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翠,張 杰,楊 紅
(南京審計學院 金融學院,江蘇 南京 211815)
我們通過查閱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貨幣年鑒等官方統計出版物,確定了研究所需的基礎數據的項目,主要包括以下17項:M0(供應量);M1(供應量);M2(供應量);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城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農產品收購價格指數;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指數;房屋銷售價格指數;房屋租賃價格指數;土地交易價格指數;第一產業增加值;第二產業增加值;第三產業增加值(億元)。為了便于獲取數據,我們最終選擇從色諾芬數據庫中獲取這些統計數據。與此同時,考慮到數據的統計周期的一致性以及研究的有效性問題,我們選擇1990~2011年作為研究的時間范圍。在色諾芬數據庫中提供的數據,主要是價格指數數據均是以上一年作為參照的百分比數據,為了便于統一化研究,我們將價格指數的參照年統一調整為1989年,從而得到了基于該要求的各項價格指數數據。考慮到文章的篇幅所限,我們在此僅展示17項中的部分項目——M0;M1;M2;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指數;房屋銷售價格指數;第一產業增加值;第二產業增加值。將上述項目的數據匯總,結果見表1。

表1 中國大陸地區貨幣供應與宏觀經濟發展主要指標數據截選匯總
我們將表1中的數據轉化為曲線的形式進行形象展示,見圖1、圖2。

圖1 中國大陸地區貨幣供應與分類趨勢圖產業發展

圖2 中國大陸地區主要價格指數發展分類趨勢圖
從圖1中可以看出,中國大陸地區貨幣供應與產業發展具有明顯的聚類特征,它們的整體發展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僅包含M2貨幣供應量;第二類包含三個元素,依次為M1貨幣供應量、第三產業增加值、第二產業增加值;第三類包含兩個元素,依次為M0貨幣供應量、第一產業增加值。第一類居于最高層,第二類居中,第三類居于最底層。三類之間的界限清晰,間距基本保持穩定,且三類均呈現出穩步上升的同態化發展趨勢,唯一的不同就在于基點存在高低差異而已。
同時,從圖2中可以看出,中國大陸地區價格指數變動也具有顯著的聚類特征,它們的整體發展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包含三個元素,它們依次為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指數、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第二類僅包含一個元素,具體為房屋銷售價格指數。第一類居于最高層,第二類居于最底層。兩類之間的界限清晰,間距有逐步擴大化的趨勢。第一類呈現出波浪式的前進方式,三類指數發展呈現出逐步上升的趨勢。第二類則呈現出鋸齒狀的發展趨勢,其中在調查年份中期,該指數發展較為穩定,但是在調查年份的頭尾部分,出現明顯的鋸齒狀發展趨勢。
就貨幣供應與居民價格指數間的關系,我們主要是以M2為代表的貨幣供應量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城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這四者之間的關系展開研究。通過前期大量的計量模型研究,效果均不理想,直到最后選定VAR模型作為基礎模型后,才得到了較為理想且符合計量學、統計學要求的計量模型。將模型結果匯總,從而得到下式:

