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慧 陳嘉麗
摘要:近年來,唯GDP主義觀念盛行導致黨執政的經濟資源弱化,民主政治新訴求、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新挑戰和黨自身建設新考驗透視出黨執政的合法性資源、理念資源、先進性資源、組織資源與權力資源出現某種程度的弱化。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旨在改善黨的作風建設,但其意義遠超于此,它是維護與優化黨執政的各種資源的新思路、新舉措,其對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推進黨的事業健康發展意義重大。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群眾路線;黨的執政資源;維護和優化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14)-05-0071-05
作者簡介:蒙慧(1969-),女,陜西涇陽人,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陳嘉麗(1988-),女,山西長子人,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一、問題的提出
“執政資源是政黨獲取執政資格,維持、鞏固執政地位,實現執政目標所需的各種力量的總和,是執政黨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歷史告訴我們:對政黨而言,誰贏得資源,誰就能夠執政;誰能夠保持資源,誰就能夠持續執政。”[1]1-2執政黨的執政資源并非凝固不變,伴隨著執政生態的變化,會相應地鞏固或流失。因此,黨的執政資源需要經常地汲取和維護。從民主政治、經濟發展、意識形態和黨自身建設層面考察當前黨的執政資源現狀,筆者認為黨執政的合法性資源、經濟資源、理念資源、先進性資源、組織資源和權力資源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弱化與流失,對黨執政的合法性構成某種威脅。
1.民主政治新訴求透視出黨執政的合法性資源弱化。“合法性是政治系統使人們產生和堅持現存政治制度是社會的最適宜制度之信仰的能力。”[2]55通俗地理解,就是一個制度系統的合法性取決于它國民眾的普遍認同與擁護。民主制度的創設與實踐提供了民眾對政治系統認同與擁護的根本制度保證。人民民主制度作為中國民主政治制度最深刻的本質和最鮮明的特色,其實現水平與程度某種意義上決定著黨的執政系統能否持續贏得民眾認同。因此,維護民眾政治參與權利、實現民眾正當利益訴求和保證民眾國家主人翁地位,是維持黨執政的重要合法性資源。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民眾的現代民主意識不斷生長,但我國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水平還比較有限,民眾的利益表達渠道沒有相應拓展;部分黨政機關不作為與濫作為現象嚴重,民眾利益訴求渠道遭到政策性阻塞和體制性斷裂,這就造成民主政治領域突出的供需矛盾,即民主需求迅速膨脹與滿足民主需求的合法、有效渠道不足不暢之間的矛盾。公民政治參與新訴求得不到及時有效回應和部分人民公仆蛻變為社會主人是當前黨執政的合法性資源流失的集中反映,這會導致民眾質疑黨和政府的執政目的與治理能力,從而動搖黨執政的合法性基礎。
2.唯GDP主義觀念盛行導致黨執政的經濟資源弱化。黨執政的經濟資源通常由經濟制度、經濟總量、經濟發展空間以及經濟發展方式等要素構成。改革開放的成就集中體現于經濟騰飛,中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整體上實現了由溫飽跨入小康的發展新階段。然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理念被嚴重扭曲,唯GDP主義觀念盛行,延緩了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步伐,致使社會建設相對滯后、民生矛盾突出、生態環境惡化、發展不可持續。以每個生命個體為考察對象,就會發現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趨勢沒有得到根本扭轉;就業難、就醫難、買房難的民生問題沒有得到根本緩解;社會公平正義遠未實現,群體性事件頻發,仇富仇官的國民心態不斷升溫;經濟發展方式粗放導致生態事件層出不窮,正在威脅著人們的健康和生命。上述種種現象折射出時至今日我國的經濟發展仍未擺脫傳統發展方式的路徑依賴。自“九·五”計劃首次提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到“十二·五”規劃出臺,我國經濟發展方式仍未能獲得實質性突破,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呈現遲緩態勢。這是黨執政的經濟資源弱化的重要表征。經濟資源弱化帶來的嚴重后果是挫傷實踐主體的勞動自覺與創造自覺,阻礙經濟實現持續良性發展。因此,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迫在眉睫。
3.意識形態新挑戰透視出黨執政的理念資源弱化。意識形態資源又名理念資源,是政黨執政的基礎性資源。正如有學者指出的,“政黨執政的基礎從根本上說,來自政黨的權威性即合法性,來自人們對執政黨的信賴而產生的自愿的支持和認同。這種權威及對權威的支持和認同是建立在一套思想理念和信仰體系之上”。[3]50因此,執政黨總是通過各種措施將自己的意識形態灌輸給民眾,使民眾從內心接受和認同,從而在理論和倫理上論證自己執政的合法性。如果執政黨的意識形態得不到民眾的心理認同,那么這個政權在某種意義上已經壽終正寢了。改革開放的縱深推進促進了各種思想、思潮在中國大地的相互激蕩,馬克思主義一元化局面被悄然打破,民眾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判斷標準呈現多元化趨勢,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逐漸被邊緣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及其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集中體現,其凝聚力和感召力的式微是當前黨執政的理念資源流失的主要表現。多元價值時代,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價值觀的主旋律功能變得日趨復雜。社會主流意識形態所占民眾思想市場的份額有所收縮,在思想和信念上對黨的執政權威性和合法性構成巨大壓力。
