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沛宇


一家名為“中國生物柴油集團”的聯合體正打算以合力抱團的形式打破行業壁壘,并改變這個行業長久步履遲緩、邊緣落寞的處境。它有幾分勝算?
在人們的印象中,生物柴油的生產企業散落各地、實力較弱,不過是一盤散沙。然而,這樣的情況或在不久的將來就會得到改變:由中國可再生能源行業協會牽頭組建的一個全國性的生物柴油“巨人”——“中國生物柴油集團”正于近期籌建。
5月13日,“中國生物柴油集團”組建籌備第一次會議在中國可再生能源行業協會的辦公樓里召開。來自北京、河南、河北、安徽等地的十余家生物柴油生產企業懷著“抱團發展”的心情,從四面八方趕來參加了這次來之不易的會議。
與此同時,在距離北京2000多公里的云南昆明,一家當地的生物柴油生產企業正在叫板石油巨頭中石化集團,控訴其拒不接收生物柴油的行為。目前,云南省中級人民法院已經受理了此案。
不管是在北京還是在昆明,不管是生物柴油行業協會還是生產企業,他們此刻都有一個共同的念頭:如今已是整合生物柴油行業的好時機,有抱負的企業應該行動起來抓緊機會做大做強,而成立一個全國性的企業集團或許就是一個好辦法。
對生物柴油行業來說,現在有兩大利好因素擺在面前:首先是全國的生物柴油規模逐漸擴大,生產技術和原材料供應初步完備;二是各級政府部門對該行業的支持力度已經達到了相對成熟的階段。“今年是行業發展的轉折和關鍵年份,是可以改變格局的好時機。”這是多位業內人士對《能源》記者表達的心聲。
然而,打破既有的生物柴油行業格局實屬不易,這家剛剛萌芽的“未來巨人”胎死腹中的風險依然很大,首先是各地割據的行業龍頭企業選出各方滿意的“帶頭大哥”太難;同時,打破兩大油企拒絕接收生物柴油的籬笆也太難。
“巨人胎動”
作為中國可再生能源行業協會執行會長,張平親歷了風能和光伏行業在國內的盛衰起伏。在風能最鼎盛的時期,他只要一說開會,輕輕松松地就可以召集來幾十家上百家企業,但如今,盡管有所好轉,大多數的風能和光伏企業依然處境艱難。張平感到風能和太陽能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如今的朝陽行業是生物柴油。
“現在的生物柴油行業已經走到了發展的拐點,要避免未來出現風能和太陽能行業惡性競爭的悲劇,就應該開始著手進行產業的整合。”張平對到會的各家企業負責人說道,“我們希望能推動建立一家全國性的生物柴油企業集團,避免在行業內無序競爭、互相哄抬地溝油價格的惡性發展。”
根據中國可再生能源行業協會的設想,“中國生物柴油集團”的誕生之路分三步走,首先是注冊公司,把平臺搭建起來;第二步是找龍頭企業入股,商討并確定企業的管理構架;第三步就是具體運營發展壯大,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合作共贏。
目前,中國可再生能源行業協會已經在香港注冊了“中國生物柴油集團有限公司”,同時也在北京獲得了“中生油(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這個企業名稱的預先核準。也就是說,第一步走完了,該走第二步了。
張平對《能源》記者說,這段時間將先后召集多次企業家的研討會,“今天(5月13日)開的這次會是第一次籌備會,主要是向企業介紹下我們的想法以及所做的工作,然后聽聽企業的意見,今天來了這10來家企業,未來還將陸陸續續地找其它的企業來研討。”
據張平介紹,籌備中的中國生物柴油集團公司希望能吸引6-7家行業內的代表性公司入股,比如有銷售渠道優勢的、有技術優勢的、有原料優勢的、有資金優勢的企業。中國可再生能源行業協會以發起者、指導者、協調者的身份參與。
