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新茂
摘 要 隨著倉房建設技術的不斷提升,機械通風效果逐漸提升,儲糧保管效果已經得到了本質上的轉變。文章從倉房儲糧保管出發,依照氣溫狀況、濕度狀況等,對機械通風技術進行合理分析,及時采取塑料薄膜“單面封”及泡沫板密封等,實現了對儲糧保管倉內低溫處理,達到了安全儲糧目的。
關鍵詞 儲糧保管;機械通風;應用
中圖分類號:TS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2014)08-0096-02
1 儲糧保管中機械通風的作用
機械通風是當前儲糧保管中常見應用技術,該技術主要利用對風機產生的壓力,將外界低溫、低濕的空氣送入堆,促使糧堆內外氣體進行濕熱交換,降低糧堆的溫度與水分,增進儲糧穩定性的一種技術。該技術通過對溫度進行有效的調整,保持倉儲持續低溫,降低了糧食的呼吸作用,可以有效提升糧食的品質,降低糧食可能出現的陳化現象,對糧食保鮮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除此之外,機械通風能夠減少或不適用化學試劑,可以最大限度降低化學污染,實現綠色、安全、環保儲糧。
機械通風是糧食儲藏工作中的關鍵內容,在實施的過程中人員要控制好通風時間、通風溫度等,提升儲糧保管效果。具體操作為:1)適時通風保證糧食倉儲內外不同溫度、濕度的空氣交換,消除可能產生的結露、結頂問題,消除糧食異味;2)持續低溫環境下通風,減少糧食水分。該過程中要根據糧食的整體溫度對通風效果進行合理篩選,當仍存在蟲害時需要繼續降低,保證害蟲全部冷凍致死;3)調整通風設計及使用方法,對糧食底部的各項潮氣進行排除。觀察糧食溫度及水分,控制通風,保證糧食上下溫度、水分均衡;4)依照大氣溫度、倉庫內溫度、糧食溫度、糧食平衡水分等對通風的時機進行選擇,保證通風的有效性;5)選取合理時間對倉儲門窗進行開啟,確定開啟位置能夠實現通風效果的最大化,優化各項設備及能源利用質量。
2 儲糧保管中機械通風技術的應用分析
2.1 材料
1)試驗倉房。本次探究中選取為6號倉,倉容積達到6375 t。倉長度為55.4 m、寬度為30.8 m、高度為10.2 m。倉門高為4.3 m、寬為3.7 m,主體為磚混結構。倉頂選取K型太空板鋼混折線形,包含10個通風孔。本次倉房中為山東產小麥,入庫時間為2010年12月,平均水分11.6%,容重為772 g/L,雜質低于1%,不完善粒小于3%,小麥評價等級達到2級。
2)通風設備。該倉房選取設備主要為離心風機及軸流風機。其中離心風機型號為4-72-11,額定功率7.5 kW,主要通過壓入式實現送風,風量達到10580 m3/h;軸流風機型號為T35-11,額定功率0.75 kW,主要通過正壓吸出式實現送風,風量達到4250 m3/h。
3)檢測系統構建及布置。本次檢測系統主要由糧情檢測系統(華商天事業公司生產)構成,系統間纜線分布均勻,電纜8纜12排,共96根。
2.2 方法
1)自然通風。自然通風揭膜后需要將所有通風口打開,實施通風換氣,操作時間要控制在10d左右。揭膜后要先對小麥中的濕氣均勻排出,實施低溫通風,消除內部引起的增水、發熱、結露。對溫度差異較大的可以先打開少量通風口,防止溫度變化過快造成倉內小麥溫度及水分劇烈變化,引起相反的效果。自然通風中要對各項參數進行合理分析,為下一階段通風操作打好基礎。
2)排風扇與軸流風機的通風。排風扇在通風操作的過程中要首先對地籠進行布置,設置兩者為U形。通風管要進行全開孔且均勻分布在機兩側。倉房內需要配置2臺0.75 kW軸流風機及三相電源,對各項通風狀況進行指標控制。在控制的過程中當平均溫度低于4℃,濕度低于50%時可以持續不間斷通風,當溫度升高或濕度大于50%時需要暫時停止通風,防止通風效果受到影響。在上述通風的過程中要在兩側通風孔實施循環通風:在通風前關閉門窗,開啟排風扇,通過負壓將冷空氣壓入通風管道中。每隔一段時間需要對通風孔實施一次調換,保證2天內全部通風口都能實現一次通風,提升小麥各部分溫度及濕度的均衡性,防止局部發熱或露水點。
