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冀虹飛
摘 要: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比較側重的一個工作點。從分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就業難的原因出發,有針對性地提出相適用的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策略。
關鍵詞:地方本科院校;就業能力;培養策略
在目前高校發展的大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既有機會又面臨著挑戰。
隨著大學生分配制度改革、就業市場和工作環境的變化,“就業難”已成為制約國內高校發展的瓶頸。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也不例外,就業問題已經成為這些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提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實現充分就業,破解“就業難”鴻溝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
2014年,將有727萬大學畢業生擁入就業市場。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所面臨的就業形勢將更加嚴峻,壓力也更大,主要原因有兩個,首先是辦學歷史短、學科建設起點低。由于缺乏歷史文化、科研和學術沉淀,也沒有豐富的社會人才、經濟、信息等資源作依托,加上不少專業學科建設起點低、底子薄、師資弱,學生可利用的相對成熟或穩定的教學、信息和校友資源極其有限。再次是缺乏認可度,社會偏見嚴重。用人單位對學生質量的檢驗與認可有一個長期的認識過程,市場拓展難度大,就業市場依托力量既單薄又不穩定,加上社會對新建本科院校的畢業生存在一定的偏見,有的就直接否決該校畢業生,認為新建院校再優秀的學生也是二流的人才,而老牌院校再差的學生也是一流的人才。
二、就業能力的界定
美國教育與就業委員會將就業能力定義為“在勞動力市場內
通過充分的就業機會,實現潛能的自信”。2004年國際勞工組織(ILO)指出,就業能力是個體獲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進步以及應對工作生活中出現的變化的能力。國內的學者鄭曉明認為就業能力不單純指某一項技術和能力,而是學生多種能力的集合,主要包括學習能力、思想能力、應聘能力和適應能力等。筆者認為就業能力有以下兩個理解范疇:(1)多種能力的融合:就業能力是主體在接受知識傳遞和綜合實踐的過程中積累的,主動尋求滿足實現就業需要的一種綜合能力。它不是一種特定的工作能力,而是在橫切面上與所有行業相關,在縱向上與所有職業相關的能力。(2)動態的發展模式:就業能力一定是一種隨著社會需要不斷調整不斷發展的動態能力。地方本科高校學生相對于國內一流高校學生在就業競爭力上處于劣勢,因此切實提高他們的就業能力,增強就業競爭力是地方高校長期需要關注的課題。
三、就業能力的培養策略
1.改革課程設置,在教學過程中融入能力的培養
在專業課程設置上以就業和社會需求為導向,將專業課程設置的縱向深入與橫向拓寬統籌起來,實現自然學科和人文學科課程的相互滲透,打破專業之間的壁壘;同時注重課程內容和體系的及時更新,注重理論課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相結合、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的結合、學習能力與社交能力的結合、通才與專才的結合,培養復合型人才。通過課程改革,促進學科之間的良性互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獲取知識的質量。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不僅要強調知識和技能的掌握,還要考慮能力的養成,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等學習方式的引入,可以促使學生在探索中獨立思考,獲取知識,在解決各種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質。
值得我們借鑒的是英國一些大學的做法,英國的Luton大學
注重創建與提高就業能力相關的教學模式。Luton大學將就業技能的培養細分為三個級次:第一級主要針對大學一年級的新生,其目標為培養學生具備教學計劃所要求的基本技能,如進行深入學習所需的各項技能;第二級和第三級的目標為培養學生具備在畢業后的工作、生活中所需的各項技能。Luton大學創新性的將就業能力細分為13項就業技能,并對所有13項技能進行評價,目的是向用人單位提供盡可能詳盡的學生就業信息。畢業時,學生在取得學習成績單的同時,還將取得一份技能記錄單,記錄單上將記錄學生所掌握的各項技能及其水平,從而可以幫助用人單位了解各位學
生的特長與不足,并預先計劃其未來所需培養的技能。此外,記錄單將包含構成就業能力的各項技能的全部信息,提示學生們學習了哪些技能,以及各項技能的評價記錄。
2.提供個性化的幫助
就業能力是一個具有比較鮮明個性化特征的概念,因而致力于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更具個性化的幫助是非常有意義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可以根據學生專業特點、學生個性給予個性化的幫助或者個人發展計劃,有針對性的培養每個學生的就業技能。目前國內各高校都建立了專門的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心,但就業指導方面的工作主要是行政管理,側重于幫助學生采取合適的營銷策略將自己推向市場,找到工作,關注點是就業率而不是學生的就業能力,沒有很好地考慮大學生的就業質量和未來發展前景,這是遠遠不夠的。
高校可以成立功能更強大的職業服務中心,為學生就業提供全方位的服務,給予學生更多選擇,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和實際情況去選擇教學安排。通過特定的教學安排,使自己具備與自身品質特征相匹配的特定就業技能。例如,對地方本科院校師范生的就業技能培養就應該具有更加鮮明的特點,除了要求學生滿足具有教師資格證、普通話等級證等硬性條件之外,還應該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語言組織表達能力、組織管理協調能力等,以此增加學生在日后工作競爭中勝出的幾率。那么,創造條件讓師范類學生去提升自我的語言組織表達能力、溝通能力等在師
范生的就業培養中就顯得格外重要,即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重心應從以往的“成品包裝”轉向個性化的“產品設計”。及時捕捉社會需求信息,了解學生的個性需求,進行全程、多方位的培訓和指導,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以及在為人處世、實踐操作、經營管理、專業知識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3.重視和提供“全程式”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
職業生涯規劃,又稱職業生涯設計,是指個人與組織相結合,在對一個人職業生涯的主客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總結的基礎上,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點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結合時代特點,根據自己的職業傾向,確定其最佳的職業奮斗目標。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基本內容通常包括:(1)自我評估。即對自己做全面分析,通過自我分析,審視自己、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只有客觀而準確的自我評估,才能作出正確的選擇,選定適合的生涯路線,作出最佳的生涯抉擇。(2)職業環境分析。指分析影響自己職業生涯發展的內外環境因素,以便更好地進行職業目標的規劃與職業路線的選擇。(3)職業規劃決策。通過自我評估、職業環境的分析,在此基礎上對自己的職業、職業目標進行的規劃決策。大學生在大學的不同階段會面臨不同的困惑,大學生的困惑呼喚全面系
統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職業伴隨人的大半生,職業發展是一個與個人身心發展相一致的過程。大學生進入大學后,高校就應該開始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因此我們倡導的是“全程式”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應覆蓋全體學生和大學生活所有階段。根據大學生的不同群體類型,不同階段的實際需求,開設相應的課程和設計相關的活動,滿足大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知識和技能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宋宗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畢業生就業模式創新探索[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8(20):62-63.
[2]葉曉倩.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英國經驗及其啟示[J].教育科學,2011(4):91-94.
[3]布茂勇,唐玉琴.構建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3):51-53.
編輯 郭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