為買賣產品,這是一個很大的系統工程,牽涉到數以億計的投資,必須對商業模式有一個長遠的考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