4.黨自身建設新考驗透視出黨執政的先進性資源、組織資源與權力資源弱化。黨執政的先進性資源主要包括黨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是科學與正確的,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能勝任民族和國家發展進步的需要,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要求等。黨執政的組織資源主要包含各級黨組織運作規范有序,能夠發揮戰斗堡壘作用;黨員干部隊伍作風清正廉潔,能夠發揮先鋒模范帶頭作用等。黨執政的權力資源指黨政領導干部要秉持正確的權力觀即公共權力的運行理應充分體現為民服務的邏輯。改革開放以來,黨自身建設成績顯著,成功抵御來自國內國際的各種重大災難和考驗,開創和維持了中國總體上和諧發展的良好局面。但是毋庸置疑,黨自身建設也面臨著新的重大考驗,表現如下:漠視群眾、與民爭利的黨群關系疏離現象嚴重;權錢交易、權色交易的權力異化現象盛行;部分黨員干部信念喪失、立場動搖、生活作風腐化墮落的價值觀錯位現象甚囂塵上。上述種種現象即是當前黨執政的先進性資源弱化、組織資源流失和權力資源異化的集中表現。因此,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建設和純潔性建設以及學習型、服務型和創新型的政黨建設就成為一項迫切而緊要的戰略任務。endprint
針對黨執政的各種資源弱化與流失的現狀,學者們從不同視角進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諸多有益對策。例如,有學者提出通過樹立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實踐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來開發和維護中共執政資源(蒯正明《建國60年來中國共產黨執政資源的開發》)。還有學者提出樹立科學的資源利用觀、提高資源合理配置的自覺性和加強執政資源利用機制建設來維護黨的執政資源(郭亞全《論中國共產黨執政資源的有效利用及其優勢拓展》)。另有學者提出通過加強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及其面臨的重大現實問題研究以優化黨執政的意識形態資源,通過維護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和引領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以優化黨執政的績效合法性資源,通過保持黨對國家政權有效控制和防止既得利益集團形成來優化黨執政的政治資源,通過完善選舉制度和健全監督制度以優化黨執政的制度資源(管恩琦、邵宇《新時期黨執政資源的弱化現象及其優化路徑探討》)等等。筆者認為,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黨執政資源維護與優化的又一嶄新思路。政黨執政的最基礎資源是“人心向背”,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國共產黨成立、發展和壯大的歷史進程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個樸素真理的最好詮釋。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一場順乎民意、贏得民心的活動,抓住了維護和優化黨執政資源的根本,為維護與優化黨執政的合法性資源、經濟資源、理念資源、先進性資源、組織資源和權力資源指明了方向、開辟了路徑。
二、群眾路線為維護和優化黨執政的合法性資源注入活力
當前維護與優化黨執政的合法性資源重點在于重樹黨政干部公仆意識、拓展公民利益訴求表達渠道和增強公民政治參與實效。群眾路線與人民民主價值旨歸的一致性——追求維護與實現人的尊嚴與利益——有益于其在促進人民群眾與黨政干部角色重新歸位、拓展公民利益訴求表達渠道和增強公民政治參與實效方面發揮獨特作用。
1.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促使人民群眾與黨政干部角色重新歸位。共和國的建立標志著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一切領導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正如2007年溫家寶答記者問時講到的:“一切屬于人民,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歸功于人民。必須秉持一種精神,這就是公仆精神。政府工作人員除了當好人民的公仆以外,沒有任何權力。”[4]只有將人民是主人的觀念融入血脈之中,“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才不至流于形式,“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支持不支持”的工作評價標準才能落實于行動之中。針對部分黨政干部漠視群眾、與民爭利,不問需于民、不問計于民的現象,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提供了一個培植廣大黨政干部群眾觀點的歷史契機,促使黨政干部在與群眾密切互動中重新定位,重塑人民是授權者,為主人;自己是受權者,為公仆的為官理念,自覺將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基點和歸宿。
