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智,孔桂香
(廈門大學 經濟學院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福建 廈門 361005)
石油價格對通貨膨脹的影響,可分為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直接效應主要影響消費側,增加能源消費支付;間接效應通過影響供給側,增加生產成本,成本上升不能在內部消化時會傳導到終端消費,進一步造成通脹壓力。
為深入了解石油價格沖擊通貨膨脹的結構,本文試圖將石油價格對通貨膨脹的沖擊效應分解為需求側和供給側,測算其響應值和響應時間。對需求側和供給側的沖擊效應分解,可以突破以前對石油價格作用機制的模糊理解,更準確理解我國宏觀經濟運行機制,為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更為詳細、具體的信息。
本文建立包括原油價格、通脹水平變量的結構向量自回歸(SVAR)模型,利用SVAR的脈沖響應函數,將原油價格的沖擊效應進行分解為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并測算滯后時間、分析原因;利用預測誤差方差分解方法評價需求側和供給側沖擊對預測誤差的貢獻。
目前,國內對能源價格沖擊效應的量化研究,大部分是基于遞歸的VAR模型,基于SVAR的理論基礎缺乏嚴密性,有待于進一步深入;同時,對能源價格沖擊的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的分解尚未涉及。為了更清楚能源價格沖擊影響的力度和結構變化,本文就使用結構SVAR將石油價格對通貨膨脹的沖擊效應量化并且在消費側和供給側分解。
Blanchard和Quah(1989)使用雙變量向量自回歸模型分離總需求沖擊和總供給沖擊對實際產出和失業的影響。Blanchard和Quah 沒有將{ε1t}和{ε2t}沖擊與序列{yt}與{zt}直接聯系起來,而是將序列{yt}與{zt}看作是內生變量,而{ε1t}和{ε2t}則代表經濟理論家稱為的外生變量。本文中我們應用Blanchard-Quah分解方法,將進口石油價格沖擊造成的通貨膨脹影響分解為供給側和需求側響應。假設需求側沖擊對石油價格的影響在長期來看是不存在的,只有供給側沖擊的響應是長期的。
假設通貨膨脹率和實際進口石油價格同時受到供給方和需求方沖擊影響。INF和P代表CPI和實際進口石油價格的對數水平為相互正交的供給沖擊和需求沖擊。X表示向量[△P △INF]′,e代表擾動向量平穩過程

由于X是平穩的,它有唯一的Wold移動平均表達式,

移動平均表達式(2)可以通過估計VAR方程,然后對X的結構向量自回歸表達式求逆得到。比較(1)和(2),有v(t)=A(0)e(t),A(j)=C(j)A(0),對于所有的j成立。
因此,只要A(0)就能從v(t)中得到e(t),類似地也可以從C(j)中得到 A(j)。
由(2)可以得到,A(0)A(0)’=Ω。從而得到關于A(0)的三個約束條件(Ω是對稱矩陣),此外由于假設長期內需求沖擊對實際石油價格變動沒有影響,即左上方的元素構成第四個約束條件。
因此,上述方法分三步進行:首先估計Xt的結構向量自回歸模型,然后對其求逆,得到Xt的移動平均形式,最后通過解A(0),進而根據方程(2)得到方程(1)。
本文數據均來自中經網數據庫(CEIC),CPI是衡量消費者購買的最直接的指標,因此選取其來代表通貨膨脹水平。樣本區間為1997年1月至2012年5月。CPI月度同比數據結合月度環比數據,將整個數據集轉換成以1997年1月為定基期的定基比數據。由于數據是月度數據,觀察數據走勢發現具有很強的季節性,在使用數據之前,計算季節性調整因子,對原來的數據進行調整,同時將進口石油價格數據換算成了實際價格水平。為減弱時間趨勢,所有數據均取對數。
為了把石油價格對通貨膨脹的沖擊在需求側和供給側分解,根據上文中闡述的方法,我們構建了[△P △INF]′的VAR模型。
利用ADF檢驗方法進行單位根檢驗:通過經濟理論結合時間序列趨勢的觀察,設定是否包含常數項、趨勢項;并根據Schwert(1989)取最大滯后階數,然后使用由大到小的序貫t準則,看ADF檢驗中最后一階系數是否顯著,確定滯后階數。反復試驗確定模型,發現兩個變量都具有單位根;而對變量取對數差分可以拒絕存在單位根的假設,故認為選取兩變量具有一階單位根。

