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4年3月,北京市東城區教育委員會在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學舉行東城區學區制綜合改革推進大會,會上東城區教委八大學區工作委員會正式成立并掛牌。這是東城區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重要舉措。東城區將以深化學區制改革為抓手,不斷提高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增強優質教育資源供給能力,創新體制機制,著力促進教育公平,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本期,“區域教育”將聚焦東城區在教育綜合治理體系改革方面的探索。
為縮小校際間差異,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2004年,東城學區化管理正式啟動。這一新型管理模式本著“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打破了校際間的壁壘,著力學區內設施及設備資源共享、課程資源共享、人力資源共享,促進校際之間資源優化均衡配置。2005年至2006年,學區化管理模式在原東城區全面鋪開。2010年,北京市行政區劃調整后,原東城區與原崇文區合并,學區化建設向南延伸,至2012年底,新東城八大學區全部建立,學區化管理實現區域全覆蓋。
十年間,學區化管理成果豐碩,形成了深度聯盟、大年級組、一長執兩校等一系列東城教育的響亮品牌,“學區化管理經驗”還被納入北京市政府折子工程。近年來,面對老百姓的需求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轉變,面對義務教育發展的新要求,東城教育力爭再上新臺階,借助教育綜合改革提供的發展經驗與實踐平臺,學區化將逐步升級為學區制,探索構建科學、民主、開放、多元的教育綜合治理體系,全面提高區域教育優質均衡化發展水平。
機制建設是引領事業發展的基礎。未來,東城學區制綜合改革將著力六大機制的建設。
建立完善的領導體制和學區工作運行機制
東城區教委成立學區制綜合改革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與八大學區工作委員會形成以學區為基本單元的新型現代化治理體系。學區工作委員會負責制定學區發展規劃、管理章程和議事規則,研究、協調、統籌改革事項推進,實行學區、社區、家庭等多元參與,共治、共建、共享的治理結構。隨著學區內校際間聯合發展工作機制的建立,將設立校際間組團式共同發展模式,實現學區內教育的全面優質品牌化。
此外,東城區還將研究義務教育階段就近入學科學、穩定、完善的機制,形成教育品牌相對聚集、初中和小學比例合理、教育類型豐富、學區制對口和九年一貫入學穩定的發展格局。
建立共同發展機制實現學區教育品牌化
組團發展是東城學區建設的特色,建立共同發展機制,將通過深化學校聯盟機制、探索九年一貫制學校實驗模式、構建優質教育資源帶、探索優質初中深度聯盟一體化辦學管理、實施優先發展初中小班化教學等,促進學區教育品牌化的飛躍發展。
建立健全干部教師輪崗交流機制
教師是教育發展的根本保障,輪崗交流是讓優質的教師資源均衡、有序地“流動”起來。在學區內通過深化干部教師輪崗交流,逐步實現教師由學校人到系統人的身份轉變。通過構建校際聯盟、九年一貫制學校、優質資源帶、“一長執兩校”、龍頭校建人才儲備基地五種模式,推進干部教師交流。東城還將探索建立學校優秀干部與教委機關干部雙向掛職(實職)培養的機制,對有潛質的干部進行培養、選拔、任用,實現人才的相互貫通、順暢流轉。力爭在2020年以前,優秀干部教師輪崗交流資源共享比率不少于30%,中青年優秀校長、骨干教師輪崗交流率達到100%。
建立學區課程資源共享機制
為了促進學生個性化成長,東城相繼成立青少年文化藝術學院、青少年科學技術學院、青少年體質健康學院及青少年國際教育學院,今后將進一步推動學院制建設,在每個學區內建設學院分院或基地,實現學生在學區內的跨校選課。
建立學區發展投入保障機制
東城將以學區資源配備機制、教育一體化建設機制、社會資源引入機制與教育服務補充機制作為學區發展投入保障,建立0-6歲學前教育服務完備、中小學貫通銜接、市民教育學習品牌眾多、社會資源融通的學區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區學生身心健康服務中心、重點學科實驗室等配套設施。還將通過引進社會專業機構、專家團隊和第三方力量,提供學區發展的智力支持和教師成長的業務指導。
學區評價獎勵機制
東城區將建立健全學區均衡發展水平綜合評估機制與學區督學責任區制度,加強硬件資源共享使用效率、干部教師校際輪崗交流作用等方面的督導。此外,對促進學區均衡發展作出貢獻的學校、干部教師、相關人員進行專項獎勵的獎勵機制也將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