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玲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強調:以農村教師為重點,提高中小學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這既是促進基礎教育城鄉均衡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又為廣大農村教師提供發展機遇。為此,全國各地的教育行政部門相繼推出專門提高農村教師隊伍素質的教師培訓項目,并進行許多有益的研究與探索。雖然這些培訓項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參訓教師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但農村教師培訓仍存在實效性不強等問題。
一、原因分析
那么,農村教師培訓實效性不強的原因在哪里?對此,可從內因與外因兩個層面進行分析。
1.內因分析
農村教師培訓時效性不強的內因有四個:一是參訓教師對教師培訓缺乏正確的認識,以為培訓就是完成上級指派的任務;二是參訓教師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不清晰,對自己長期的、可持續的發展考慮不足;三是參訓教師課務繁忙,工作壓力較大,工學矛盾使教師身心俱疲;四是參訓教師居于偏僻環境,初始學歷不高,職業認同感較低,甚至出現職業倦怠等不良情緒。這樣,參訓教師便被動參與培訓,既不在乎培訓的實質過程,又不重視培訓的效果,甚至干脆排斥培訓。
2.外因分析
農村教師培訓時效性不強的外因有兩個。
第一,參訓教師的選送存在指定性,因此,參訓教師被動參與,缺乏自主性。據調查,參訓教師的選送往往依靠所在區縣教育局分配并指定培訓名額或任職學校為了完成教育局的任務而隨機指派。于是,有參訓愿望的教師不一定能參與培訓,而排斥培訓的教師卻有參訓的可能。這樣,既違背教師培訓的初衷,又影響教師培訓的效果。
第二,培訓機構的頂層設計不夠完善。關鍵有兩點。其一,培訓內容缺乏針對性,實用性不強。大多數培訓機構的培訓方案既沒有立足于培訓項目的本質需要,又沒有按照教師專業發展階段的理論對項目進行分析,還沒有考慮參訓教師的地域、年齡和職稱等層次特點和培訓需求,這樣,培訓內容便缺乏針對性,且實用性不強,從而影響培訓的實效性。其二,在施訓過程中,培訓機構忽視參訓教師發展的階段性,培訓形式單一。例如,依然采用以培訓者主講為主的培訓模式,使受訓教師成為被動客體,以致二者缺乏互動,甚至忽視參訓教師的特點和個性化差異。總之,由于從培訓內容的確定到培訓方式的設定,均基于培訓機構的提供能力和培訓者的研究專長,而忽視參訓教師的自身特點與實際需求,所以,參訓教師的主體意識缺失,以致教師培訓缺乏實效。
二、有效對策
針對影響教師培訓效果的內外兩大因素,培訓機構務必抓住培訓工作的關鍵環節,科學規劃、系統管理和規范運行,以達到培訓的預期效果。具體策略有五個。
1.增強參訓教師的自主發展意識
在培訓中,培訓機構或參訓教師所在區縣要幫助農村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意識和正確的參訓觀念,以增強教師自主發展的意識,從而提高他們專業成長的內驅力,最終使他們積極、主動地配合培訓機構完成各項培訓內容。
2.建立科學而完善的培訓機制
(1)規范教師培訓工作
培訓部門應規范教師培訓工作,即建立以參訓教師的實際需求為主導的培訓工作模式(培訓前調研分析——培訓中調研分析——培訓后調研分析)。具體有三步。其一,在培訓方案制定前,培訓機構應結合培訓的總體目標和任務設計,進行合理調研(例如,問卷、電話訪談和面對面座談等形式),以充分了解參訓教師的培訓需求(掌握他們的共性需求及個性要求),并以此作為設計培訓內容的重要依據。其二,在培訓實施過程中,要密切觀察參訓教師在聽課過程中的反應,并注意采集教師的反饋意見和建議,從而對培訓內容及時作出有針對性的調整。其三,在培訓結束后,可通過了解參訓教師的教育教學實際,掌握他們參訓后教育教學行為的改變以及教育教學觀念的更新等,從而為日后培訓工作的改進提供參考。
(2)組建優秀的培訓團隊
高水平、高素質的培訓隊伍是農村教師培訓取得實效的必備條件。因此,培訓團隊成員必須深刻領悟現代教育觀念,不僅具有學科教育理論水平和教育教學研究能力,而且熟悉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特點、規律,并能勝任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培訓工作。這就要求培訓機構做到兩點。其一,選擇那些具備較高的理論知識水平,參與過農村教育教學研究實踐,真正了解農村教育教學研究培訓實際情況的專家、學者、教研員、大學教師和優秀的中小學骨干教師任教。其二,在施訓前,培訓機構應根據設定的培訓方案對授課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例如,告知他們參訓教師的職稱層次、年齡層次、培訓級別以及共性需求、個性要求等,以保證培訓內容更適合參訓教師,從而做到有的放矢。
(3)創新培訓模式
創新培訓模式,即將傳統單一的培訓模式改為多元化的培訓模式,并在培訓中積極搭建施訓者與受訓者的互動平臺。具體工作有兩個:一是通過案例教學、教學觀摩、實踐反思、情景體驗、互動研討、論壇參與、考察交流和基地實踐等方式,使參訓教師在培訓教師的引領下,最大限度地參與課程教學,這樣,不僅促進二者之間的交流,喚起農村參訓教師的共鳴,更提升培訓的參與性和實效性。另外,還可通過專家導學、同課異構、反思日志和經驗總結等方式,引導參訓教師積極思考、努力實踐,并通過自己的行動解決問題,以實現在專家引領下的主動參與。
3.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
在培訓結束后,參訓教師所在區縣教育局應為他們搭建展示自己的平臺,并通過這個平臺既檢驗參訓效果,又督促參訓教師“學以致用”,從而有效解決教育教學實踐工作的困難和難題。此外,參訓教師任教的學校可將培訓理論轉化為教學實際的相關情況并作為教師聘任、考核、提升和獎勵等方面的重要依據,以充分調動農村教師參訓的積極性,從而有效促進農村教師積極、主動地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最終變“要我培訓”為“我要培訓”。
4.建立完善的培訓評價體系
構建培訓評價體系對鞏固農村教師培訓成果,總結農村教師培訓經驗,改進農村教師培訓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具體工作有四點。其一,在培訓過程中進行“基礎評估”。“基礎評估”主要針對培訓需求、培訓目標與方案兩個部分展開。其二,在培訓過程中進行“過程評估”。“過程評估”主要針對培訓團隊的教學、科研能力、培訓設施及生活保障、培訓管理、培訓內容的實用性、針對性以及培訓的方法與手段等方面展開。其三,在培訓結束后進行“績效評估”。“績效評估”主要針對培訓取得的結果等開展。關鍵有兩個:一是對參訓教師進行教學理論、教學能力等方面的測試;二是通過深入教師所在單位聽課、評課等方式,觀察參訓教師受訓后教育教學理念的變化以及教育教學行為的轉變等。總之,只有建立完善的培訓評價體系,教師培訓項目才能更趨完整。
農村教師培訓工作是一項任重道遠的、復雜的系統工程,只有把增強培訓的實效性貫穿于整個培訓項目的始終,并結合農村實際不斷完善和優化已有的經驗和模式,才能真正提升農村教師的素質,促進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
(作者單位:天津市中小學繼續教育中心)
(責任編輯:梁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