表1 單位根檢驗的結果
根據結構向量自回歸(VAR)模型滯后階數的選擇標準,滯后階數選為12階,此時AIC和SC準則最小,同時從本文采用月度數據來看,這一滯后階數的選取也比較合理。
SVAR模型最主要的應用是脈沖響應分析(IRF)和預測誤差方差分解(FEVD),兩者都可用于描述系統的動態變化。脈沖響應函數是追蹤系統對一個內生變量沖擊的響應效果,反映一個變量的沖擊對所有內生變量當期及未來各期的影響;方差分解將SVAR系統中任意一個內生變量的預測均方誤差分解成系統中各變量的隨機沖擊的貢獻,通過計算各變量沖擊的貢獻占總貢獻的比例,比較各變量沖擊的相對重要性,以及它們隨時間的變化。
根據SVAR模型的分析結果,得到通貨膨脹對需求沖擊和供給沖擊的脈沖響應。
由圖1可以看出,通貨膨脹對需求側和供給側沖擊的響應幅度不同,供給側的響應幅度要大于需求側。需求側和供給側的響應時間也不同,需求側在第5年基本達到穩定值,供給側的響應逐年增加,直到第7年開始穩定。從圖2中也可以看出,在通貨膨脹的響應的預測方差分解中,需求沖擊占15%左右,而供給沖擊占85%。

圖1 CPI分別對需求沖擊和供給沖擊的響應
石油價格變化的需求側響應取決于成品油在家庭總消費的花費比例,同時也受消費者價格指數中成品油的比重、間接稅和國際市場原油價格向終端消費者價格傳導過程等因素的影響。進口石油價格的直接效應并不是很大,這是由于我國目前車用燃料等成品油在CPI中的比重比較小。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變,車用燃料等能源的消費在人們生活越來越重要,私家車數量增多,工作的地方離家越來越遠導致的交通費用增加等,CPI中能源比例要逐漸增加,才能反映消費者真實的支付。相對于CPI中成品油的比重,這種直接效應仍然是值得重視的。
供給側沖擊效應受市場競爭、周期發展情況以及沖擊是過渡性質還是永久的性質影響。我國的供給側沖擊效應比較大,這和我國的產業結構中能源密集型產業的比重大是一致的。

圖2 CPI對需求沖擊和供給沖擊的預測方差分解
從長期來看,如蔬菜等生活用品在大范圍內流通,運輸成本開始在各行各業中蔓延體現推動物價水平的提高。
此外,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在本文中B-Q分解的假設是需求和供給是正交的,即需求沖擊的各期沖擊值與供給沖擊的各期沖擊是不相關的。這在實際中很難符合。這種假設存在時很容易造成總需求沖擊在解釋實際經濟活動的波動中的作用很小。這是本文的一個不足之處,在后續的研究中會采取方法克服。
原油價格對通貨膨脹在需求側與供給側沖擊的效應并不相同,通貨膨脹供給側的響應幅度要大于需求側;響應時間方面,需求側在第5年基本達到穩定值,供給側的響應逐年增加,直到第7年開始穩定。在通貨膨脹響應的預測方差分解中,由于能源在CPI中的比重較小,直接效應比較小,需求沖擊占總體15%左右,而供給沖擊占85%,這與我國的能源密集型產業比重大的產業結構密切相關的。
因此要有效的抑制通貨膨脹,必須分別制定政策從供給和需求側抑制能源價格對一般商品價格水平的沖擊影響。尤其是供給側,能源價格沖擊效應大,其滯后時間持久,因此,就供給側而言,將限制高能耗產業的快速發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作為重要手段,調整產業結構和優化產業布局,同時提高節能技術,發展石油的替代能源,是減少油價波動對經濟沖擊,進而抑制通貨膨脹的根本出路。
[1]O.J.Blanchard,J.Gali.The Macroeconomic Effects of Oil Shocks:Why are the 2000s so Different from the 1970s?[C].NBER Working Paper,2007.
[2]L.Kilian.Not all Oil Price Shocks are Alike:Disentangling Demand and Supply Shocks in the Crude Oil Market[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9,99(3).
[3]L.J.Alvarez,S.Hurtado,I.Sanchez,C.Thomas.The Impact of Oil Price Changes on Spanish and Euro Area Consumer Price Inflation[J].Economic Modelling,2011,(28).
[4]中國經濟增長與宏觀穩定課題組.外部沖擊與中國的通貨膨脹[J].經濟研究,2008,(5).
[5]林伯強,王鋒.能源價格上漲對一般價格水平的影響[J].經濟研究,2009,(9).
[6]嚴云鴻,易波波.國際能源價格波動對中國經濟的影響[J].社會科學家,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