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維東
作為一名基層督導人員,工作中要做到強化監督、優化指導、科學評價,必須不斷提高督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每一名督學工作中都經歷了督中學、學中思、思中行、行中悟的成長過程,今天與大家分享我工作中的四點體會。
借鑒經驗中體現“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督導人員被賦予一種使命,在監督過程中要能指導,這樣才會更好地發揮督導作用,為被督導單位服務。善于借鑒經驗是督學成長的一種有效途徑。如何借鑒經驗呢?
我認為,一是向身邊的督學學習,這是學習最直接的途徑。在督導活動中,我們一起收集信息、討論評價意見、向被督導單位反饋,感悟其他督學的做法、說法、想法,多問自己為什么沒想到,如何能做到。二是向被督導單位學習,這是學習最全面的過程。在督導群體上具有可比性,面對督導對象要善于發現他們取得主要成績的做法、經驗,并進行積累,在以后督導過程中,對于被督導單位情況進行橫向比較,尤其是對于責任督學來說,這是很重要的,以此達到以督促建、以督促改、以督促發展的目的。三是向與自己進行交流的人學習,這是學習最便捷的方法。在平時工作和生活中,我們難免要與不同的人進行接觸,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法,或者是對于問題的獨到見解,可能某一點就會使自己懸而未解的問題或者自己考慮不周全的地方起到點撥作用。
準備環節中體現“磨刀不誤砍柴工”
在參與督導活動中經常發現一種現象:有的督學在督導活動中安排自己的工作環節表現得張弛有度,最主要的是匯總發言時,有理有據,發表自己的意見也能夠引起大家的共鳴,時常會就自己觀測指標外的其他問題發表獨到的見解。如何才能達到這種效果?重要的一點是他們把功夫用在了督導前。由于督導之前,對于被督導單位提供的材料進行了熟悉以及通過每年自評報告、被督導單位網頁等不同途徑了解被督導單位開展的工作,這樣督導當天在查閱資料、訪談時就會有針對性收集信息,不但準確把握被督導單位相關內容的有和沒有、是和不是這些基本情況,更主要的是對被督導單位的做法等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尤其是針對行與不行的把握有更獨到的見解,這更能體現督學水平,也是我們督導所追求的方向。
討論氛圍中體現“三思而后行”
在督導評價意見一稿、二稿討論的過程,基本上督學先看40—60分鐘,然后每位督學發表自己的想法。這樣的標準是很高的,在有限的時間就要發表自己的見解,尤其是有些督學對成績和問題的把握還是很到位的,我很欽佩。如果提前一周把督導評價意見討論稿先給督學,這樣督學就可以結合自己的督導記錄、督導匯總等信息,對評價意見有更加深入的考慮,形成自己的看法,在討論中不但對于自己負責的指標發表有針對性的意見,而且也會從評價意見的結構、前后表述、肯定的程度等方面發表自己的意見。
督導活動中體現“眾人拾柴火焰高”
督導活動是一種集體行為,由于督導時間有限,我們對督學進行了分工,即每個人負責幾個指標,督學圍繞自己所負責的指標進行查閱資料、個別訪談。但是督導活動是分工不分家的,也就是說“下去一把抓,上來再分家”。督導活動中如果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氛圍,大家共同“拾柴”,就會助推督導針對性和有效性的進一步落實。在保證自己負責指標信息采集完成后,盡可能地多了解被督導單位的相關工作,這樣做的目的有三個:一是有些工作督學個體可能看到的是一點,但是如果共性的點匯集在一起就是主要成績或主要問題了,要珍惜我們時時處處采集的信息。二是對于訪談環節,如果我們督學個體只是通過訪談了解自己負責的指標或者說本組的指標,就會短時間結束訪談,這時多問些有關被督導單位的其他工作,可以在更大程度上發揮被訪談資源的作用。當然如果涉及管理等工作,督學事先把自己想要了解的內容委托給大家幫助問問就更加明確。三是各位督學都有一定的經驗,尤其是一些督學,原來在單位就是管理者,而且參與了同類單位的督導,對于被督導單位的各項管理工作應該是很熟悉的,也能夠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如果將每個人的力量匯集到一起將會啟迪新的智慧,這種“人人為學校發展著想”的理念必將推動督導權威性的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