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華+戴文勝+馬志太
初中生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還沒有形成,在這時對他們進行系統的環境教育非常重要,有助于他們形成良好的環境道德觀念以及良好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有利于他們今后的發展和進步。我校環保課程,采用中西方相結合的教學方法編寫,包括課內與課外活動。教材內容系統、詳細、涉及的面也很廣,共分為11章,具體包括“保護生態系統”“水資源的利用與保護”“礦產資源和土地資源的利用與保護”“大氣的污染與治理”“噪聲的污染與治理”“廢棄物的污染與治理”“明智選擇化學物品”“人口問題”“保護世界文化遺產,促進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教育”“思考未來”。
開設環保校本課程,學會尊重地球上的資源
我校依托環保校本課程,在初一年級開設了一周一節的環保課。課程目的:一是讓學生知道學習環境保護知識的重要性;二是讓大家學到系統的環境保護知識、學會環境保護的方法,掌握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能。
每節環保課,我們都是以“主體探究,綜合滲透,合作活動,知行并進”為指導,進行教學的。課前:指導學生預習探究,積極查找與上課有關的資料;課上: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回答問題和討論問題的興致非常高,還列舉自己身邊的事例加以說明;課后:把課上所學到的知識用于解決身邊環境問題和環境污染的治理情況,不僅自己做到愛護環境,一些學生還提出很多寶貴的建議。
下面,通過幾個具體的教學事例,談談我們是如何實施環保課程的。
教材的第三章是寫水資源的內容。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主要資源。講述水資源時,課前,學生們對自己身邊的水資源進行了調查,了解了北京的缺水情況和水污染的問題,知道了北京缺水的程度,了解了北京的人均占有水量只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二十五分之一,而我國西部的缺水情況遠比北京嚴重得多,學生充分認識到水資源危機的嚴重性和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學生不僅在課上積極討論學習,課下他們把節水列為實際行動,每位學生都制定了家里節水、節電計劃,并且在家中進行節水行動,如水的循環利用、一水多用、少用洗衣粉和洗滌靈、使用節水器等。
教材的第七章是“廢棄物的污染與治理”。在寫廢棄物的危害時,我們以“繁榮的代價”這一主題命名,其中寫了垃圾的危害及處理方法,每個班的學生都介紹了自己家里備有垃圾處理方式,如有的學生上街自己提一個編織袋,不用塑料袋;有的班級為了減少使用礦泉水瓶子,班里備有兩個暖瓶,晾涼開水,讓學生飲用;有的學生把家里不再使用,還能利用的物品送到舊貨市場等地方,而不把它作為垃圾處理等,這些內容均被我引入課堂討論。
環保課程與課外活動相結合,學會尊重自然
學生是學校的主人,要想讓學生真正投身到節能減排、建設生態型校園的行動中來,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學生行動起來,通過學生課外活動和社團活動,讓學生投入到節能減排和創建生態型校園的活動中去。我校不僅在常規的德育中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意識、節能減排行為習慣、低碳生活方式教育,還成立了相關的學生社團,主要活動有:
節水先鋒隊。節水先鋒隊的學生們在北方交大家屬區進行了廣泛的節水宣傳活動,并向社區居民發放節水器具,組織居民參與節水活動,大力宣傳節水觀念,使居民切身感受到北京水資源短缺的現狀,并能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做起,進行節水。
節約糧食監督崗。針對學校食堂存在的浪費糧食現象,由學校德育校長助理牽頭,成立了學校節約糧食監督崗,每班值周一星期,他們的主要職責是:監督學校的師生,吃多少,買多少,不能浪費;協助學校建立用餐制度,把用餐情況檢查納入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考核;在每個回收餐具的地方都有學生節約糧食監督崗在檢查,發現浪費現象,及時制止。
綠色銀行。學校的學生社團“綠色銀行”,接替環保小組,開展廢紙和飲料瓶的回收,他們的活動主旨是:希望每個人都存入一點“綠色”,讓我們的家園更加美麗!他們的存款項目是:拒絕使用一次性筷子、回收廢舊水瓶、“以舊換新”兌換再生紙。
環保課程的開設在我校已有十多年的時間,學生不僅學到了系統、全面的環境保護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學生們能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保護環境,愛護資源,人人都是環境保護的積極參與者,這是我校環保課程的最大收獲。
■ 編輯王宇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