2.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有助于拓展群眾利益訴求的表達渠道。民眾政治訴求渠道的供給滯后于民眾政治訴求的需求是當前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短板,在某種程度上已影響到社會秩序的和諧穩定。從政黨本質的視角看,中國共產黨是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政黨,但在現實中能否真實地代表人民利益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人民利益取決于黨的自覺作為,即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應時刻傾聽和了解人民的利益訴求,這是黨能夠代表人民利益的前提基礎。改革開放引發中國觀念領域與意義世界的深層躍遷,多元社會的發展趨勢不可逆轉,多元利益表達呼喚表達渠道的“四通八達”。信訪是人民群眾的“上訪”,與此相對應,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可謂是黨政干部的“下訪”。此“下訪”渠道的開辟,一方面實現了“上訪”和“下訪”的協同運作,對改善“上訪”工作大有裨益;另一方面實現了黨政干部和人民群眾之間的無障礙交流與對話,從而使黨能夠真正地傾聽民意、順應民心。
3.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有利于增強公民政治參與實效。政治參與旨在通過公民行使政治權利以影響或控制政府行為,使公共決策建立于民意基礎之上,最終滿足民眾的利益訴求和政治意愿。一般來講,中國公民的政治參與方式主要有政治選舉、政治投票、參與政府決策的創制和復決以及對政府人員的罷免活動,還有諸如政治結社、政治集會、游行示威等隨機性政治參與活動。選舉投票作為中國公民最基本的政治參與方式,不可否認其存在著嚴重的形式化弊端,尤以基層選舉投票狀況最為突出。選民對被選舉人不甚了解、對選票不甚重視等情況司空見慣,致使選舉投票呈現出極強的隨意性。參與政府決策創制和復決的政治參與方式,除各政府各部門舉行的聽證會、領導座談會等少量實踐外,沒有實現制度化和常態化,導致其在反映公民利益訴求方面表現出明顯的局限性。因此,傳統的政治參與方式,由于體制機制不健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其實際功效,造成了公民政治參與的有名無實。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實現了黨政干部與民眾的“零距離”接觸,有利于克服民眾選舉投票的隨意性,增強選舉投票的民意內涵;同時也有利于克服參與政府決策對民眾利益訴求反映的局限性,增強政府決策的民意考量。從而,真實地反映民眾的愿望和訴求,最終達到彌補和增強傳統政治參與方式的現實操作局限和理想效果的目的。
三、群眾路線為維護和優化黨執政的經濟資源開辟路徑
當前維護與優化黨執政的經濟資源緊迫任務之一是扭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遲緩態勢,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節奏,這也是如期實現十八屆三中全會“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客觀要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事關民眾生活質量提升、資源利用率提高和生態環境改善,這關系民眾切身利益,加快轉變刻不容緩。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將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生動體現,形成了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助推力,指明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價值目標、力量保障和路徑選擇,從而為優化黨執政的經濟資源提供可能。
1.“一切為了群眾”明確了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價值目標。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踐行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內在要求。當前經濟發展集中表現為盲目追求經濟總量的擴張,忽視解決居民地域、行業和城鄉收入差距分配過大、生存環境日趨惡化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和不可持續問題。不能將發展成果惠及最廣大民眾以及提升他們幸福指數的經濟發展方式,其一違背了發展的初衷。發展本身并不構成目的,發展主體的生活質量提升和全面發展才是發展的終極目標;其二瓦解了發展的主體力量。人民群眾是經濟發展及其方式轉變的實踐主體,而這種“見物不見人”的發展方式只會抑制人民群眾創造財富的自覺性,從而導致經濟發展以及發展方式轉變失去原動力。因此,不僅要確保經濟總量增長,而且要更加注重經濟發展成果分配的普惠性,更加注重社會發展與經濟發展的同步與協調,更加注重生態文明建設。群眾路線的人本指涉性明晰了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為民價值趨向,助益于聚合民力,以實現經濟系統、社會系統與生態系統的良性互動與生態聯動。endprint