3)離心式通風。離心式通風過程中主要通過10臺7.5 kW離心式風機完成操作。操作前需要對通風孔通暢性進行檢查,確定無誤后方可實施各項通風操作。通風前要保證對角窗戶打開,倉內兩臺排風扇開啟,加大對流,降低死角發生率。上述操作完成后需要對各個離心風機逐一開啟,進行壓入式通風。要根據小麥在通風過程中的各項指標變化,對通風進行控制。人員需要依照《機械通風操作技術規程》檢測各項參數,進行記錄。該種通風方式有效提升了小麥溫度控制效果,消除了可能存在的通風死角,對小麥保存具有保質、安全、減少損失作用。
3 機械通風保管效果分析
1)通風后糧食水分、溫度變化狀況。在實施機械通風后,小麥的各項水分變化明顯,水分整體呈現遞減趨勢,其平均降幅達到0.2%左右;溫度分析中上層小麥溫度變化幅度較大,最高點為7月,最低點為1月,下層溫度變化差異較小,最高點為7月,最低點為1月。由此觀之,機械通風對改善儲糧保管效果具有非常好的作用,能夠驅散倉內的濕熱,消除糧食結露、腐蝕。具體結果見表1、表2。2)通風后糧食品質變化狀況。在通風后各項小麥指標變化控制效果顯著,小麥品質保存良好,具體結果見表3。研究結果證實,機械通風能夠最大限度保持糧食原有品質,提升各項指標的控制效益,改善糧食存貯效果。
4 總結
糧食保管過程中每隔一段時間需要實施一次通風,尤其是在夏季,糧食密閉時糧堆內的呼吸作用較高,使倉內溫度、濕度較大,非常容易造成糧食發霉或出現蟲害。機械通風能夠利用各項通風管道及器械將倉內糧食呼吸作用產生的溫度及濕氣排出,實現倉內的氣體循環,提升儲糧保管的效果,已經成為當前儲糧保管中的關鍵,對我國糧食儲藏發展進行非常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萬拯群.我國科學保糧問題之我見(二)[J].黑龍江糧食,2010(1).
[2]張來林,朱同順,任力民,李昭,趙英杰,李建鋒.淺談糧食儲藏對倉房設計的要求[J].糧食加工,2007(4).
[3]胡建初,白國強,李素娟,張震.不同膠管壓條改善薄膜密閉糧倉氣密效果比較[J].糧食儲藏,2010(5).
[4]萬拯群.論具有中國特色的“三低六合一”綜合儲糧新技術[J].黑龍江糧食,2007(5).endprint
摘 要 隨著倉房建設技術的不斷提升,機械通風效果逐漸提升,儲糧保管效果已經得到了本質上的轉變。文章從倉房儲糧保管出發,依照氣溫狀況、濕度狀況等,對機械通風技術進行合理分析,及時采取塑料薄膜“單面封”及泡沫板密封等,實現了對儲糧保管倉內低溫處理,達到了安全儲糧目的。
關鍵詞 儲糧保管;機械通風;應用
中圖分類號:TS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2014)08-0096-02
1 儲糧保管中機械通風的作用
機械通風是當前儲糧保管中常見應用技術,該技術主要利用對風機產生的壓力,將外界低溫、低濕的空氣送入堆,促使糧堆內外氣體進行濕熱交換,降低糧堆的溫度與水分,增進儲糧穩定性的一種技術。該技術通過對溫度進行有效的調整,保持倉儲持續低溫,降低了糧食的呼吸作用,可以有效提升糧食的品質,降低糧食可能出現的陳化現象,對糧食保鮮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除此之外,機械通風能夠減少或不適用化學試劑,可以最大限度降低化學污染,實現綠色、安全、環保儲糧。
機械通風是糧食儲藏工作中的關鍵內容,在實施的過程中人員要控制好通風時間、通風溫度等,提升儲糧保管效果。具體操作為:1)適時通風保證糧食倉儲內外不同溫度、濕度的空氣交換,消除可能產生的結露、結頂問題,消除糧食異味;2)持續低溫環境下通風,減少糧食水分。該過程中要根據糧食的整體溫度對通風效果進行合理篩選,當仍存在蟲害時需要繼續降低,保證害蟲全部冷凍致死;3)調整通風設計及使用方法,對糧食底部的各項潮氣進行排除。觀察糧食溫度及水分,控制通風,保證糧食上下溫度、水分均衡;4)依照大氣溫度、倉庫內溫度、糧食溫度、糧食平衡水分等對通風的時機進行選擇,保證通風的有效性;5)選取合理時間對倉儲門窗進行開啟,確定開啟位置能夠實現通風效果的最大化,優化各項設備及能源利用質量。
