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明霞
摘 要:激發(fā)中職生語文學習的方法是很多的。可以借用地方旅游資源,因地制宜,激發(fā)中職生語文學習的興趣。
關鍵詞:地方旅游資源;語文學習興趣;中職生;作文契機
筆者認為,可以借用本地旅游文化資源,就地取材,激發(fā)中職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在語文教學中,我做了一些嘗試及思考。
一、中職學生語文學習現狀
目前,一大部分中職生對語文學習目的不明確,他們聲稱到中職學校是專門來學技術的,至于語文課可聽可不聽,少上幾節(jié)也無所謂,上課發(fā)呆、走神也屬正常,有些學生甚至認為學習語文簡直是浪費時間。同時,中職生對語文學習沒有興趣,他們把語文學習看成是一種負擔,從而對語文學習產生厭倦、逃避甚至抵觸情緒,導致語文學業(yè)收獲不大甚至無所收獲,學無所得就越怕學,越怕學就會厭學,以至于對語文學習興趣蕩然無存。
二、利用地方旅游資源激發(fā)中職生語文學習的興趣
1.因勢利導,拓展延伸
語文的外延是社會生活,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自覺開發(fā)和利用地方旅游資源,把語文的觸角延伸到課外,激發(fā)中職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如,中職第一冊的第一篇課文是《永遠的校園》,上完這篇課文,我要求學生談談自己的感想,同時我在黑板上寫下“永遠的”,要求學生補充完整寫一篇小作文。剛寫完就有人高聲說“永遠的三峽”,有人還哼唱韋唯的永遠的三峽:“從夔門出發(fā),飽覽世間百態(tài)兩岸春花;從三峽出發(fā),迎著萬道霞光駛向海角天涯。這是當驚世界的高峽平湖喲,倒映著巍巍的大壩永遠的三峽!”隨即我叫這個學生把這首歌高聲地為大家演唱了一遍,贏得學生熱烈的掌聲。見此情景,我馬上布置了話題:“你知道三峽嗎?游過三峽沒有?三峽有哪些美麗的風光?”學生熱情高漲,討論得不亦樂乎。我順勢引導:“作為三峽兒女能不知道三峽嗎?”許多學生還利用課余查閱了許多資料,計算機班的學生還制作出幻燈片,一張張優(yōu)美的三峽風光,讓人目不暇接,有的還配上解說詞、導游詞,真是異彩紛呈。課堂上我還讓學生高聲朗讀寫得好的作文,同時還讓他們學唱了《永遠的三峽》《三峽女兒情》等歌曲。讓學生感受三峽美景,感悟三峽文化,體會學習的樂趣。
2.就地取材,激發(fā)興趣
奉節(jié)素有“詩城”之美譽,歷史文化積淀極其深厚。語文教師可以就地取材,利用地方文化引導學生進入更廣闊的學習空間,要
求學生思考、探尋、感知“詩城”文化,加強對家鄉(xiāng)的了解,對文化的傳承。利用學生在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中,激發(fā)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我在上杜甫的《登高》時,這樣引導學生:“這首詩是偉大詩人杜甫在夔州留下的曠世之作。杜甫曾寓居夔州一年多,先后寫下430多首詩歌。有誰還知道杜甫在夔州寫的其他詩歌?除了杜甫之外,同學們還知道哪些名人到過奉節(jié),留下了什么詩歌?”這些問題引起了學生的興趣,激發(fā)他們去探究、去思考。同時,我要求學生每人抄寫1~2首喜歡的名人歌詠夔州的詩詞。兩周以后,我舉行了一次書法比賽,書寫內容:歷代名人詠夔州。然后挑出好的書法作品,展示在“書夔州詩詞展欄”里,讓學生時不時地讀讀、看看、寫寫,激起他們對家鄉(xiāng)的了解,對古詩的熱愛,對語文學習的
興趣。
3.親臨體驗,書寫感悟
中職語文教師應教會學生從生活中積累素材。鼓勵學生寫自己親身經歷的喜歡寫的內容。巴金說過:“我不是為了要做作家才寫小說,是過去的生活逼著我拿起筆來的,我寫作的時候不是苦思苦想編造出來的,我有生活,有感情要發(fā)泄,就自然地通過文字表現出來。”教師可緊緊圍繞學生所熟悉的生活,引導他們珍惜感受生活的過程,把看到的、想到的訴諸筆端,訴諸文字。如,在學完“寫景狀物”的記敘文單元,我就要求學生從身邊熟悉的景物中找素材,寫一篇文章。奉節(jié)縣有著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自然風景、人文景觀星羅棋布,境內有雄甲天下的夔門、享譽中外的白帝城、絕世奇觀天坑地縫、風景優(yōu)美的龍橋河、還有神秘莫測的黃金洞和道教圣地長龍山山水等。國慶長假要求學生旅游一處風景區(qū),并把所見、所聞、所感、所想寫下來。通過旅游,學生找到了真實的素材,真切的感受。如,學生寫了《爬桃子山有感》《白帝在我心中》《天坑,我愛你》《美麗的龍橋》等優(yōu)秀作文,我從本地旅游資源找到了學生作文的契機。
激發(fā)中職生語文學習興趣的方法是很多的,中職語文教師也可以利用地方旅游資源,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同時,也能加強學生對地方的了解、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對文化的傳承。中職語文教師應以滿腔熱情來引導學生,設法調動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只有這樣,中職語文教學才會有一個光輝、燦爛的明天。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