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月+楊文慧
北京市教育考試院2013年10月21日公布了中高考改革方案,突出考查學科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其中,語文學科將突出語文作為母語學科的基礎性重要地位,注重語文學科同其他課程、同生活實踐的聯系,注重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考查。2016年起,語文卷總分值由150分增至180分,在總體導向突出母語重要性的前提下,我們提煉出以下三個大方向:一是注重語文學習與生活實踐的關系,二是注重與其他學科的關系,三是注重對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考查。現就注重對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考查談談我的一些思考。
思考之一:“漢字”一個已被忘卻,卻又不該被忘卻的“文化”
2013年的暑期,最受關注的電視節目不是歌舞選秀類節目,而是兩檔與漢字書寫有關的節目。電視機前的觀眾驚覺,在電腦普及的今天,漢字的書寫正逐漸變得陌生。兩檔節目匯聚了一批熱衷漢字文化的青少年,但對于他們中的一些人而言,那些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詞語似乎比生僻字還難,讓選手寫錯的不是筆畫較多的詞語,而是一些來自生活本應熟悉的詞語。
其實,漢字不僅僅是一種表達符號,更是文化傳承的手段和載體。語言不僅是人類文化的基礎性內容,也是民族文化的標志性基因。文字是語言記述、傳播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如果書寫能力下降,就不能不令人擔憂文化能力的狀況。況且,像漢字這樣的記述符號中包含著大量的文化信息,連準確書寫都做不到,又何談更為深邃的文化理解。
在語文教學中,我覺得首先要將“興趣引領”實踐化。這不是空談,學生錯別字的泛濫,不僅僅是不重視的問題,更多的是對母語文化認識不足和對自身文化缺失信心的表現。我們不如投其所好,給他們講漢字故事,讓他們感受到漢字不僅僅是符號,所有的漢字都是一個有趣的開始、一個文化的源頭。
思考之二:詩歌——被白話文沖擊得“體無完膚”的中國經典文化
2011年1月11號,《北京日報》登刊了這樣一則消息:歌壇天后王菲近日正式復出,獻唱電影《孔子》主題曲《幽蘭操》,歌詞改編自韓愈同名詩作,一時引人矚目。孰料主題曲剛一發布即遭質疑,《幽蘭操》歌詞被認為胡亂改動韓愈詩作。北京師范大學國學所教師、電影《赤壁》編劇之一史杰鵬批評該曲歌詞貌似古樸,其實意思根本不通。同時,他還具體指出了其中的問題:“韓愈原作的每句話都講得很清楚,首先講蘭花的婀娜體態,散發出幽幽香氣,然后說你不采它佩戴,也無損它的高潔。”史杰鵬解釋,韓愈在詩中還借孔子的語氣自述,四處奔走的孔子以薺麥自比,雪霜雖然很盛,但薺麥依舊青青,君子處于可傷嘆之時,一樣不會改變他的操守。而且,韓愈詩作每四句換一韻,韻律顯得搖曳多姿,不像電影歌詞那樣死板。
這幾年,我國的基礎教育對于弘揚中國古典詩歌的精華做出了不少努力。如不斷擴大的古典詩歌背誦范圍,高考試卷對于古典詩歌考查的不離不棄,教材設置上對詩歌的關注和把握、經典詩歌的賞析和評鑒。我認為,首先要抓好詩歌創作。從小學到大學,要將詩歌創作方法作為必修的課程,只有會創作,學生才會分辨好與壞。其次要恢復試卷中仿寫題型,并加大比重,將詩歌教學進行到底。
思考之三:高考如何貼近生活
我們一直強調語文的生活化,而民俗就是貼近生活的一種文化。我覺得兩者可以很好地結合,并且借助彼此的力量,讓語文學科變得有趣而充滿魅力。2008年的一次偶然機會,讓我接觸到了臺灣的一道國考題,它將民俗和時代以及古文知識有機結合,既突出了時代感又具有生活性,還有地方民俗特點,同時也考查了古文翻譯,可謂一舉多得。比起枯燥、思維模式單一化的考題,要實用和靈活得多。我們的語文學科可以大膽開設生活課堂,將飲食文化、茶文化、年俗文化、著裝文化等古今結合性較強的民俗引進學生的生活,讓學生的語文學習,不再只是文字的單一組合,讓他們的生活更立體,讓語文課堂更有活力。
■ 編輯吳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