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雄
去年年底,我有幸參加北京市朝陽區校級干部國際化素養提升培訓項目,在維多利亞大學進行了為期21天的學習訪問。訪問期間,我深刻感受到,加拿大教育的人本化、個性化、多元化,讓教育回歸本真;加拿大社會的民主、開放、文明,為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打開這扇窗,我們看到了不同的教育。
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學校辦學校
加拿大的校長在介紹他們的辦學理念時,不約而同地談到要培養適應未來的人,體現了他們在教育上的戰略眼光。很多學校把具有完整人格和創造能力、適應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要作為學生培養目標,注重培養學生情感體驗,開闊學生國際視野,讓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社會,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加拿大的教育管理觀念更是體現了他們跳出教育辦教育的高遠而寬闊的視野。他們成立“兩個委員會”,力求努力從教育外部來評價學校、推動教育健康發展。教育局學務委員會由民主推選的七人組成,權力和義務居教育局長之上,教育的重大決策等均由他們完成,充分體現加拿大教育的民主性。由于委員們由社會各界人士構成,有著完全不同的教育背景、社會閱歷,極大地拓寬了教育決策的視野。學校管理委員會,由家長、社區、政府和企業等多方人士組成,這些所謂的教育“外行”,與校長一起對學校進行管理,委員們充分發表對教育、對學校的意見和建議,他們的“局外”思維和對教育的需求促進校長更新辦學觀念,拓寬管理視野。
關注學生的差異和個性發展
加拿大的教育關注每一個學生,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每一個方面,特別是關注弱勢和學習困難學生,專為他們配備助理老師,進行“一對一”的輔導;為學生開設人生規劃和就業指導課,聘請專業咨詢師為他們提供有效指導;要求教師認真傾聽學生的聲音,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學生到13年級,自主選擇發展方向,其中,近20%的學生選擇參加工作或去職業學校學習,80%左右的學生選擇考大學,靈活多樣的報考科目,多通道的規劃設計,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需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和興趣自主選課,實行真正意義的“走班制”教學;實施小規模辦學,小班化教學,個性化輔導,更有利于因材施教;全天候開放的圖書館,分為聊吧休閑式、自主討論區、安靜的獨立研究區等,充分體現人性化管理理念;教室布置形式多樣,更利于小組學習、合作學習的開展……這些無不體現他們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觀念。
重視教育資源的開發
從學校的外觀到教學的組織形式,加拿大對教育資源的利用給了我許多啟發,細細想來,用“無界的教育”來表述它更為合適。
教室無界。加拿大學校的很多課程都安排到室外,鼓勵學生走出教室,體驗生活,感悟社會;在加拿大許多學校幾乎全是自助式的“走班制”課程班教學,他們的通用技術實驗室等各功能室的利用率相當高,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進行實踐探索。
學校無界。在加拿大,許多學校沒有圍墻,各類運動場館全天開放;為了方便家長,定期發布學校的工作計劃等;為形成教育合力,學校與社區、家庭一起建立學生教育的合作機構,充分發掘社會資源對教育的積極作用,實現學校教育和家庭、社會教育的無界化。
教育無界。加拿大沒有全國統一的教育部,教育規劃等由各省自主管理。在BC省,除有統一的教學大綱外,沒有統一的教材,給了學校自主開發教材的空間;他們的教育視野更關注全球化背景,更注重培養學生適應未來挑戰應具備的以創新能力為核心的各項能力;構建從0歲開始的幼兒教育到12年級的13年義務教育、高等教育到終身教育的管理體制,縱向打通了基礎教育和終身教育的通道;初中畢業后學生有多重選擇,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學習架構,橫向實現了職普教育的融通。
在加拿大,我們全體團員懷著對異國教育的好奇,帶著教育實踐的困惑,每一天都在對比反思、交流碰撞。諸多教育困惑因我們的交流而有了答案,一些陳舊思想因碰撞而催生出許多教育智慧。我們相信,推開窗,看世界,眼界開闊才能讓思想深邃;關上門,觀現實,揚長補短才能使學校發生改變;潛心辦學,大膽實踐,勇于探索,自覺尋求教育教學變革才是教育者該承擔起的責任。
■ 編輯吳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