“具體哪些企業入股、各自的占股比例多少,以及正式的成立時間等問題都需要我們和企業家們一起好好商量后再確定,我們是建立在完全公平和自愿基礎上的聯合。”張平對《能源》記者說。
盡管這個生物柴油“巨人”的成長路徑還在商討中,但張平對其未來的樣子已經有了一個大概的描繪:它誕生后將會是類似歐盟的一個協調機構,各參股企業之間既有實質性的合作和聯系,也會保留自己的獨立性;同時,這個“巨人”也將是一個公開的上市公司,目標是成立五年后可以上市;此外,它還將擔任行業內的技術創新者、規范制定者等角色。
對于中國可再生能源協會提出的這個設想,參會的多位企業家都表示了較濃的興趣和參與熱情。加工了北京市場上40%地溝油的北京清研利華石油化學技術有限公司共來了四個人參加這個會議,該公司董事長魯希諾對《能源》記者坦言:“從客觀上來講,作為生物柴油企業來說誰都愿意做大做強,如果能組建一個全國性的企業集團,我們從內心上都是希望參與的,希望借這個平臺能將市場做得更大。”
據魯希諾回憶,早在兩三年前,行業內的幾家龍頭企業也曾想過聯合起來組建企業集團,但當時條件不成熟,計劃沒有實施。
與兩三年前的情形相比,魯希諾認為,不管從外部政治經濟條件來看,還是從行業內的企業發展狀況來看,現在成立全國性企業集團的時機已經成熟。從今年到明年年底前,是生物柴油企業整合重組的好時機,如果此時不及時行動,未來生物柴油企業或將走向兩個極端,要么做得好的企業做得更大,要么做得不好的企業倒閉,到那時再整合行業就很難了。
的確,生物柴油目前的光景已不再像幾年前那般慘淡,全行業產量比三年前已經翻了一番。據卓創資訊統計,2011年至2013年全國生物柴油的產量分別為55萬噸、70萬噸、109萬噸,呈現穩步增加的趨勢。在2011年之前,生物柴油主要作為化工原料,從2011年至今,生物柴油的主要用途已轉為車用柴油的調和原料,目標市場更大、更有潛力了。
另一方面,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相關部門對地溝油進入餐桌的打擊力度持續增大,并且一些地方還出臺強制措施要求將地溝油制定送入生物柴油的加工車間,進一步助推了生物柴油行業的發展。
卓創資訊分析師劉孟凱對《能源》記者介紹說,近三年來,市場上的地溝油原料供應在不斷增加,目前很少有工廠出現特別緊缺的情況。地溝油的回收價格和生物柴油的行情都比較穩定,生產企業的平均利潤水平約為800元/噸,經營狀況比前幾年好了很多。
不僅行業內的企業摩拳擦掌準備做大,生物柴油發展的好情形還吸引了一些行業外人士準備參與這個領域。來自廣東茂名的商人任富華此番專程趕來北京參加了5月13日下午的會議,他的主要目的是學習生物柴油的加工生產技術。任富華計劃建一個產能為5萬噸的生物柴油工廠,但他從來沒有相關經驗,目前他最擔憂的是不知道該選擇怎樣的生產工藝,所以他到處取經。
“如果未來有了全國性的生物柴油企業集團,類似任富華這樣的新人就可以到我們這里來學習和培訓,這也是我們提議創辦中國生物柴油集團的一個初衷和目標。”張平說。
“流產”高風險
盡管很多生物柴油企業都有抱團組建全國性生物柴油“巨人”的想法,但想法離真正落到實處還差得比較遠。
參與這第一次籌備會議的幾位企業家在表達參與意愿的同時,也對中國可再生能源協會提出的生物柴油“巨人”的前景表達了謹慎,甚至悲觀的態度。
魯希諾對中國可再生能源行業協會提出的方案并不十分認可。他說,將生物柴油的企業聯合在一起最重要的是要有資金,以及合理的股權結構,但是協會這個企業集團目前還只是一個空的框架。“協會自己沒有資金,而我們這些生物柴油企業的自有資金本來就十分缺乏,并且大多數都已經將債權融資的道路走到了盡頭,如果我們聯合起來組成企業集團,制定一個合理的股權結構,倒可以去撬動一些融資,走股權融資的道路,但是目前還沒有看到一個清晰合理的股權設想。”