2.“一切依靠群眾”提供了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力量保障。一切歷史活動都是人民群眾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實踐展開。“不吸引更多的人民階層參與社會建設,不激發一直沉睡的廣大群眾的積極性,就談不上什么革命的改革。”[4]141-142“一切依靠群眾”明示了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依靠力量。“三高一低”的粗放型增長方式造成嚴重的資源能源枯竭以及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單純追求GDP總量擴張的增長模式弱化了政府對居民收入差距過大以及發展機會不均等等民生問題的解決力度,危害著人民群眾生存與發展的切身利益。民眾對生命健康的急切渴求與社會公平正義的強烈渴望一方面倒逼政府加快職能轉變,一是使權力退出微觀經濟領域,真正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二是改變單純以GDP為取向的政績評價標準,建立以滿足民眾公共需求為導向的政績考核體系;三是進行公共財政體制改革,減少政府向一般經濟競爭領域的投資,擴大財政在公共服務領域的投放,逐漸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另一方面倒逼企業抓緊實施創新發展戰略。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細胞,是最重要的市場主體,是“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的主體力量,是緩解嚴峻就業形勢以及滿足民眾各種物質與精神需求的最重要力量。因此,企業的管理創新與技術創新關系經濟發展方式的真正轉變,關乎民眾生活質量的切實提升。可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節奏,民眾是基本力量,企業是關鍵力量。
3.“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指明了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路徑選擇。中國各地區、部門、行業的差別性與特殊性奠定了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切忌“一刀切”的客觀基礎。正如毛澤東曾指出:“絕對禁止黨委少數人不作調查,不同群眾商量,關在屋子里,作出害死人的主觀主義的所謂政策。”[5]272因此,越是要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步伐,越是要堅守“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路徑選擇。“從群眾中來”,要旨是深入基層與群眾進行專門調查研究,以提升對形勢判斷的準確性和決策的科學性,從而形成一套黨群、干群雙向互動的決策模式。“到群眾中去”要旨是將正確的決策向群眾做宣傳解釋,以實現執政黨路線方針政策向群眾自覺行動和公共規范的轉換。通過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使注重弘揚與傳承黨深入調查研究、求真務實和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傳統成為黨政干部的為政自覺;使注重依靠提高勞動者素質與勞動生產率、依靠科技進步與創新、依靠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與投資回報率、依靠良好的生態環境依托來推動經濟發展成為民眾的實踐自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加速離不開“兩個自覺”的“保駕護航”。
四、群眾路線為維護和優化黨執政的理念資源奠定基礎
維護與優化黨執政的理念資源的重點是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彰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為民性、實現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與時俱進和凝聚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踐行主體是確保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凝聚力和感召力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群眾路線的教育與實踐為實現上述三個關鍵環節奠定了基礎,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從而有力維護和優化黨執政的理念資源。
1.貫徹群眾路線有利于彰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為民性。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性質決定了其主流意識形態的為民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作為中國主流意識形態的集中體現,其根本價值指向是反映和維護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但回眸現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并沒有引起和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強烈共鳴與贊譽。這種尷尬局面很大程度上緣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缺乏對中國現實和人民實踐的整體觀照,致使其變成了一種群眾摸不著的束之高閣的“書齋學問”。對人民群眾民生需求和利益訴求“不在場”的理論,無法體現其為民性,從而引起民眾的共鳴,進而成為他們的信仰。此外,黨政干部作為意識形態的“人格化”形式,其行為本身折射著意識形態的價值取向。