2 儲糧保管中機械通風技術的應用分析
2.1 材料
1)試驗倉房。本次探究中選取為6號倉,倉容積達到6375 t。倉長度為55.4 m、寬度為30.8 m、高度為10.2 m。倉門高為4.3 m、寬為3.7 m,主體為磚混結構。倉頂選取K型太空板鋼混折線形,包含10個通風孔。本次倉房中為山東產小麥,入庫時間為2010年12月,平均水分11.6%,容重為772 g/L,雜質低于1%,不完善粒小于3%,小麥評價等級達到2級。
2)通風設備。該倉房選取設備主要為離心風機及軸流風機。其中離心風機型號為4-72-11,額定功率7.5 kW,主要通過壓入式實現送風,風量達到10580 m3/h;軸流風機型號為T35-11,額定功率0.75 kW,主要通過正壓吸出式實現送風,風量達到4250 m3/h。
3)檢測系統構建及布置。本次檢測系統主要由糧情檢測系統(華商天事業公司生產)構成,系統間纜線分布均勻,電纜8纜12排,共96根。
2.2 方法
1)自然通風。自然通風揭膜后需要將所有通風口打開,實施通風換氣,操作時間要控制在10d左右。揭膜后要先對小麥中的濕氣均勻排出,實施低溫通風,消除內部引起的增水、發熱、結露。對溫度差異較大的可以先打開少量通風口,防止溫度變化過快造成倉內小麥溫度及水分劇烈變化,引起相反的效果。自然通風中要對各項參數進行合理分析,為下一階段通風操作打好基礎。
2)排風扇與軸流風機的通風。排風扇在通風操作的過程中要首先對地籠進行布置,設置兩者為U形。通風管要進行全開孔且均勻分布在機兩側。倉房內需要配置2臺0.75 kW軸流風機及三相電源,對各項通風狀況進行指標控制。在控制的過程中當平均溫度低于4℃,濕度低于50%時可以持續不間斷通風,當溫度升高或濕度大于50%時需要暫時停止通風,防止通風效果受到影響。在上述通風的過程中要在兩側通風孔實施循環通風:在通風前關閉門窗,開啟排風扇,通過負壓將冷空氣壓入通風管道中。每隔一段時間需要對通風孔實施一次調換,保證2天內全部通風口都能實現一次通風,提升小麥各部分溫度及濕度的均衡性,防止局部發熱或露水點。
3)離心式通風。離心式通風過程中主要通過10臺7.5 kW離心式風機完成操作。操作前需要對通風孔通暢性進行檢查,確定無誤后方可實施各項通風操作。通風前要保證對角窗戶打開,倉內兩臺排風扇開啟,加大對流,降低死角發生率。上述操作完成后需要對各個離心風機逐一開啟,進行壓入式通風。要根據小麥在通風過程中的各項指標變化,對通風進行控制。人員需要依照《機械通風操作技術規程》檢測各項參數,進行記錄。該種通風方式有效提升了小麥溫度控制效果,消除了可能存在的通風死角,對小麥保存具有保質、安全、減少損失作用。
3 機械通風保管效果分析
1)通風后糧食水分、溫度變化狀況。在實施機械通風后,小麥的各項水分變化明顯,水分整體呈現遞減趨勢,其平均降幅達到0.2%左右;溫度分析中上層小麥溫度變化幅度較大,最高點為7月,最低點為1月,下層溫度變化差異較小,最高點為7月,最低點為1月。由此觀之,機械通風對改善儲糧保管效果具有非常好的作用,能夠驅散倉內的濕熱,消除糧食結露、腐蝕。具體結果見表1、表2。2)通風后糧食品質變化狀況。在通風后各項小麥指標變化控制效果顯著,小麥品質保存良好,具體結果見表3。研究結果證實,機械通風能夠最大限度保持糧食原有品質,提升各項指標的控制效益,改善糧食存貯效果。
4 總結
糧食保管過程中每隔一段時間需要實施一次通風,尤其是在夏季,糧食密閉時糧堆內的呼吸作用較高,使倉內溫度、濕度較大,非常容易造成糧食發霉或出現蟲害。機械通風能夠利用各項通風管道及器械將倉內糧食呼吸作用產生的溫度及濕氣排出,實現倉內的氣體循環,提升儲糧保管的效果,已經成為當前儲糧保管中的關鍵,對我國糧食儲藏發展進行非常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萬拯群.我國科學保糧問題之我見(二)[J].黑龍江糧食,2010(1).