除了“中國生物柴油集團”這個剛剛萌芽的巨人本身存在的問題,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國內生物柴油行業也還存在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使得該行業始終難以有大的發展。
首先,銷售渠道的限制是生物柴油企業發展道路上最大的絆腳石之一。劉孟凱表示,現在國內的兩大油企——中石油和中石化并沒有對生物柴油企業開放,也就是說生物柴油企業的銷售對象只能是民營小企業。如果這個障礙不能跨越,整個生物柴油的規模就很難有跨越性增長。
在此情況下,劉孟凱認為,要建立全國性的企業集團目前仍然有很大的難度,首先這些生物柴油企業都是民營小企業,且非常分散,很難做到勁往一處使,各有各的利益訴求,難以統一管理,此外,由于生物柴油的主要原料是地溝油,其原料的供應半徑是有限的,這決定了它有一定的地域性,全國性的統一收購原料和銷售產品其實是很難的。
前文提到的云南生柴公司,他們之所以狀告中石化,也是為了打破渠道限制,獲得更大的市場。不過打破這一壁壘非常困難,該公司狀告中石化的官司原定于5月20日開庭審理,但后來變成延期審理。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民營生物柴油公司負責人對記者表示,云南生柴公司的官司勝算并不大,因為他們自己的品質和數量對中石化來說都不能有十足的保障,中石化不收購也是有很充足的理由的。
其次,中國生物柴油行業發展另一個關鍵問題是原料供應的不穩定。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朱萬斌博士對《能源》記者表示,歐洲和美國生物柴油產業發展得比較好,是以當地政策鼓勵下的市場拉動力強勁和大規模種植油料作物料為基礎的。而我國耕地資源緊張,以油料作物的子實作為生物柴油的原料是不現實的,非食用的油料植物例如麻風樹、黃連木、油棕等當前原料成本都還比較高。理論上以地溝油為原料生產生物柴油,既能解決地溝油的去向問題,又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但現實的困難是監管體系不能支撐地溝油的規模化收集與合理利用,非法流向餐桌卻能獲得更豐厚利益。因此現階段我國生物柴油行業很難做大做強。
魯希諾也認為,銷售渠道只是行業發展的外因,產業鏈上游原材料供應的不穩定是行業發展難以壯大最主要的原因。大多數的生物柴油企業都沒有自己的地溝油搜集渠道,而是靠從市場上購買原料,所以收購的價格、數量和質量都是受制于人。現在關鍵就是缺乏穩定的原材料,進而導致了生物柴油行業難以吸引投資。
在多重不利因素的影響下,“中國生物柴油集團公司”這個“巨人”能否成功落地還有諸多不確定因素。對此,張平也是有心理準備的,他對《能源》記者說:“組建生物柴油集團,事關觀念更新和利益調整,困難必然不可低估。只要路是對的,就不怕路遠。如果這次不能成功運作起來,也就說明我們還有需要改進和完善的地方,未來我們還會繼續關注生物柴油行業的發展,并準備著在合適的時機再次進行行業整合。”
而站在企業家的角度,全國性的生物柴油集團公司仍然是一個美好的愿景。魯希諾說:“我希望由一個有經濟實力或者產業實力的企業牽頭成立全國性的生物柴油企業集團,吸引更多的投資、建立到更穩定的原材料供應渠道。協會提出的創意很好,也很合時宜,但是目前還只是一個虛架子,如果未來他們能夠設計出真正可行的方案,我仍然會感興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