說明:變量M2代表以M2為代表的貨幣供應量;變量CPI代表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變量UCPI代表城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變量RCPI代表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變量A1i代表第i個滯后期的作用系數矩陣;變量C1代表常數項系數向量。
上述計量模型采用計量分析軟件EViews7.2完成,分析過程中所得到的AR根的模均在單位圓內。且選擇滯后期為3時,其各項參數指LR、FPE、AIC、SC、HQ均為可選項的最佳值,因此我們確定滯后期為3時,是潛在的最佳逼近模型。另外,我們采用滯后期為3時,進行計量模型構建,得到的模型(即公式1)的主要統計量可決系數、調整后的可決系數依次為:0.999512、0.998340,均大于0.95,因此我們最終確定公式1的模型效果是顯著的、可信的。之后所有的計量模型均采用EViews7.2完成,各類統計量也滿足對應的要求,不再贅述。
從式(1)中可以看出,貨幣供應量對三類消費價格指數(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城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影響作用完全一致,其影響特性為:前第一期的貨幣供應對本期消費價格指數的影響為負向的,前第二期的貨幣供應對本期消費價格指數的影響為正向的,前第三期的貨幣供應對本期消費價格指數的影響為負向的。且這三期的貨幣供應對本期消費價格指數的影響系數的絕對值相同,均為0.001。另外從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基本面來看,即從常數項來看,三類價格指數的基本面為正向,且基本面系數大致相同,這就說明了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是穩步增長的現實。與之相對應的,從式(1)中可以看出,三類消費價格指數的貨幣供應量的影響作用,其特性為:就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而言,前第一期、前第二期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對本期貨幣供應的影響作用均為負向的,前第三期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對本期貨幣供應的影響作用為正向的,且這三期的影響作用系數絕對值基本相當。就城鎮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而言,前第一期、前第二期的城鎮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對本期貨幣供應的影響作用均為正向的,前第三期的城鎮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對本期貨幣供應的影響作用為負向的,且這三期的影響作用系數絕對值基本相當。就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而言,前第一期、前第二期的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對本期貨幣供應的影響作用均為正向的,前第三期的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對本期貨幣供應的影響作用為負向的,且這三期的影響作用系數絕對值基本相當。就三種價格指數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作用大小來看,按照絕對值統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影響作用最高,城鎮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影響作用居中,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影響作用最小,且后兩者的作用系數之和基本相當于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影響作用,這一特性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定義一致。另外城鎮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絕對影響作用與農村消費價格指數的絕對影響作用的比例約為3∶2,這一數值為我們很好的控制消費價格指數變動和控制貨幣供應量提供了較好的參照。
就貨幣供應與三次產業發展間的關系,我們主要是以M2為代表的貨幣供應量與第一產業增加值、第二產業增加值、第三產業增加值這四者之間的關系展開研究。


說明:變量M2代表以M2為代表的貨幣供應量;變量FI代表第一產業增加值;變量SI代表第二產業增加值;變量TI代表第三產業增加值;變量A2i代表第i個滯后期的作用系數矩陣;變量C2代表常數項系數向量。
從式(2)中可以看出,貨幣供應量對第一產業增加值的影響作用具有以下規律:前第一期的貨幣供應對本期影響為正向的,前第二期的貨幣供應對本期影響為負向的,前第三期的貨幣供應對本期影響為負向的,且影響作用比例依次為3.5∶-1.8∶-1.1,這說明三期的絕對影響作用先急速衰減,后小幅攀升,呈現向左側傾斜的L字形變化。與此同時,貨幣供應量對第二產業增加值的影響作用具有以下規律:前第一期的貨幣供應對本期影響為正向的,前第二期的貨幣供應對本期影響為正向的,前第三期的貨幣供應對本期影響為負向的,且影響作用比例依次為5.8∶2.5∶-2.6,這說明三期的絕對影響作用依次迅速衰減的。另外,貨幣供應量對第三產業增加值的影響作用具有以下規律:前第一期的貨幣供應對本期影響為正向的,前第二期的貨幣供應對本期影響為正向的,前第三期的貨幣供應對本期影響為負向的,且影響作用比例依次為1.6∶0.9∶-0.9,這說明三期的絕對影響作用依次迅速衰減的。
與之相對應的,從式(2)中可以看出,三類產業增加值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作用,其特性為:就第一產業增加值而言,前第一期、前第二期、前第三期的第一產業增加值對本期貨幣供應的影響作用均為負向的,且這三期的影響作用系數比例為-2.8∶-2.5∶-7.0。由此可以看出第一產業增加值對貨幣供應量的削減作用是非常明顯的。就第二產業增加值而言,前第一期、前第二期對本期貨幣供應的影響作用均為正向的,前第三期對本期貨幣供應的影響作用為負向的,且這三期的影響作用系數比例為0.6∶3.9∶-1.1。由此可以看出第二產業增加值對貨幣供應量的削減作用是呈現出倒置的V字形變化,其對貨幣供應的影響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就第三產業增加值而言,前第一期對本期貨幣供應的影響作用為負向的,前第二期、前第三期對本期貨幣供應的影響作用均為正向的,且這三期的影響作用系數比例為-2.2∶3.7∶4.6。由此可以看出第三產業增加值對貨幣供應量的削減作用是呈現出迅速爬升的態勢化。
就貨幣供應與工業品購銷間的關系,我們主要是以M2為代表的貨幣供應量與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以及其與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之間的關系展開研究。