[2]張來林,朱同順,任力民,李昭,趙英杰,李建鋒.淺談糧食儲藏對倉房設計的要求[J].糧食加工,2007(4).
[3]胡建初,白國強,李素娟,張震.不同膠管壓條改善薄膜密閉糧倉氣密效果比較[J].糧食儲藏,2010(5).
[4]萬拯群.論具有中國特色的“三低六合一”綜合儲糧新技術[J].黑龍江糧食,2007(5).endprint
摘 要 隨著倉房建設技術的不斷提升,機械通風效果逐漸提升,儲糧保管效果已經得到了本質上的轉變。文章從倉房儲糧保管出發,依照氣溫狀況、濕度狀況等,對機械通風技術進行合理分析,及時采取塑料薄膜“單面封”及泡沫板密封等,實現了對儲糧保管倉內低溫處理,達到了安全儲糧目的。
關鍵詞 儲糧保管;機械通風;應用
中圖分類號:TS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2014)08-0096-02
1 儲糧保管中機械通風的作用
機械通風是當前儲糧保管中常見應用技術,該技術主要利用對風機產生的壓力,將外界低溫、低濕的空氣送入堆,促使糧堆內外氣體進行濕熱交換,降低糧堆的溫度與水分,增進儲糧穩定性的一種技術。該技術通過對溫度進行有效的調整,保持倉儲持續低溫,降低了糧食的呼吸作用,可以有效提升糧食的品質,降低糧食可能出現的陳化現象,對糧食保鮮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除此之外,機械通風能夠減少或不適用化學試劑,可以最大限度降低化學污染,實現綠色、安全、環保儲糧。
機械通風是糧食儲藏工作中的關鍵內容,在實施的過程中人員要控制好通風時間、通風溫度等,提升儲糧保管效果。具體操作為:1)適時通風保證糧食倉儲內外不同溫度、濕度的空氣交換,消除可能產生的結露、結頂問題,消除糧食異味;2)持續低溫環境下通風,減少糧食水分。該過程中要根據糧食的整體溫度對通風效果進行合理篩選,當仍存在蟲害時需要繼續降低,保證害蟲全部冷凍致死;3)調整通風設計及使用方法,對糧食底部的各項潮氣進行排除。觀察糧食溫度及水分,控制通風,保證糧食上下溫度、水分均衡;4)依照大氣溫度、倉庫內溫度、糧食溫度、糧食平衡水分等對通風的時機進行選擇,保證通風的有效性;5)選取合理時間對倉儲門窗進行開啟,確定開啟位置能夠實現通風效果的最大化,優化各項設備及能源利用質量。
2 儲糧保管中機械通風技術的應用分析
2.1 材料
1)試驗倉房。本次探究中選取為6號倉,倉容積達到6375 t。倉長度為55.4 m、寬度為30.8 m、高度為10.2 m。倉門高為4.3 m、寬為3.7 m,主體為磚混結構。倉頂選取K型太空板鋼混折線形,包含10個通風孔。本次倉房中為山東產小麥,入庫時間為2010年12月,平均水分11.6%,容重為772 g/L,雜質低于1%,不完善粒小于3%,小麥評價等級達到2級。
2)通風設備。該倉房選取設備主要為離心風機及軸流風機。其中離心風機型號為4-72-11,額定功率7.5 kW,主要通過壓入式實現送風,風量達到10580 m3/h;軸流風機型號為T35-11,額定功率0.75 kW,主要通過正壓吸出式實現送風,風量達到4250 m3/h。
3)檢測系統構建及布置。本次檢測系統主要由糧情檢測系統(華商天事業公司生產)構成,系統間纜線分布均勻,電纜8纜12排,共96根。
2.2 方法
