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靈
北京奧運會以后,人們對志愿服務有了更多的認識和了解,志愿者的微笑和身影也更加頻繁地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特別是在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深圳大運會等重大活動中。其實,志愿服務更多地體現在生活的點滴中,它已經成為現代社會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筆者以為,志愿服務是學校德育的有效形式。如今,大家對于志愿服務已經并不陌生,但對其認識還有不足,比如有些人認為,志愿服務是成年公民的事,中小學生既沒有能力也沒有必要開展。誠然,對于中小學生來說,不可能像專業的志愿組織那樣參與到賽事組織、災后救援等活動中,但那也是一種真實的社會義務服務活動,而且志愿服務的意識需要從學生階段培養。
從小學階段就開展系統的志愿服務精神教育,培養學生的志愿服務意識,是十分必要的,這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首先,就學生而言,志愿服務是一項十分有效的學生道德體驗活動,是培養學生現代公民意識和公益精神的重要途徑。志愿精神,是一種不計報酬參與推動社會進步、促進人類文明發展的公益精神,是個人對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一種積極態度,是公眾參與社會生活的一種重要方式。開展志愿服務,有利于引導中小學生關注社會、體驗社會、參與社會,發展良好的基礎道德品質。其次,就學校而言,廣泛地開展志愿精神教育,組織開展志愿服務活動,不僅有助于豐富學生課外、校外活動,而且有助于推動學校文化建設,是發展學生社團組織、張揚學生個性、引導學生自主管理的重要切入點。而且,多層次的志愿服務教育和活動,可以引導中小學生做良好社會道德風尚的傳播者、實踐者、推動者,帶動家長和家庭乃至社區,有利于在全社會宣傳志愿服務理念。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在中小學較為系統地開展志愿精神教育,常態化地組織開展學做志愿者、踐行志愿者的準志愿服務,是培養未來社會志愿者的基礎性工作。在志愿者教育、培養、培訓和形成的多種途徑中,正規的學校教育是重要的渠道之一。從世界上一些國家的經驗來看,積極開展志愿精神教育,組織志愿服務活動,使學生從小播下志愿服務的種子,培養志愿服務的意識,是培養大量的未來社會志愿者的通行做法,比如新加坡、日本、韓國、美國等國在基礎教育階段都有志愿服務的教育內容。
現代志愿服務的概念來自西方,但是,志愿服務所倡導的一些理念和實踐都不是今天才有,“學雷鋒”倡導的助人為樂、無私奉獻與其有相通之處,如果說有差異,主要是志愿服務的發展衍生了更多專業的組織,其專業化和規范化發展值得學習借鑒。目前,如何將志愿服務更好地引入到中小學,系統地開展志愿精神教育,常態地組織志愿服務活動,有三件工作是必須要做好的。
一是要開發更多適合中小學生的志愿服務崗位。學校要根據實際和學生年齡特點,積極探索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有效組織形式和實施方式,特別是在校內外就近就便地開辟一些志愿服務基地或者志愿服務崗位,不斷搭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實踐平臺,推動志愿服務常態化。像北京二中、北京五中等學校立足校內,輔以校外,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志愿服務崗。
二是要創造更多的契機持續營造志愿服務的良好氛圍。比如,針對中小學生,專門設立公益服務周、志愿服務活動月,也可以結合傳統文化節日或有特殊意義的紀念日設立經常性的志愿服務日。目前,每年3月是學雷鋒志愿服務月,重要的是不能讓其三月里來四月走,要實現志愿服務的常態化。同時,成年人要為學生積極參與志愿服務做好榜樣。
三是要完善學生志愿的激勵評價機制。對于那些已經成為正式注冊志愿者的高中學生來說,志愿者協會就有相應的激勵機制。對于更多的非正式在冊的中小學志愿者來說,可以借鑒美國、韓國等國家的經驗,由學校建立志愿服務時間的積分檔案,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中予以體現,作為升學就業的重要參考。當然,這其中,誠信的保障非常重要。
近期,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已經明確把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情況和成效納入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這對于志愿服務的推動和發展不失為一個好的契機。
■ 編輯江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