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洋

6月20日,英國著名的防務研究機構IHS簡氏信息集團表態稱,通過分析商業衛星數據和印度政府公開資料,他們發現印度正在擴建位于南部地區邁索爾附近的一處鈾濃縮工廠,并且生產數量遠超必須的濃縮鈾。簡氏信息集團旗下的《簡氏情報評論》因此推斷,印度可能正致力于研制氫彈之類的熱核武器。
伴隨著“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ISIS)在伊拉克和敘利亞攻城略地,全世界都將注意力集中到以恐怖主義為核心的非傳統安全威脅上來。核武器這樣的傳統安全威脅多少被人們忽視甚至遺忘。不過中印互為鄰國且存在領土糾紛,印度也長期將中國作為重要的安全假想敵,從這個角度看,了解和關注印度所謂熱核武器的研究進度依然十分必要。
印度開發核武器的歷史并不短,早在1954年,印度就開始進行核武器研究,并從英國、美國、德國和加拿大獲得不少核材料。但花掉了印度1/3研究預算的原子能部表現卻并不如人意,在中國掌握核武器10年后的1974年才進行了第一次地下核試驗,試爆的還是一個不具備實戰意義的核裝置。此后印度的核試驗蟄伏了24年,直到1998年才連續進行了5次核試驗,據此,外界一般認為在研制普通原子彈方面,印度一度遭遇了難以克服的巨大障礙。
雖然關于1998年的5次印度核試驗,幾大有核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測得的數據和印度宣稱的并不相符(印度宣稱進行了5次試驗,但美國只檢測到3次,印度聲稱的爆炸威力也遠遠大于各方測得的數據),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印度當時就嘗試了比原子彈更大的核武器。1998年印度宣布其中一次核試驗試爆了當量4.3萬噸的“氫彈”(各國都認為試驗的當量只有2-3萬噸,如果考慮到任何聚變核武器都有“原子彈扳機”固有的威力,這次試驗完全是失敗的),當然按照國際標準這種武器只能算是不成功的增強型原子彈,與真正的氫彈威力相差幾十倍,印度自己也心知肚明,所以也不大炫耀這一“成就”。從這一角度看,設法研制真正的氫彈的確是印度一直追求的目標。
不過有野心不等于有實力,引爆氫彈需要一枚性能先進且尺寸足夠小巧的原子彈作為“扳機”。印度有實用核武器,等于已經邁開了研制氫彈的第一步。不過令人費解的是,印度一直都致力于較為先進的钚彈,而根據簡氏的報道,印度建造的是新濃縮鈾工廠,若是這座工廠用于發展核武器,意味著印度將要研制他們此前未曾試驗過的鈾彈。鈾彈雖然便于保存,但成本更高、重量更大且威力相對不足。一旦印度真的要“另起爐灶”,外界也許連他們的原子彈是否成功都要打上問號了。
不過即使印度有了合格的“扳機”,印度離造出完整的氫彈也有萬里之遙。這就不得不提及氫彈的基本原理和研制難度。與原子彈不同,雖然關于氫彈的通俗原理在中學教科書上就有講述,但氫彈的真正構型至今在國際上都嚴格保密。即使在原子彈圖紙(五大有核國家都有)和核材料都能從黑市購買到的今天,全世界掌握氫彈構型的國家依然只有中美俄英法五個。
至于突破這一構型的難度,參考五大國的研制歷程便可見一斑:全世界只有兩個國家獨立突破了氫彈構型:美國的T-U構型和中國的鄧稼先-于敏構型(兩者的異同由于各國的嚴格保密而無人知曉)。英法俄三國的氫彈構型則都源于上述兩家——英國與美國分享了T-U構型;蘇聯則在得力間諜的助力下從美國獲得了不少T-U構型資料;法國的氫彈來源于中國還是美國更是撲朔迷離。除此之外,世界上還沒有第六個國家被認為研發出了真正的氫彈——他們中做得最好的國家,也不過是研發出添加了聚變材料的增強型原子彈。
相比之下,一個耗時44年才突破武器級原子彈的國家要在短時間內攻克只有五常掌握的熱核武器技術,無論如何不能對其太過樂觀。
更何況如此復雜的武器僅僅在“理論上”成功毫無意義,對于印度這樣沒有積累足夠核武器實驗數據的國家而言,必須實際制造并且試驗這種武器。但考慮到印度前兩次核試驗之后都遭遇了西方極其嚴苛的制裁,如果印度再次“玩火”,無論成敗與否,迎接它的結果都不會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