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彩霞,唐寶霞
(石家莊工商職業學院,河北石家莊050091)
輔導員工作是一項再平凡不過的職業,但卻肩負了培養祖國棟梁不平凡的責任,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這就要求輔導員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中不斷求實創新、追求卓越,才能站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沿,做好基礎服務工作,才能滿足學生成長的需要。在這平凡的崗位中,輔導員用自己的青春堅守見證工作信念,用至誠熱情詮釋崗位責任。輔導員在平凡的崗位中,面對工作的責任、使命、壓力,如何享有工作的幸福感,需要不斷轉換工作角度與探索,才有利于自身發展和工作水平的提高,才有助于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促進高等教育育人目標的最終實現,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作為輔導員每個人都曾有過對工作的不甘心,對工作的彷徨。對自己所追求的事業,每天面對繁雜事物的忙碌時,內心的失落。輔導員這份工作在很多時候更像勤雜工、保姆、事務人員與自身的夢想差距千里,大多數輔導員都有過熱情過后的逃避。這些困惑,源于工作的不如意,超重的工作負荷,付出與評價的不相匹配、發展空間受限等,也是這些因素使輔導員的工作出現身心疲憊、工作懈怠、情緒消極等現象,造成職業忠誠度降低,職業倦怠感增強,職業幸福感也難以確立的現象。
任何人在工作中并不是任何時候都是快樂幸福的,但只要懂得放開抱怨與不滿,適時的宣泄,換位思考人生不一樣的財富,就能領悟到工作的快樂和對工作的熱愛。
2010年3月《中國青年報》一篇關于輔導員的文章中提到“輔導員=民工的體力+領袖的頭腦+文員的文筆+打字員的速度+偵探員的洞察力+外交官的口才+教師的知識+醫生的常識+超級適應力+神經病的忍耐”。這些言語高度的認可度,說明著輔導員工作的艱辛與不易;但正是這種歷練與情結,激勵著輔導員的成長,從中得到學生的尊重與真摯的愛,獲得喜悅和幸福。
輔導員通過教育、管理引導學生求真、向善、逐美,造就自己的幸福人生。而學生對輔導員的真摯感情、理解與支持是輔導員主觀幸福感獲得的重要來源,這種真摯的情感一旦形成,無論是對輔導員還是對學生都具有終身的影響。例如本人在工作中一直堅守的四點,讓我獲得了同學對我的信任與守護,讓我感受到了一股不需要任何語言而默默支持我的力量。“用愛為學生撐起成長的藍天;用行動標榜,與學生并肩成長;用智慧引導,與學生一起青春飛揚;用信任詮釋,指引學生奮斗的方向”。無言也是一種愛,也是一種守望的幸福。
作為輔導員,學生稱我們為“老師”,但在老師眼里,我們只是管著一群“小孩子”的“大孩子”,于是輔導員戲稱自己為“夾心層”。是夾在領導、專職教師、學生三者之間的“夾心層”并且總也無法平衡。領導會覺得學生工作以外的很多事情都是輔導員應該自覺承擔的;專職教師認為自己的任務就是課堂教學,其他的問題全部找輔導員;而學生潛意識認為輔導員哪需要就哪出現。
輔導員的這種工作性質與工作內容決定了輔導員需要同院系領導、學校各職能部門負責人、專業教師、學生及學生家長等相處,需要彼此間的理解與支持,而非輔導員個人單純的努力和盡力。融洽和諧的人際關系,有利于輔導員職業幸福感的獲得,推動輔導員工作的開展和自身的發展。
輔導員需要崗位的發展空間,比如通過職位的晉升、崗位的晉級、學歷的深造、崗位的培訓、技能比賽、授課等,增強輔導員的職業價值感和成就感,同時實現個人的自我價值。以此明確自己職業生涯發展的目標,使自己在工作中展現最佳的狀態,享受創造與努力的愉快,擁有一個有價值的、幸福的人生。
(1)領導的肯定與家長的信任。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公正的評價與表揚。領導對輔導員的賞識與認可是輔導員工作成就感的重要來源。家長的信任與支持是對輔導員辛勤勞動的認可和回報,意味著相信輔導員的教育能力、人格力量。這種承認對輔導員來說是一種幸福的體驗與尊重。
(2)物質保障和家庭支持。家庭的理解與支持是輔導員工作的后背力量,物質保障(薪酬和待遇)是輔導員精神上獲得主觀幸福感重要來源。穩定的收入,和諧的家庭關系,可以使輔導員獲得更多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輔導員工作是一門藝術。新時期的高校輔導員不僅要做好常規的學生工作,管理好班,管理好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更重要的是要當好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給學生帶來成長的快樂。無論工作采用什么方式方法開展,只有深入學生內心,貼近學生,得到學生的認可與支持,那么才能體味到工作中的快樂、滿足與幸福。作為輔導員的我們只要用真誠的心去做每一件事,用愛自己家人一樣的愛對待每一個學生,最終所收獲與擁有的將是最美的幸福。在平凡中享有的幸福,是輔導員為工作執著而前行的動力,也是貢獻自己全部力量的源泉。
生活和幸福原來就是一個東西,一切的追求都是對幸福的追求,精神的引領會銘記一生。
[1]李小玲《對高校輔導員職業幸福感的思考及探究》.《考試周刊》,2012
[2]馬婷.《高校輔導員職業幸福感的缺失與重建》.《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
[3]凌霞.《高校輔導員幸福感與工作倦怠的關系研究》.《高校輔導員學刊》,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