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華
朗讀是語文閱讀教學中重要的訓練。教學法理論中對朗讀有專門的論述,《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提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閱讀教學要‘以讀為本,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要想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教師就要精心設計,把文本讀出感情,讓朗讀成為學生理解文本的助推器。
范讀還原情境——讀出精彩助理解
學生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并不是很難,但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讀就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范讀,范讀能使學生很快進入情境。
一位教師在執教《夜鶯之歌》一課時,點名讓一個學生朗讀游擊隊員對話這部分內容。學生讀得流暢,聲音洪亮,沒等這位學生讀完,教師說:“同學們,你們想,如果游擊隊員像他這樣對話,可能會發生什么情況?”學生說:“會讓德國兵聽到。”“在這樣一個寂靜的樹林中,德國兵已接近游擊隊員的埋伏圈,應該怎樣讀?你再來試一試。”學生再讀時把聲音壓得很低幾乎聽不到。教師讓另外一個學生讀時,該生索性張嘴不出聲地讀了一遍。此時,教師再次引導:“聲音放低不代表不出聲,聲音低不代表沒有語氣、語調的變化,你們聽老師讀讀試試!”教師精彩的范讀一下子把學生帶入文本所描述的情境中,感受到戰斗在即的緊張氣氛,以及游擊隊員的沉著和對“小夜鶯”的關心。可見,教師的范讀對學生理解文本起著重要作用。
發揮評價魅力——讀出精彩助理解
課堂教學中出現始料不及的情況對許多教師來說都是在所難免的,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課堂評價時,靈活運用機智,因勢利導將預設性語言和隨機性語言結合起來,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巧妙應對。
《盤古開天地》一課中,盤古這個神話中的人物有著其特殊的“神氣”,他不知從何而來,又力大無窮,敢與天戰,與地斗。對人物特點,文章從直接描寫其行“掄”“劈”和間接描寫其行之果“天地分”兩個方面來體現。在教學此環節時,我充分發揮評價的作用,引領學生在讀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讀。我首先出示句子:“他見周圍一片漆黑,就掄起大斧頭,朝眼前的黑暗猛劈過去。”然后鼓勵學生閱讀。一位學生讀得很平淡,于是我引導他注意句中的關鍵詞,“在你的朗讀中盤古哪里是掄起大斧頭,充其量就是舉起斧頭。”學生再讀時,雖注意“掄”“劈”兩個動詞的處理,但是“劈”的力度還是不夠。我再次引導他,最后這位學生終于讀出了“掄”之勇、“劈”之力,將一個力大無窮、敢與天戰、與地斗的人物形象展現在學生面前。教師的評價要引領學生在讀中悟、在悟中讀。
在朗讀訓練的每個環節,教師要充分發揮評價語言的魅力,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讓學生體驗到源自內心的快樂,讀出精彩。我們要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流連忘返的殿堂。
注重內心體驗——讀出精彩助理解
指導朗讀時,我們不僅要注重聲音形式,更要注重內心體驗。只有讓學生進入角色,與角色產生共鳴,才能讀出精彩促進理解。如在讀《盤古開天地》中的第三自然段:“天地分開以后,盤古怕它們還會合在一起,就頭頂著天,用腳使勁蹬著地……這樣不知過了多少年,天和地逐漸成形了,盤古也累得倒了下去”時,我首先讓學生觀察插圖、初讀文字,然后請學生起立,學著盤古的樣子頭頂著天,用腳使勁蹬著地。通過體驗導讀的方式引領學生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讀出了感悟。
朗讀能訓練語音,再現課文情境,加深理解,培養語言感受力、口頭表達力,進而增強學生對語言的感悟,它是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結合的最有效的粘合劑。課堂上要想真正有效落實“以讀為本”,需要教師的精心設計,靈活應變,才能盡顯朗讀的魅力。教師要讓每位學生與文脈共振,“入乎其中”,讀出精彩,讀出個性,使朗讀成為理解文本的助推器。
■ 編輯吳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