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向陽
〔關鍵詞〕 語文教學;課程資源;教材;學科;創生資源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 10—0036—01
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要服務于教學的整體目標,以其獨特的優勢發揮其獨特的價值。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是指,教師和學生利用校內外的語文教育內容,組織語文實踐活動,創設語文學習環境,引導學生觀察、感悟和積累,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那么,教師應如何將課程資源引入課堂,服務教學,有效地促進教與學的轉變呢?筆者結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關于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建議精神,試擬以下四點行動策略。
一、發掘教材資源,加強語文教學的實踐性
教材資源包括教科書、教學參考書、配套讀本、教學掛圖、工具書、教師的教案和學生的學案等。可以說, 教材資源本身豐富的內容為教學的成功實施和有序開展提供了很好的資源平臺。如,教師在教學四年級上冊《秦兵馬俑》第8自然段時,由于學生閱讀不充分,教師未加以引導,許多學生被文中“有的……有的……有的……”這一常見的語言現象所遮蔽,難以發現其中隱含的“事物+聯想”的語言特點。其實,這段運用了“事物+聯想”的方法,把兵馬俑刻畫得更加具體、生動,把靜態的事物動態化是學習的要點。
二、遴選課程資源,凸顯語文教學的豐富性
課堂教學資源是為課堂教學服務的,選用什么樣的資源,首先要依據每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重要載體是教材,教材是最重要的課堂教學資源,它體現了課程理念、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的要求,是教學活動最重要的因素,是師生教和學雙邊活動的重要依據。因此,語文教師在備課時,要反復閱讀教材,與語文教材編寫者對話,與課文的作者對話,把握教學的重點與難點,鎖定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并在選取的過程中不斷與教學目標對接,提升教學理念,豐富自己對教學內容的感悟。例如,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在教學《我的爸爸叫焦尼》一課時,依據目標,利用繪本資源,把學習的點設在很多的細節上。竇老師啟發學生從畫家的角度去讀繪本文字沒有說出來的東西,通過讓學生靜靜地看,細細地想,使學生發現這本書色彩的變化。
三、聯系學科資源,彰顯語文教學的多元性
語文學科的學習資源非常豐富。為了讓學生更多地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教師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使學生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如,小學課程中,音樂、美術課與語文課程的關系十分密切,音樂在聽覺上給人以美的熏陶,美術則在視覺上給人以美的享受。教師為了讓學生體會課文中的語言美,感悟作者的內心美,常常用音樂或美術來輔助教學。殊不知,如果能把語文課的教學理念運用到音樂或美術課的教學上,讓語文為音樂、美術課服務,在音樂、美術課取得良好效果的同時,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也會得到更大提高。
四、巧用創生資源,尊重語文教學的生成性
課標指出,應積極開發潛在的資源,特別是課程實施過程中的生成性資源。語文不僅是一門實踐性課程,也是一門體驗性課程。語文新課程重視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各自的獨特體驗,特別是學生的個性化體驗,并要求學生將這種體驗與他人分享。課標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寫作要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要“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等。這些體驗性的隱性課程資源不是前置于教學活動的,而是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動態生成的,是最鮮活的課程創生資源。
總而言之,課程改革推進至今,給我們提供了許多寶貴的經驗,也帶來了許多啟示。對于一線的教師來說,要以專業的精神投身于實踐中,用自己的眼睛發現問題,用自己的思考分析問題,用自己的智慧解決問題,即追求和諧教學。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語文的外延就有多大,生活中時時有資源,處處有資源。只要語文教師善于認識和積極利用課程資源,在教學中積極營造寬松和諧的氛圍,激發學生積極探索的欲望,就能使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實現全面、和諧、主動的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