1)自然通風。自然通風揭膜后需要將所有通風口打開,實施通風換氣,操作時間要控制在10d左右。揭膜后要先對小麥中的濕氣均勻排出,實施低溫通風,消除內部引起的增水、發熱、結露。對溫度差異較大的可以先打開少量通風口,防止溫度變化過快造成倉內小麥溫度及水分劇烈變化,引起相反的效果。自然通風中要對各項參數進行合理分析,為下一階段通風操作打好基礎。
2)排風扇與軸流風機的通風。排風扇在通風操作的過程中要首先對地籠進行布置,設置兩者為U形。通風管要進行全開孔且均勻分布在機兩側。倉房內需要配置2臺0.75 kW軸流風機及三相電源,對各項通風狀況進行指標控制。在控制的過程中當平均溫度低于4℃,濕度低于50%時可以持續不間斷通風,當溫度升高或濕度大于50%時需要暫時停止通風,防止通風效果受到影響。在上述通風的過程中要在兩側通風孔實施循環通風:在通風前關閉門窗,開啟排風扇,通過負壓將冷空氣壓入通風管道中。每隔一段時間需要對通風孔實施一次調換,保證2天內全部通風口都能實現一次通風,提升小麥各部分溫度及濕度的均衡性,防止局部發熱或露水點。
3)離心式通風。離心式通風過程中主要通過10臺7.5 kW離心式風機完成操作。操作前需要對通風孔通暢性進行檢查,確定無誤后方可實施各項通風操作。通風前要保證對角窗戶打開,倉內兩臺排風扇開啟,加大對流,降低死角發生率。上述操作完成后需要對各個離心風機逐一開啟,進行壓入式通風。要根據小麥在通風過程中的各項指標變化,對通風進行控制。人員需要依照《機械通風操作技術規程》檢測各項參數,進行記錄。該種通風方式有效提升了小麥溫度控制效果,消除了可能存在的通風死角,對小麥保存具有保質、安全、減少損失作用。
3 機械通風保管效果分析
1)通風后糧食水分、溫度變化狀況。在實施機械通風后,小麥的各項水分變化明顯,水分整體呈現遞減趨勢,其平均降幅達到0.2%左右;溫度分析中上層小麥溫度變化幅度較大,最高點為7月,最低點為1月,下層溫度變化差異較小,最高點為7月,最低點為1月。由此觀之,機械通風對改善儲糧保管效果具有非常好的作用,能夠驅散倉內的濕熱,消除糧食結露、腐蝕。具體結果見表1、表2。2)通風后糧食品質變化狀況。在通風后各項小麥指標變化控制效果顯著,小麥品質保存良好,具體結果見表3。研究結果證實,機械通風能夠最大限度保持糧食原有品質,提升各項指標的控制效益,改善糧食存貯效果。
4 總結
糧食保管過程中每隔一段時間需要實施一次通風,尤其是在夏季,糧食密閉時糧堆內的呼吸作用較高,使倉內溫度、濕度較大,非常容易造成糧食發霉或出現蟲害。機械通風能夠利用各項通風管道及器械將倉內糧食呼吸作用產生的溫度及濕氣排出,實現倉內的氣體循環,提升儲糧保管的效果,已經成為當前儲糧保管中的關鍵,對我國糧食儲藏發展進行非常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萬拯群.我國科學保糧問題之我見(二)[J].黑龍江糧食,2010(1).
[2]張來林,朱同順,任力民,李昭,趙英杰,李建鋒.淺談糧食儲藏對倉房設計的要求[J].糧食加工,2007(4).
[3]胡建初,白國強,李素娟,張震.不同膠管壓條改善薄膜密閉糧倉氣密效果比較[J].糧食儲藏,2010(5).
[4]萬拯群.論具有中國特色的“三低六合一”綜合儲糧新技術[J].黑龍江糧食,2007(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