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陳北元
消費者依法維權的索賠行為,怎么就跟敲詐勒索扯上了關系?在知假買假消費者的維權行為中,消費者并不存在非法強索他人財物的目的。
關注消費者維權久了,也常常會看到一些讓人哭笑不得的奇葩案例。最近上海又曝光一件因消費者知假買假被指控為敲詐勒索罪的案例,好在檢察機關把住了關,沒有讓荒唐判罰繼續。
2013年8月22日,何正其、徐洪兵二人在位于上海市松江區中山中路36號的上海夏興稻米專業合作社購買了250袋5公斤包裝的“東夏”石湖蕩大米,共計一萬元。之后,他們發現該大米的產品包裝上標注的QS(生產許可證)標識將“生產許可”印成了“質量安全”,同時在其包裝上找不到產品的營養成分表和生產日期。
兩人認為這批食品不符合國家食品安全標準,并向上海市工商局松江分局岳陽工商所進行投訴,要求對商家問題食品進行查處,并依據《食品安全法》要求商家“退一賠十”。
岳陽工商所隨即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食品安全法》、《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受理消費者申訴暫行辦法》、《工商行政管理所處理消費者申訴實施辦法》,就申請人何正其、徐洪兵的投訴,召集申請人和上海夏興稻米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楊某到工商所調解室進行調解,并出具《受理消費者申訴案件調解書》。
然而讓消費者想不到是,正在調解過程中楊某當場報警。上海市公安局松江分局石湖蕩派出所出警,將何正其、徐洪兵二人帶到派出所。2013年9月11日,松江分局以何正其、徐洪兵涉嫌敲詐勒索罪將其刑事拘留,并報請檢察機關批捕。幸好松江區人民檢察院以“職業打假人”認定何正其、徐洪兵二人的打假行為不構成犯罪為由,作出不予批準逮捕決定。當日,松江分局以不構成犯罪,將二人予以釋放。
消費者依法維權的索賠行為,怎么就跟敲詐勒索犯罪扯上了關系?
敲詐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對被害人使用威脅或要挾的方法,強行索要公私財物的行為。我國《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條規定“敲詐勒索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本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直接故意,必須具有非法強索他人財物的目的。如果行為人不具有這種目的,或者索取財物的目的并不違法,則不構成敲詐勒索罪。
在知假買假消費者維權索賠行為中,消費者都不存在非法強索他人財物的目的。他們都是作為被商家侵害的消費者在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但顯然商家似乎更了解處理消費糾紛的妙處,那就是借用公權力的《刑法》工具來威懾敢跟商家叫板的消費者。
2006年到2013年間,對中國的消費者維權而言似乎并沒有多少進步,仍然在重復著昨天的故事。在一個標榜消費主義的社會,在消費者維權浪潮興起的年代,我們居然一再上演這樣荒唐的司法鬧劇,真是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史上的恥辱。
據悉,上海市公安局負責人主持調解時明確表示,該案件在上海市很具有代表性。而在以前,部分基層干警對這類知假買假索賠案件是判定為消費維權還是敲詐勒索在認識和判斷上都有些模糊。
但愿全國各地的警察都像上海警方一樣,盡快學習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知道消費維權民事索賠與刑事敲詐勒索犯罪的區別與界限——消費維權索賠與敲詐勒索并沒有半毛錢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