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生
“常態課”是目前基礎教育領域應用最廣但定義最模糊的概念之一。教育研究者、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實踐者,均對“常態課”寄予厚望——“常態課”已成為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關鍵性因素,但大家對“常態課”的認識尚不統一。眾多一線教師和學校管理者把“常態課”作為與“公開課”“評優課”“研究課”相對立的一種課堂形態加以定義。這些定義雖然對“常態課”的基本特征進行了描述,但并未深入“常態課”的本質和內涵。
常態課的三個旨要
為了淡化課堂形態的外部特征,筆者提出“常態課”的三個旨要:
“常態課”是為了學生的教學,在實踐層面的具體特征:基于學生的認知、基于學生的需求、基于學生的未來。
“常態課”是面向全體的教學。班級授課制度下的面向全體的教學很容易走向“僵化的教學”,即統一進度、統一標準、統一要求,個性化淹沒于統一性中。因此,面向全體的教學在實踐中要把握兩點:尊重不同學生的差異和促進每個學生的成功。
“常態課”是系統規劃的教學,應具有以下特征:明確的教學目標、系統的教學計劃、適合的教學策略、及時的教學評價。
有效教學的三個維度及其相互關系
筆者嘗試從效果、效率、效益三個維度及其相互關系來解析有效教學,并建立有效教學的三維度與課程改革提出的三維目標之間的聯系。
效果是基礎,對應知識與能力目標。效果,就是通過教學使學生在知識和能力方面有具體的、可評估的收獲和進步,可以概括為知識有增加、能力有提高、思維有發展。新課程所倡導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必須依托知識的獲得、能力的提高和思維的發展。
效率是關鍵,對應過程和方法目標。效率,就是學生作為親歷者而不是旁觀者投入教學過程,有充分的參與、真實的體驗和具體的應用,可以概括為方法有應用、活動有參與、過程有體驗。提高課堂效率要轉變發展方式——由擴大教的供給轉向刺激學的消費。效率維度是構建有效教學的關鍵。
效益是追求,對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效益,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安全感、幸福感得到鞏固和加強,學生的自信心、進取心得到激發和鼓勵。教師要經常反思:我給學生留下了什么?或“學生因我發展了什么”,當教育和教育者的追求不再是施教者而是受教者,有效教學的效益才能得以真正實現。
系統論視野下課堂教學改進方案
以系統論的基本觀點貫穿教學計劃的安排、教與學的具體展開和進行以及教與學的效果的評定,被稱為系統教學觀。系統論視野下課堂教學改進方案關注整體改進“常態課”教學,全面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三個核心觀點。把教學視為由各環節、各要素緊密聯系、相互作用、圍繞共同的目標的有機統一體,提出改進教學的三個核心觀點:系統設計比精雕細琢重要,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怎么學比怎么教重要。
三個基本策略。針對常態課教學的三大“痼疾”——隨意性、盲目性和教學方式的單一化傾向,整體、全面改進教學的基本策略:整體規劃,增強計劃性——學期初,依據課程標準結合具體教材系統規劃教學工作,按照整體定位、分層次和分步驟實施的思路制定教學計劃,增強計劃性,克服隨意性。明確目標,增強目的性——授課前,清晰地界定教學目標并據此組織加工教學材料,每個教學活動的安排均直接或間接指向具體的目標要求并伴隨及時的教學評價,增強針對性,克服盲目性。以學定教,多樣化教學——授課中,依據教學目標的要求和教學內容的特點,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風格,設計適合且受歡迎的學習活動,根據學習活動的需要確定展示、闡釋學習材料的方式,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克服單一化傾向。
三個實用工具。為更好地實現以上觀點和策略,需編制三個表格工具:學期教學規劃、課時學習方案與基本教學模式。
■ 編輯吳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