當前部分黨政干部身上沾染著嚴重的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等陋習,這些陋習使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心懷強烈的疏離情緒和負面觀感。因此,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生逢其時。黨政干部要抓住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時機,其一將鮮活的理論融入群眾的具體實踐之中,做到理論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實際,使其變成群眾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物質力量,從而展現其為民本質;其二真正使自己融入群眾之中,與群眾同心同德、同甘共苦,以服務人民的真情和行動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感召力與凝聚力。
2.貫徹群眾路線有利于推動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實現與時俱進。意識形態資源的嬗變與流失是社會經濟結構發生變遷的必然結果,持續維持意識形態資源的“補給”是執政黨維系其執政權威性和合法性的必然要求。因此,實現意識形態的與時俱進就成為執政黨的必然選擇,而意識形態的與時俱進離不開“補給源”,這個“補給源”就是人民群眾的實踐。深入群眾實踐,是理論保持發展態勢的“源頭活水”,是理論真切反映人民群眾利益的根本保證,是理論確保正確與科學的根本檢驗標準。縱觀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從馬恩創立馬克思主義學說到馬克思主義實現民族化、具體化的整個歷程都是在各國人民革命、建設與改革的實踐中完成的。俄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來源于俄國工人群眾的革命實踐,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立與完善亦來源于中國人民革命、建設與改革的偉大實踐。正如胡錦濤同志在建黨90周年的講話中強調的,90年來黨緊緊依靠人民完成和推出了三件大事,緊緊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緊緊依靠人民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僅僅依靠人民進行了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開創、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6]歷史啟示我們:只有“緊緊依靠人民”,執政黨才能實現偉業,馬克思主義才能實現歷史性飛躍,從而實現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與時俱進。
3.貫徹群眾路線有利于凝聚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踐行主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在于得到實踐主體的認同與擁護進而指導他們的實踐。這個實踐主體不僅是八千多萬黨員和領導干部,更是廣大人民群眾。“理論只是少數理論家精神勞作的產品,而不是大眾自發活動的產物,因此如果不經過一番大眾化的工作,即使這一理論在客觀上反映了大眾的利益和訴求,也未必能為大眾所理解。”[7]180因此,人民群眾認同擁護并自覺踐行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前提是將其深入于群眾當中。作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骨干宣傳力量,作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與人民群眾對接和交流的橋梁,各級黨政干部要自覺以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平臺和契機,積極向群眾宣講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所取得的偉大成就以及中國正處于實現民族復興、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偉大中國夢的關鍵發展階段,向群眾解釋改革攻堅期、社會轉型期和矛盾凸顯期中國所遇到的各種機遇和挑戰,向群眾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價值觀的為民本質,以使廣大人民群眾看到成績、看懂國情、讀懂理論,切實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的自信。同時,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黨秉承“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為政宗旨的根本參照。群眾路線的堅守,不僅有助于使黨和政府的利益代表性所遭質疑得以消除,而且有助于使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與擁護得以存續且愈加堅固,以便真正凝聚起堅持和繼續推進改革的主體力量,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的主體力量與實現偉大中國夢的主體力量。endprint
五、群眾路線為維護和優化黨執政的先進性資源、組織資源與權力資源提供契機。
