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靖華+曹陽
作業,是學生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那么,如何讓作業有效起來呢?下面,我針對中小學生的作業談談幾點看法。
第一,有效作業從“本”上做起。本,就是作業本。一些教師習慣偏重考試的功能,設置了隨堂考、周考、單元考、月考、期中和期末大考等。作業本在某種程度上形同虛設,特別是到了畢業年級,這種傾向更為嚴重。在作業本的設計上也存在不合理、不夠規范的現象,普遍表現為沒有留夠老師批注和學生改錯的地方等。
我認為,應該少進行一些考試,把平時課堂教學和作業的功能結合起來。書面作業對于規范學生的學習行為,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業本可依據不同年級、不同學科所需要的不同內容和作業量來設計。但無論什么樣式的作業本,都應有足夠的空白留給老師寫批語和學生改錯。
第二,有效作業從“留”上定向。作業可以分成幾類:一類是隨著教學的進度需要同步完成的,我們姑且把這類作業稱為常規性作業,需要學生在作業本上完成;另一類是教師根據需要對課程做的一些延伸或能力遷移,比如課外閱讀、觀賞、實地測量、小實驗等,這類作業稱為拓展性作業;還有一類屬于體驗性作業,主要是需學生通過親身參加一些活動來完成。
不管留哪類作業,教師都應把握好四點:一是必要性,要求學生必須完成。二是針對性,對不同學生需要布置相應的作業,即分層作業或個性化作業。三是可控性,即教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應給學生留有自主活動的時間。這要求學校對不同年級、不同學科的作業量以及作業總量有個基本規定,還要由班主任牽頭,定期組織各任課教師協調各學科的作業布置。四是實效性,要考慮學生的差異性,做到科學、合理。
該不該留作業,留什么樣的作業,留多少作業,這些是實施有效作業的關鍵。如果沒有系統的、縝密的、認真的規劃,沒有一個有效溝通,那么,所留作業一定會帶有某些隨意性或盲目性,也一定不能實現有效作業。
第三,有效作業從“批”上把關。有些教師或是由于對作業這一環節重視不夠,或是由于經驗不足,甚或由于責任心欠缺,學生在作業本上往往看到的僅是一個“閱”字,有的寫了寥寥數語,看上去也不過是形式上的套話,甚至還有不批作業的現象存在。學生完成了作業,教師就要及時、認真地加以批閱,這既是對學生的尊重,是獲取學生學習信息、反思教學、研究并制定教學計劃的重要渠道和參照,同時,也是師生之間的一種思想上、情感上的溝通和交流。
比如學生的作文,教師就要從文章的立意、布局、表達、表現手法等方面有針對性、有重點地加以點評、指導,對于文中出現的錯別字、病句、句子不連貫、用詞或修辭不當,乃至標點符號使用錯誤等,也都應一一指出,并要求改正。作文是學生語文素養的綜合運用和體現。
第四,有效作業從“改”上落實。留給學生作業的目的是通過這一環節讓學生對所學過的知識和技能加以鞏固和應用,以期達到掌握。作業是否真正實現了有效,最終還是要從學生方面體現出來。作業經過教師批閱發下來后,學生要對錯誤的地方認真加以改正,教師要有嚴格的要求,要有得法的引領和培養。同時,學生改過的作業,教師一定還要給以再批,直至正確為止。
目前,中小學所用教材自身所附的習題與教學實際所需,讓教師或感量不足,或感樣式不夠豐富,或感不成系統,或感難度不夠等。于是,來自各種渠道的學生作業本或練習冊便應運而生,內容上有同步練習、單元檢測、期中、期末的總復習題、考前“沖刺”題等;形式上有大本、小本等且多冠以名校、名師或專家編寫。因此,很多教師都把這些現成的“本”或“冊”作為作業本直接給學生使用,有的甚至用了不止一兩種。我認為,學生作業還是教師自己設計的好,他人的東西可以借鑒或者選用。教師如果是出于自身力所不及,或出于省時省力、圖方便,或出于不同年級、不同學科、不同時段的需要,不得不采用現成的練習冊,也一定要精選再精選。這樣對增強作業的有效性,以及提升教師自身的專業素質和能力都是有好處的。
作業,不容忽視,所以更需要給予重視,從細節上考慮并做好。要做好有效教學,可從有效作業出發。
■ 編輯吳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