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文
〔關鍵詞〕 語文教師;美學知識;語言;素質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 10—0037—01
一、知識美
要想對學生實施美育,語文教師除了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獻身事業的高度責任感,精通本學科的業務知識外,還應該有精湛的美學知識。語文教師必須能辨別真、善、美、假、惡、丑。必須具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法國雕刻家羅丹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中學生正處在愛美,追求美的最佳年齡,對事物的欲知感極強,但在觀察事物,了解人生時,常缺乏綜合運用各種感官去多層次多角度地感知對象的能力,對美的東西,往往概念模糊。因此,語文教師一定要用獨具的慧眼將這些美挖掘出來,通過對美的賞析,給學生以美的享受,讓學生在愉悅之中接受知識和真理,并不斷提高審美的情趣。朱自清先生《綠》的柔和清麗之美,文天祥忠貞愛國決不妥協的氣節之美,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的婉約凄苦之美,蘇軾的“大江東去”,辛棄疾的“醉里挑燈看劍” 的雄渾豪放之美。這些文本無一不顯示了美的價值,語文老師只有將這些文本中描寫美的人、景、物找尋出來,并用獨特的審美觀賞析,通過語言文字的表象,引導審美主體的學生,去發現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從而讓學生對美產生感情的共鳴,方可達到美育的目的。如果語文老師面對美而不識美,又怎樣引領學生去鑒別、賞析和創造美呢?
二、語言美
教師語言美不美,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效果,因此語文教師必須具備語言美的素質。
教師語言一定要音準,音美,音強適中,語力均勻,語速恰當,語調富有變化。在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吐字準確、聲音優美、圓潤,根據說話情景和表情達意的需要控制音量和力度,語調抑揚頓挫,符合課堂情境的需要,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時課堂教學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既要顧及教學內容,又要兼顧學生水平以及學生的臨場反應等方面的因素。所以,教師必須隨時根據不同的實際情況,調動自己口語的語匯,豐富課堂情趣,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從教師口語的優美里,獲得愉悅,獲得知識。語文教師應做到,每授一課,從情趣橫生地導入新課,到聲情并茂地朗讀,再到簡潔明快地賞析課文,這其中無論變化什么方式,但有一點是永恒的,那就是力爭讓口語美緊緊吸引住學生,調動學生對課文審美的積極性。
教師語言應是真善美的和諧統一,真,指準確無誤地傳授知識。善,指用合乎社會道德規范的思想感情影響學生,教育學生。美,指語言不僅準確鮮明,而且優美生動,熱情誠懇,表現力、感染力、鼓舞力強,合乎社會語言美的標準。
三、心理素質美
良好的心理素質,來自教師良好品行的修養,語文教師應襟懷坦白,寬宏大度,謙虛待人,和善處事,愛憎分明,具有較高的師德修養,而師德修養的核心,則是對學生的愛,這種愛,應是發自內心深處的、純真的、持久的、普遍的愛,是通過理性的真,培養起來的一種善和美。教師的愛是純潔無瑕的情感,是一種積極的教育因素,它會使學生得到心理上的滿足。對學生的問題,一句由衷的贊語,一個真誠的微笑,一個期許的眼神,一次溫馨的寬容,都是一種激勵和贊賞。作文批改時商榷的口吻,善意的指正,就是一種尊重和理解。總之,教師對于學生,應具有嚴父慈母之情,摯朋好友之心,只有具備了這種無私奉獻的愛心,教師美的心理素質才會完備起來。
四、儀表、風度美
教師的儀表是教師展示給學生的第一束信息。儀表,可以顯示一個人的文化素養和追求,教師的儀表要自然、美觀、大方,顯示出一種高雅的風度。儀表主要包括:容貌、服飾、姿態等。教師的容貌要注意兩點,一是頭發要精心梳理,給人以利落、美觀、健康的印象;二是面容可輕妝淡抹,顯示出自然美。教師的服飾,既可體現出教師的精神風貌,同時又是對學生的禮貌和尊重。語文教師的衣著,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年齡、身份、氣質,要樸素、大方、整潔,顏色或樣式要顯示出端莊之美。既不要太保守太俗,又不要太趕時髦太超前,太保守則顯得教師迂腐、笨拙;太超前就顯得教師輕浮,“喧賓奪主”,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學生的向師性心理決定了教師無論在何種場合,容貌、服飾、姿態都應是美的化身,時刻保持高雅的氣質風度,充分顯示為人師表的天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