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東
山東省榮成市第二十七中學(以下簡稱“二十七中”)始終遵循“以規范促發展,以創新彰顯辦學特色,讓每名學生享受全面優質教育”的辦學理念,以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人”為根本目的,探尋特色化發展的破繭之旅,逐步形成了“以創新教育促進師生自主健康和諧發展”的辦學特色,并已邁上向“名?!眾^進的大道通途。
一、課堂創新
“兩會三維六有效”特色教學更加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在充分尊重學生,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的基礎上,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并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學習。這樣,教師便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學什么,怎么學,由學生自己確定)。課堂教學中通過獨學、對學、群學、預習、展示和反饋等環節體現了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多種展示與多樣評價,不僅刺激學生的感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讓學生完全融入學習的角色中,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究學習活動,最終培養自主創新能力。
學校根據“構建生命化課堂”三分之一模式的教學改革總目標,各學科部分課型的教學模式初步形成。例如:語文學科的“四步”教學模式(學案導,自主學——摸學情,知文本——深品讀,析文本——巧遷移,重運用);數學學科的“三層五步”教學模式(“三層”是將全班同學分為A、B、C三個層次。“五步”是指教學過程的五個環節:創設情境,明確目標——啟發誘導,探究新知——變式運用,深化理解——總結提煉,認知升華——達標檢測,效果回授)。總之,各學科教學模式探索,以課堂為載體,著眼學科特點和教師的個性特質、班級風格以及教學內容的靈活使用,從而實現共性與個性相互協調的目的。
二、課程創新
多年來,二十七中始終恪守辦學規范,在嚴格落實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的基礎上,不僅致力于課程的創新和建設,更重視新課程理念的融會貫通,從而在實踐中彰顯內涵品質,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奠定基礎。
1.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綻放異彩
為增強課程的適應性,“讓課程適應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滿足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實際特點與發展需要,學校將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作為學校課程創新的重點推進工程,在教材轉換、課程整合和資源開發等方面開始了創新發展之旅。
學校以學科團隊為單位實現整體攻關,將各學科、各年級國家課程的“教材”打亂原有順序,并根據內容的邏輯關系、學校及學生的實際需求等,變“教材”為“學材”。另外,學校鼓勵教師尋求教學資源創新點,以指導學生的設計與創作,并重視對他們創造能力的培養,旨在讓他們善于質疑問難,發展創新性探究思維。學校在“教、學具”方面的收獲也十分可喜,充分展示了以“教、學具”創新促進教學發展方面取得的良好效果。
2.地方課程融樂于學
地方課程又稱地方本位課程,以國家課程標準為基礎,主要由各省整體開發設計而成,學校在推進過程中,力求課程的開設貼近學生的生活與學習實踐,滿足學生的成長需求。據此,我們針對每門課程的特點,從學生身邊或臨近的社區資源中尋找開發點,以提升課程的實施價值。例如,傳統文化課程的開設,既發動學生搜集俚島地域范圍內的文化經典事例,又結合教材展現獨特地域的人情特色。又如,環境教育課結合當地的水域及空氣質量情況,讓環境教育在實踐調查研究中得到進一步升華。還有,人生規劃課程結合學校歷屆畢業生的發展軌跡進行調查與分析,以幫助學生做好個人的人生發展規劃。
3.校本課程獨具特色
充分利用現代教育資源,既發揮當地教育資源優勢,又結合本校實際情況,開發具有不同特色的校本課程,已成為當代教育發展的需要。據此,我校加大校本課程的開發力度,并取得初步成果。
(1)依據學生的年齡與心理特征做好設計主題
我們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的階段性規律巧妙設計主題,使他們能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有效學習。針對初一年級學生好奇心強、愛動和喜歡表現的特點,我校開展讓學生觀賞、收集校園內的植被,并做成植物標本的活動。針對初二、初三年級學生抽象邏輯思維有了一定發展的特點,我校組織學生開展自選題材的小創作、小發明等活動。針對初四年級學生世界觀初步形成,并已具備一定辨別能力的特點,我校以校園中學生身邊的人和事為素材設計主題(如,誰是最注意保護環境的人,怎樣才能使校園的綠色常在,在實驗室上課要做好哪些安全防護工作,等等),并讓學生展開辯論。
同時,我校針對初一年級新生編寫了《良好習慣我養成》等校本教材(圍繞課內、課外、校內和校外),并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另外,我校針對初二和初三年級學生正處于青春期,有一定逆反心理的特點,編寫了《心路鑫語》等校本教材,旨在讓學生學會梳理和表達自己的情緒,并讓學生的不良情緒有正確的宣泄途徑。針對即將畢業的初四年級學生,我校編寫了《展望未來》等校本教材。
(2)結合學校發展特色編寫校本教材
我校的辦學以“創新教育”為核心,已編寫出五個系列的校本教材。例如:針對初三和初四年級學生(他們已學物理、化學等課程),我校編寫出《探索與創新之科技篇》等校本教材;針對初二年級學生開設的“環保教育”,我校編寫出《探索與創新之環保篇》等校本教材,以將環保教育進行得更加深入。
三、活動創新
任何成功的教育,最終的受益者都是學生。我校各種成功的創新活動不僅使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充滿陽光,更令他們體驗成長的愉悅,感受生活的幸福。
1.創新心理健康教育
隨著“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改革的深入,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關注。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三個創新。其一,組織全體師生學習心理科組創編的“師生心理放松操”,以使師生伴著清新的旋律,放松身心,陶冶情操,平衡心態,排解壓力。其二,團體心理輔導為豐富“心育”內涵開辟專門的渠道。我校的團體心理輔導周活動,使心理輔導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其三,開展心理測評軟件的使用和推廣,旨在充分利用心理軟件的測評功能,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為開展心理教育工作提供依據。
2.社團活動精彩無限
為了進一步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學校的社團活動別具異彩。一方面,學校層面設立器樂、歌詠、書法、繪畫、航模和排球等各類社團;另一方面,年級層面進行“叩開創新想象之門”“英語快樂碰碰碰”等實踐性的“選課”活動。這樣,便自然而全面地滿足了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
3.陽光體育掀起健身熱潮
學校科學化、細致化地推進“全民體育鍛煉”活動,并以“興趣熱情”為主導,“鍛煉身體”為宗旨。如此精心、合理地進行有效鍛煉,并將體育鍛煉納入日常的工作與學習中,師生怎么會享受不到身心健康的愉悅呢?
4.師生雙方獲得長足發展
我校的廣大教師樹立了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而教的意識,于是,課程觀、學生觀、教學觀、教師的角色以及教學方式等均有所改變,這樣,既促進教師專業的迅速成長,又使他們增強信心,積累經驗,并不斷成熟。
如今,在“以創新教育促進師生自主發展”的特色化發展過程中,我校已收獲初步成果,我們堅信:只要執著、勇敢地走下去,定會在創新教育特色化發展的道路上碩果不斷,名揚各方!
(作者單位:山東省榮成市第二十七中學)
(責任編輯:梁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