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現在學習壓力不大,但是課余時間不愛出門,也沒有機會與其他小伙伴交流,能感覺到他很孤獨。我就養了一只小狗,孩子找不到朋友時還能有小狗做伴。”
——7歲的孫冉冉是一名二年級的小學生,他平時不愛說話,同齡的朋友也很少。提起孩子性格內向不愛與人溝通,父親孫華倫一直嘆氣。如今不少孩子在手機、電腦等高科技產品的陪伴下甘當“宅童”,越加習慣于自娛自樂,甚至越加內向。心理專家認為,面對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獨二代”玩伴缺失、缺少交流等社交困境,家庭、社會、學校應發揮積極作用,打破“孤島化”的新童年時代。
“面對各種信息化的環境,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卻并不容樂觀,絕大多數教師停留在使用演示文稿的層面,另一個極端是部分教師過于炫技術,而忽視應用技術背后真正的教育意圖。”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研制小組負責人閆寒冰指出,信息技術如何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已成為當前教育信息化的重要課題。各種信息技術的出現正在深刻改變著傳統的教育教學,同時也對教師提出了新的使命和挑戰。
“長期以來,我們很少告訴孩子自己有哪些權利任何人不得侵犯,這導致許多兒童對于是否受到侵犯沒有概念。另一方面,社會普遍的價值觀很少主動告訴孩子,老師如果做出令你不舒服的行為,你可以說不。”
——近些年,女童遭遇教師強奸、猥褻的新聞屢見報端。心理學家將這類案件的受害人稱為“沒有嘴巴的孩子”,因為他們遭遇脅迫、誘騙、恐嚇、侵犯,卻無處訴說,無處求助。中南大學社會學教授李斌認為,此類案件頻發暴露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中性教育的缺失。
“少年宮與科技館、天文館一樣,本來屬于社會化的大課堂。孩子們到這里,少年宮提供更多的接觸藝術的場所,孩子們也多了一個玩的地方。但是,多數的少年宮開設了大量的培訓班,收費并不低。當前,管理主體應該思考少年宮本身的盈利模式,到底是自負盈虧,還是凸顯公益性,其中隱含著矛盾。”
——為了更好地滿足個性化教育需求,少年宮成為社會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校教育有著良好的補充作用。就如何淡化功利的色彩,讓少年宮更好地發揮應有的作用,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教師鄭倫提出了疑問,并建議少年宮開設一些親子類的課程,讓家長在上課過程中與孩子互動。
“女孩要富養這句話是很容易被誤讀的。”
——著名教育專家孫云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美國研究者發現,女孩子大腦色帶環繞的腦回活性比男孩子強,女孩子大腦中的血液,即使在她們休息的時候也會流過色帶環繞的腦回,這使得她們的“憐憫之情”更甚。她們比男孩兒有更多的情感記憶,親密情感往往成為記憶的主要內容。正因為這個特點,女孩兒比男孩兒有著更加強烈的情感需求,這其實是女孩兒最強烈的心理需求。但是很多女孩兒的父母忽視了,他們認為女孩兒既然需要富養,最好的方式就是滿足她在物質上的需求。然而事實上,女孩兒真正需要的可能只是一個擁抱,一次耐心的傾聽。內心情感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的女孩子便產生了更強烈的心理需求,父母就得用更多的物質來滿足,從而陷入了惡性循環。
“很多人對幼教這個行業存在歧視,不夠重視。幼教工資待遇也比較低,流動性強,身心壓力比較大,由于缺乏宣泄的途徑,往往將毫無反抗能力的孩子作為發泄對象。”
——2014年“六一”兒童節前夕,一條網絡上流傳的山西呂梁新城七彩童年幼兒園老師踢踹、推搡、恐嚇孩子的視頻令人痛心。事實上,近年來類似的“虐童”案件在中國多個地方時有發生,幼教“虐童”事件讓人們反思和拷問著中國幼兒教育:本是兒童快樂學習生活的幼兒園,為何在一些地方卻成了“受難園”?對此,山西省社科院學習科學與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趙雨林發表了以上的觀點,并指出“虐童”事件多發暴露出一些幼兒教師師德缺失,缺乏關愛孩子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