說明:變量M2代表以M2為代表的貨幣供應量;變量P_O_P代表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變量P_I_P代表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變量A3i代表第i個滯后期的作用系數矩陣;變量C3代表常數項系數向量。
從式(3)中可以看出,貨幣供應量對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的影響作用具有以下規律:前四期的貨幣供應對本期影響依次為負向、正向、正向、負向,且影響作用比例依次為-1∶1∶1∶-1,這說明其影響作用呈現方波變化,變化具有明顯的規律性和特征性,以4個滯后期為一個周期,規則變化。與此同時,貨幣供應量對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的影響作用具有以下規律:前四期的貨幣供應對本期影響依次為負向、正向、正向、負向,且影響作用比例依次為-2∶3∶3∶4,這說明其影響作用呈現類方波變化,變化具有明顯的規律性和特征性,以4個滯后期為一個周期,規則變化。
與之相對應的,從式(3)中可以看出,工業品的購銷價格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作用,其特性為:就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而言,前四期的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對本期貨幣供應的影響作用依次為正向、負向、正向、負向,且這四期的影響作用系數比例為4∶-27∶16∶-18。由此可以看出工業品的購銷價格對貨幣供應量的沖擊作用為幅度逐漸增大的余弦式沖擊影響作用。就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而言,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作用,其特性為:就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而言,前四期的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對本期貨幣供應的影響作用依次為正向、正向、負向、正向,且這四期的影響作用系數比例為8∶7∶-6∶15。由此可以看出,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對貨幣供應量的沖擊作用為不對稱的倒置V字形變化,其中V字形的右側具有非常明顯的上升拖尾現象,而V字形的左側具有非常明顯的平穩發展跡象。
就貨幣供應與房地產產業間的關系,我們主要是以M2為代表的貨幣供應量與農產品收購價格指數、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指數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展開研究。


