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教育改革進入“深水區”。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教育改革提出了總要求,要想在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中繼續走在前列,進一步提升區域教育的國際化、現代化水平,東城教育不僅需要把“精品特色”戰略落到實處,更需要把改革作為教育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實現教育的全面優質品牌化,由“有教無類”到“優教無類”,通過創新辦學體制機制,進一步促進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新增7所九年一貫制學校,打造4條優質資源帶,建立14對深度聯盟校,今年年初,旨在推進區域教育資源的全面優質品牌化,進一步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東城義務教育綜合改革全面啟動。
今后,東城區將以學區為基本建設單元,通過推進聯盟一體化建設,構建優質教育資源帶,建設九年一貫制實驗學校,探索初中雙優發展等途徑,建立共同發展機制,實現學區教育全面品牌化,滿足老百姓的現實需求。
三條途徑全面提升小學教育優質品牌
推進學校深度聯盟。通過一長執兩校、大年級組制、聯合教科研、師資培訓、課程、硬件資源共享等路徑,在“聯盟一體化建設”機制框架下實行統一管理,對于“一體化”程度成熟的學校適時更名,不斷促進優質資源的增量。
構建優質教育資源帶。打破學校壁壘,以一所優質小學為龍頭,聯合2-3所普通小學,實行兩種學校辦學新模式:優質品牌學校資源帶內低年級部多端口、高年級部終端匯集的并聯式教育優質資源發展帶的辦學模式;不同學段不同校區的串條式優質教育資源帶的辦學模式。
探索九年一貫制實驗學校。充分發揮學區內優質中、小學教育資源,打通學段,通過優質品牌小學增設初中部(建設初期與中學示范校初中部實行大年級組制、委托代管等形式)和示范中學增設小學部兩種方式,積極探索中小銜接的實施路徑。未來三年內,東城區將在每個學區建立至少1所九年一貫制的優質品牌學校。
兩種模式促進初中建設
優質初中校建設。將示范高中的初中部定位為“優質初中”,進一步擴大初中的招生辦學規模,使其招生總量達到全區招生計劃的80%-85%,通過學校深度聯盟、年級托管等方式,實現資源統籌、管理統籌,促進質量提升。
優先發展初中校建設。將區域內歷史悠久、具有相當規模的初中學校定為“優先發展初中”,安排15%-20%的招生計劃。通過控制班級數量(4個班)及班級規模(25-30人/班),以精品特色建設為引領,以優質高中部分中招計劃(30%)分配到一般初中辦法為保障,實施小班化教學實驗,在優先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提高升入示范高中的比例,從而大幅提升辦學水平和社會滿意度。
預期成效
東城區教育將用三年攻堅突破,五年形成格局,七年全面優質。
經過5-7年時間(2014年-2020年),推進區域中小學全面優質化、品牌化,東城區優質學校共增長約33所(2016年增長約10所,2018年增長約13所,2020年增長約10所);擴大優質教育學位約6450個(2016年擴大學位約950個,2018年擴大學位約2000個,2020年擴大學位約3500個);優質教育資源覆蓋率接近100%(2016年優質教育資源覆蓋率61%,2018年83%,2020年接近100%)。
到2020年,東城將實現全面優質教育品牌化,通過優質教育資源供給的不斷增大,將從根本上破解擇校等社會難題,使適齡學生在家門口就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讓好學校就在老百姓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