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婭靜
曲靖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
本文所指的泰語新詞術語主要是指泰國20世紀二三十年代新產生的詞匯、詞義用法改變的詞匯以及詞義與佛歷2542年(公元1999)泰國皇家出版社出版的泰語大辭典中收錄詞義有所變化的詞匯。隨著泰國社會、科技、經濟、全球化生活模式的不斷進步發展及原有文化的改變,泰語本土詞匯也隨之發生著變化,不斷產生出新詞、舊詞新義、詞義擴大等現象,這就給我國的泰語詞匯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將從多角度對泰語新詞術語的教學提出見解。
在泰國歷史上,隨著印度宗教的傳入,巴利語和梵語被大量吸收到泰語詞匯中,在改變了原有的泰語構詞方法的同時,也豐富泰語的詞匯,結合泰語本語詞產生了具有巴梵語特征的新詞匯。而近后代時期,隨著全球化腳步的發展,泰國同外民族國家的經貿、文化交流不斷擴大,在國家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同時,也給泰語詞匯注入了一些新的血液,出現了許多外來借詞。在全球化時代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原有泰語詞匯衍生出了或將衍生新的含義,而或是改變原有的意義。在著多種文化融合下產生了新詞術語,加大了我國的泰語詞匯教學難度。
今后的泰語詞匯教學中我們要立足的就不僅僅只是泰語的本語詞匯,巴利語和梵語借詞、英文外來詞、或是漢語借詞等都是教學的重點,這類詞往往在新詞術語中占有較大的比例,并且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在更新發展,特別是在全球化的今天,英文借詞在現在泰語新詞術語中的比率日益增加,在要求學生學好泰語語言的同時,仍應加大英語教學的力度,力求做到至少中英泰三門語言的共同發展。
張壽康(1987)在《構詞法和構形法》一書中指出,“構詞法是研究語言中詞的構造規律的學問,產生新詞的時候,新詞的結構就是按構詞法產生的。”我們在泰語新詞術語教學之前,先得掌握這類詞的構詞規律及類型,這將有助于學生對新詞的詞義認識及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
現代泰語詞匯在注重巴利語、梵語教學的同時更要注意詞根詞( )及外來詞的教與學:
1、詞根詞可以是泰語本語也可是外來詞,有明確的意義,能獨立使用。這類詞多屬于基本詞匯和一般詞匯,是語言詞匯的核心部分及主要部分,構詞能力較強。應注重詞根詞匯的教學與應用,以詞根詞為教學中心,逐步擴大詞匯教學范圍,如: 原始意義是指眼睛,相關擴展詞匯如: (照相機鏡頭)、 (泉眼)、
(視覺敏捷)。教師應平時注意搜集、整理、分類及對比等,這有利于學生更系統、集中的學習、理解及掌握詞匯,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對詞匯教學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2、外來詞教學一直都是泰語詞匯教學中不可懈怠的部分,隨著泰國社會與外界的經濟、文化等交流日益頻繁,外來文化對本土文化的沖擊及影響日趨深遠,眾多在科技、經貿、醫療等多方面的英文外來詞被借入和吸收到泰語本語詞匯當中。現代泰語為方便本國人民對英文詞的記憶,多數英文詞都按照泰國大多數人的發音用泰語音譯出,如:postcard(明信片)一詞,泰國按多數人的發音拼寫為 、golf(高爾夫)音譯為 。隨著借入詞匯的增多,慢慢形成了其音譯轉化的規律,如:英文的R音譯為泰語的時候轉寫為“ ”,F對應 ,H對應 等。因此,在學習泰語的同時,仍應加強英語學習的力度。英語與泰語的音譯書寫對應原則,有助于英泰音譯單詞的學習與記憶。當然,除英文之外,其它語言借詞在泰語新詞術語中也占有一定比中,教學時也應注意多地方言對其產生的影響。
語言是社會的產物,各個要素間直接或間接的反應著社會的變化。其中,對社會變化反應最敏感的當屬詞匯。新詞不斷產生、詞義的擴大、縮小或轉移都折射出社會及文化的發展變化。蘇新春(2008)在《漢語詞義學》一書中指出“詞匯在歷史的長河中經歷過由簡到繁、由粗到細的發展。它表現為詞語數量的增加繁衍,也表現為一個詞內部意義的遞延抽繹。”如:“ 是近年來根據人民物質需要從英文的“spa”一詞音譯來的新詞,“ ”在泰語中的原意是指香蕉,現代社會在保留本義的同時還出現了引申義為“非常容易”,詞義擴大化。泰語詞匯從相對簡單的單音節本語詞匯經過文化交融、吸收、借鑒產生了多音節詞匯。新詞術語的教學,就應從泰語本語詞匯的本義入手,在學生牢固掌握本義的同時,引導學生學習理解詞語的引申意義、假借義、色彩意義等,在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的同時也對詞匯意義有了一個更為全面系統的認識。
縱觀現代泰語新詞術語,多出現在報刊、雜志等媒介之中,且越來越多的深入到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涉及的領域也呈增多趨勢。順應時代的發展和教學的需要,各高校的泰語教學幾乎都開設了《泰語報刊選讀》課程,增加了學生接觸學習新詞術語的機會。還應盡量給學生提供收看泰國電視、新聞、雜志閱讀等機會,讓學生能夠從多方位的接觸新詞,感受社會文化交流帶來的語言發展與融合。
時代的變遷同時帶來了語言詞匯的發展變化,掌握新詞術語產生的文化背景、構詞方法及詞義演變等,總結出有利于新詞術語教學的方法,將推動我國泰語新詞術語領域的教學發展,對學生理解掌握新詞詞匯具有深淵的影響。
[1]張壽康.構詞法與構形法[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
[2]蘇新春.漢語詞義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3]婉彭.特部索帕.泰語原則[M].曼谷:發展出版社,佛歷2554.
[4]素喃.安查理努袞.泰語詞匯系統[M].曼谷:朱拉隆功大學出版社,佛歷2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