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下旬,江南進入盛夏,長江岸一片紛繁熱鬧的場景,綠樹連蔭。此刻已近日出時刻,這條黃金水道旁的金陵石化油運碼頭已然船流不息,在一艘汽油專用船上,工人們做著最后的檢收工作,再過一會兒,又一船國V汽油將被運往江北的泰州。
這個距離長江四橋不遠的碼頭擔任著油品中轉的重任:將甬滬寧管線輸送過來的原油,通過南京港碼頭裝卸至駁船,由駁船將原油由南京轉運至長江中上游的各大石化企業。在金陵石化,排兵布陣般的石油管道流動著工業的“血液”,進入煉化廠后通過一系列包括脫硫脫硝等在內的“改造”后,蘇五汽油和國五柴油被有條不紊的運送到全國各地。
油運碼頭向南數公里處,金陵石化煉化廠遮天連營:一個個黃藍色調相間的大型煉油設備拔地而起,紅白條的煉塔直入云霄,銀色的大油罐映著太陽光,明晃晃的射入眼睛。每天都有數十萬噸石化產品從這里走向全國各地。
江蘇南京有著6000多年文明史,是被稱為“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的六朝古都,在GDP迅猛增長的同時,卻數次經歷霧霾壓城的十面埋伏。霧霾不僅來源于工業污染,汽車尾氣的大量排放也是幕后黑手之一。曾幾何時,石化工廠一度成為環境污染的眾矢之的,煉化廠火炬口烈火熊熊,灰黑色的濃煙向空中排放。工廠的道路旁人們掩住口鼻快步通過,鮮有房地產商在這附近投資。經濟發展與環境承載的不相容,賴以生存的環境遭到破壞,輿論的指責將企業的環保問題多次推到風口浪尖。
為了整治環境污染,江蘇省委、省政府將大氣污染治理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省府一號文件更是下發了大氣污染治理實施方案。霧霾的治理不單是各省節能減排的工作,同時也上升成為國家的戰略。
5月16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和環境保護部印發《能源行業加強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明確指出2015年底前,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內重點城市供應符合國五標準的車用汽、柴油;內蒙古、山東、甘肅、福建、云南等地區相繼推出預計完成時間。金陵石化率先從今年4月起就開始在南京市全面供應國五柴油,而在2013年11月起就已在沿江八市供應蘇五汽油。
金陵石化董事長戚建國告訴《能源》雜志的記者,金陵石化是一個先有工廠、后組建公司的老企業,地處南京市東北郊,隨著城市發展和城區范圍的不斷擴大,目前生產區域距市區僅10多公里,距仙林大學城的直線距離不足5公里,部分生產區與居民區僅僅一路之隔。為此,環保和節能減排的工作任務繁重。
2011年初開始,金陵石化就開始實施油品質量升級項目改造,這一項目總投資達60億元。公司一方面淘汰落后的生產技術和工藝,先后關停高耗能、高排放落后裝置30余套,另一方面不斷加大“三廢”治理投入力度?!笆晃濉逼陂g環保投入達15億元,實施污水處理提標改造和熱電煤粉爐增設煙氣脫硫等近30項環保隱患治理和污染物減排項目。根據“十二五”規劃,公司計劃投資15億元,用于環保治理和環境整治,重點抓好熱電煙氣脫硫脫硝、催化再生煙氣脫硫、環境風險防范和VOC治理。
隨著金陵石化油品質量升級改造工程的建成投產,油品生產加工能力得到顯著提升。2013年,全年加工原油1713.25萬噸,生產汽煤柴油1002.26萬噸,汽油和航煤產量分別位列全國第1和第2,實現銷售收入1082.54億元。
今天,在金陵石化的煉油和化工廠區里,并看不到太多室外工作的工人,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的生產方式,工人只需在空調控制室里通過電腦對煉化進行監控和操作就可以完成工作。南京市政府保障房小區就建在金陵石化的烷基苯廠花園式工廠的對面,漫步廠區中,聞不到一絲一毫的煉化的異味,脫硫裝置生產的硫磺也成為社會需要的商品,企業正實現最大程度的節能減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