說明:變量M2代表以M2為代表的貨幣供應量;變量N_O_P代表農產品收購價格指數;變量N_P_P代表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指數;變量A4i代表第i個滯后期的作用系數矩陣;變量C4代表常數項系數向量。
從式(4)中可以看出,貨幣供應量對農產品收購價格指數的影響作用具有以下規律:前四期的貨幣供應對本期影響依次為正向、負向、正向、負向,且影響作用比例依次為 8∶-26∶24∶-7,這說明貨幣供應量對農產品收購價格的沖擊作用為幅度逐漸增大的正弦式沖擊影響作用。與此同時,貨幣供應量對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指數的影響作用具有以下規律:前四期的貨幣供應對本期影響依次為負向、正向、負向、負向,且影響作用比例依次為-2∶13∶-8∶-2,這說明其影響作用遵循具有邊界不同效應的倒置的V字形變化規律。在倒置的V字形的左側,具有并不顯著的翹起現象,在倒置的V字形的右側,則具有較為顯著的翹起現象。
與之相對應的,從式(4)中可以看出,農產品收購價格指數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作用,其特性為:前四期的農產品收購價格指數對本期貨幣供應的影響作用依次為正向、正向、正向、負向,且這四期的影響作用系數比例為32∶27∶1∶-47,具有明顯的迅速衰減的特征。就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指數而言,其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作用的特性為:前四期的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指數對本期貨幣供應的影響作用依次為正向、負向、正向、負向,且這四期的影響作用系數比例為838∶-1055∶654∶-180。由此可以看出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指數對貨幣供應量的沖擊作用為幅度逐漸減小的余弦式沖擊影響作用。
就貨幣供應與房地產產業間的關系,我們主要是以M2為代表的貨幣供應量與房屋銷售價格指數、房屋租賃價格指數、土地交易價格指數這四者之間的關系展開研究。
說明:變量M2代表以M2為代表的貨幣供應量;變量RE_SALE代表房屋銷售價格指數;變量RE_RENT代表房屋租賃價格指數;變量LAND_SALE代表土地交易價格指數;變量A5i代表第i個滯后期的作用系數矩陣;變量C5代表常數項系數向量。
從式(5)中可以看出,貨幣供應量對房屋銷售價格指數的影響作用具有以下規律:前三期的貨幣供應對本期影響依次為負向、正向、正向,且影響作用比例依次為-11∶10∶5,這說明其影響作用遵循倒置的不規則的V字形變化,V字形的左側較長,V字形的右側較短。與此同時,貨幣供應量對房屋租賃價格指數的影響作用和貨幣供應量對土地交易價格指數的影響作用變化規律完全一致,其特征為:前三期的貨幣供應對本期影響依次為負向、正向、正向,且影響作用比例依次為-8∶2∶10,這說明其影響作用依然遵循倒置的不規則的V字形變化,與上唯一的不同在于V字形的左側較短,V字形的右側較長。
與之相對應的,從式(5)中可以看出,房屋銷售價格指數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作用,其特性為:前三期的房屋銷售價格指數對本期貨幣供應的影響作用依次為正向、負向、正向,且這三期的影響作用系數比例為5∶-15∶6,基本為V字形變化。就房屋租賃價格指數而言,房屋租賃價格指數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作用,其特性為:前三期的房屋租賃價格指數對本期貨幣供應的影響作用依次為正向、正向、負向,且這三期的影響作用系數比例為7∶5∶-60。這足以說明,房屋租賃價格指數對貨幣供應量的迅速衰減作用。就土地交易價格指數而言,土地交易價格指數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作用,其特性為:前三期的土地交易價格指數對本期貨幣供應的影響作用依次為負向、正向、負向,且這三期的影響作用系數比例為-12∶103∶-8。這足以說明,土地交易價格指數對貨幣供應量的瞬間高速浪涌的特質。由此,我們對貨幣供應與房地產產業間的動態關系有了清晰的認識。通過上述五個VAR[10]模型的構造,我們對中國貨幣供應與宏觀經濟發展之間的動態關系有了清晰的、定量化的認識。
研究重點是中國宏觀經濟與中國貨幣供應之間的動態關系。我們通過宏觀分析與計量經濟分析相結合的方法,來確定上述二者之間的動態關系,從而確定中國大陸地區貨幣供應對宏觀經濟的發展所發揮的具體作用,以及確定中國宏觀經濟的發展對中國大陸地區貨幣供應所發揮的具體作用。在研究之初,我們通過大量的基礎調研來獲得研究所需的數據,隨后基于調研所得的基礎數據展開宏觀分析,就二者之間的整體發展趨勢與變化的整體態勢進行了宏觀分析與研究。隨后,采用計量經濟分析方法,從五個角度出發,對中國貨幣供應與各類宏觀經濟指標之間的動態關系進行計量經濟模型構建與分析。這五個角度依次為:貨幣供應與居民物價指數間關系的角度,貨幣供應與三次產業發展間關系的角度,貨幣供應與工業品購銷間關系的角度,貨幣供應與農產品購銷間關系的角度,貨幣供應與房地產產業間關系的角度。通過上述五個角度展開的論述與研究,明確了中國貨幣供應與中國宏觀經濟之間的定量化表述的相關關系。從而為更加有效、更加準確、更加適宜地穩步促進宏觀經濟發展,提供了貨幣供給策略與對策。
[1]李卓,張茜.國際油價波動與石油沖擊——基于符號約束VAR模型實證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12,(8).
[2]黃昌利,王艷萍.改革開放30年中國M_2/GDP比率問題研究:基于貨幣供給的視角[J].宏觀經濟研究,2012,(8).
[3]張永升,楊偉坤,桑毅博.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國貨幣供給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研究[J].財政研究,2012,(2).
[4]劉業政,劉軍.通貨膨脹傳導機制研究——基于貨幣供給和經濟增長的視角[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10).
[5]歐陽志剛,史煥平.后金融危機的貨幣供給過剩及其效應[J].經濟研究,2011,(7).
[6]Patrick Minford and Naveen Srinivasan.Determinacy in New Keynes?ian Models:A Role for Money after All?[J].International Finance,2011.[7]Wing Leong Teo.Estimated Dy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OF The Taiwanese Economy[J].Pacific Economic Review,2009.[8]Eduardo Levy-Yeyati,Marfa Siledad Martinez Peria and Sergio L.Schmukler.Depositor Behavior under Macroeconomic Risk:Evidence from Bank Runs in Emerging Economies[J].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2010.
[9]Zivanemoyo Chinzara.Macroeconomic Uncertainty and Conditional Stock Market Volatility in South Africa[J].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2011.
[10]周雙.外匯儲備增長、貨幣沖銷對物價水平及社會產出的動態影響——基于VAR的實證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