維護與優化黨執政的先進性資源、組織資源與權力資源的重點是加強黨的自身建設以破除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重塑為民、務實、清廉的黨政形象。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出發點即為加強黨的自身建設,突出解決黨員干部中存在的“四風”問題,教育引導黨政干部樹立群眾觀點,弘揚黨的優良作風,保持共產黨員的清廉本色,切實樹立為民、務實、清廉的形象。“為民、務實、清廉”形象的重塑與“四風”的破除,必能有力推動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建設、純潔性建設以及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政黨建設,從而維護與優化黨執政的先進性資源、組織資源和權力資源。
1.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重塑為民、務實、清廉的形象。“人心向背,是決定一個政黨、一個政權興亡的根本因素。政風廉潔,從來是贏得民心,實現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繁榮的重要一環。這是對興旺規律的一個重要經驗總結。”[8]1560-1561因此,一個為民、務實、清廉的執政黨關系著民族的興衰、共和國的前景、人民的福祉。當前部分黨政干部群眾意識淡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盛行,敗壞了黨和政府的形象,降低了黨和政府的公信力,直接將黨和政府推到了人民群眾的對立面,以至于某些官員講出“你是替黨說話還是替老百姓說話”的謬言。因此,時下重塑為民、務實、清廉的黨政形象關鍵是建設一支政治堅定、業務高超、作風過硬和人民信任的黨政領導干部隊伍。現代科層官僚制度作為黨政干部管理國家社會事物的方式,因其技術化、理性化和非人格化的特征,更多體現為一種規則治理模式。這種模式客觀上易導致黨政干部與群眾關系的疏離,同時易造成公共政策與民眾的愿望和訴求相脫節。因此,黨政領導干部隊伍的鍛造要注重消除科層制的弊端,具體就是要建構群眾路線教育與實踐的長效機制,使之實現制度化與常態化,充分使權力的運行體現和遵循服務人民的邏輯,切實使黨政干部做到在思想上樹立根植于人民、服務于人民的觀念,恪守公仆理念,敬畏人民,真正做到“為民”;使黨政干部在具體的群眾工作中提高業務素質和增強克服改革攻堅期所遇到的挑戰、困難的智慧與勇氣,真正做到“務實”;使黨政干部在市場經濟大潮的諸多誘惑下,潔身自好,切忌搞特殊化,不與民爭利,真正做到“清廉”。
2.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破除“四風”。“四風”橫行從根本上看是脫離群眾的惡果。因此,破除其橫行的著力點應為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扎實推進。
“一切為了群眾”筑牢破除“四風”的思想根基。群眾路線的核心理念和價值即為人民至上,破除“四風”是踐行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題中之義。“四風”蔓延是部分黨政干部世界觀與人生價值觀出現偏差和扭曲的結果。因此,通過群眾路線的教育與實踐,牢固樹立“將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和以人民的立場為自己想問題、辦事情立場的世界觀和人生價值觀,以便逐漸消除“四風”滋生和蔓延的土壤。
“一切依靠群眾”凝聚破除“四風”的實踐動力。群眾深受“四風”之害,對其深惡痛絕,蘊藏著破除其的巨大正能量。只有積極調動群眾參與到查擺問題的每個環節之中,才能形成強大的威懾力,從而徹底查糾問題避免走馬觀花。監督“四風”的整改落實要依靠群眾,毛澤東曾指出共產黨有“兩怕”,人民群眾就是其中“一怕”。黨政干部是否廉潔奉公、恪盡職守,群眾最有發言權,只有真正發揮群眾監督的威力,“四風”之害才能根除。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提供破除“四風”的根本之策。“從群眾中來”以深入調查研究,摸清實際情況,切忌坐在辦公室里發號施令,同時注重借鑒群眾在實踐中創造出的行之有效的經驗和方法。“到群眾中去”以檢驗破除“四風”的實際功效。評價標準的科學性與有效性將直接影響問題的解決實效及其完善。群眾的滿意度是檢驗破除“四風”效果的最可靠標準。同時,破除“四風”有助于使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的黨的三大優良作風得到傳承和弘揚,有助于黨的作風得到徹底改觀。
參考文獻:
[1]徐昕.執政資源論[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9:1-2.
[2]西摩·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會基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列寧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41-142.
[4]溫家寶:政府必須秉持公仆精神[EB/OL].[2008-03-18].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30178/7010921.html.
[5]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陳志剛.輝煌的90年:三件大事、三個里程碑、一個目標[EB/OL].[2011-07-05]. http://theory.people.com.cn/GB/148980/15073325.html.
[7]黎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多維審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180.
[8]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560-1561.
【責任編輯:閆生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