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論文研究了形式美法則在肥城市范蠡公園這一具體案例上的應用,以全面解析范蠡公園在設計和建設中對各種形式美法則的應用為基礎,希望通過分析范蠡公園對各種形式美法則的具體應用,推動形式美法則從美學理論走向具體實踐,為未來更多城市園林景觀提供形式美法則應用的參考。
關鍵詞:形式美法則;范蠡公園;景觀;設計
一、形式美法則與園林藝術的不解之緣
1、美則美兮形式美
形式美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種形式因素的有規律、有美感的排列組合。形式美法則是人們在分析各種形式因素的特性、研究各種形式因素之間的聯系的基礎上對各種形式美因素的規律性排列做出的總結,具體包括單純齊一、對稱均衡、調和對比、節奏韻律等。當現實審美對象符合一項或多項形式美法則時,往往能帶給觀賞者以豐富美感,形式美法則運用的恰當與否往往是形態塑造成敗和視覺沖擊力強弱的關鍵。
形式美法則是人們在長期社會勞動實踐中、在遵循客觀規律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的一些形式美的規律性。這些法則來源于客觀事物,我們進一步研究這些法則是為了提升審美能力、在加以運用的基礎上創造更多更美的事物。在物質生活水平發展已達到相當高度的今天,人們對休閑娛樂景觀的需求逐日提高。高水平城市休閑景觀的建設離不開設計師的豐富想象和創造力,更重要的是要符合人們在造型方面的審美眼光,即恰當運用形式美法則,這就迫切要求美學中形式美法則的相關內容從理論走向現實生活,在具體的城市景觀規劃設計上大顯身手,促進更美的城市園林興建和人們娛樂休閑生活的提升。
2、巧得神韻園林美
當形式美運用于園林時,它成為了具體的、能直接訴諸于人的感知形式。園林是人類為營造更好的生存環境而創造的能夠寄托心靈的現實生活境域,形式美法則在園林中的運用過程正是幫助人們實現求真、求善、求美的過程。
古往今來各式園林層出不窮,經典之作亦數不勝數。然而園林之中雖都是花木山石、小橋曲水、亭臺軒榭,卻因不同的形式組合演繹出或雄偉莊重,或幽雅清秀;或明快,或深幽的各種個性,讓園林各有靈魂,甚至一園之內即可風格變換,這就歸功于形式美法則的妙用。公園景物通過其形體、材質、色彩等的合理組合和整個園林空間布局在形式上的不斷變化,營造出感覺各異的優美場景,在形式美法則的指引下,景物的形體衍生出不同的點、線、面的組合,給人不同的感受。如直線給人有力、莊嚴的感覺,曲線則給人活潑、婉約的觀感,孤植以“點”的形態展現,群植則通過整齊的排列給人“線”的感覺,疏密高低不規則、時隱時現的布置則給人以面或曲線的感覺;材質的粗糙或光滑給人簡樸或明朗的不同感受;色彩的色相、明度、純度、冷暖不同組合,給人以和緩、奢華與純樸等不同聯想。這都是形式美法則的運用能帶給園林的改變,它能讓園林像人一樣擁有不同的性格,對園林建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范蠡公園巧妙呈現各項形式美法則
肥城市范蠡公園是依托肥城市龍山河分支河道和周邊原有片林打造的極具創意性的水陸交錯城市園林,它將分支河道加以設計改造,在拓寬和規整下形成湖區并引入江南水街風格建筑,將原有片林的植物種類和布局重新規劃,建成密林區并穿插各式林間小道,將公園整體打造成為南北風韻相結合的城市中心園林景觀。肥城市范蠡公園總占地面積286畝,其中水域面積70余畝,在濕地綠林相結合的生態實景中規劃形成四個功能區:入口景觀區、會議中心區、特色水街區、生態密林區,四個分區彼此獨立又相互呼應,草木繁盛、水質清澈、負氧離子含量高,漫步其中仿佛置身委婉動人的水墨山水畫中。這一濕地綠林景區自2012年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后,成為肥城市居民交口稱贊的休閑去處,市民的喜愛和一致好評充分顯示了范蠡公園設計和建設的成功,顯示出公眾對其形式美方面的認同,同時揭示了形式美法則的運用對城市景觀的重要性。
明代陳繼儒《小窗幽記》描述了最符合中國式理想的園林風貌,成為后世造園的范本,肥城市范蠡公園與《小窗幽記》誕生的明代遠隔近400年,但二者卻有諸多穿越時空的不謀而合之處,就形式美法則的應用而言,《小窗幽記》提供了一幅任后人暢想的美景,范蠡公園則將一幅亦古亦今的實景呈現在市民眼前。下面將依據實景呈述范蠡公園對形式美法則的具體應用。
1、調和對比大顯身手
“調和與對比反映了矛盾的兩種狀態。調和是在差異中趨向于同,對比是在差異中傾向于異。”調和與對比是范蠡公園視覺感最鮮明的一種法則。
當相接近的事物并列在一起時,我們稱之為調和。符合調和法則的事物往往給人協調融合的美感。范蠡公園在林木上選取泡桐、合歡、楓楊、垂柳、白蠟等高度和蓬徑相當、樹形優美的樹種進行全冠移植,樹木雖散布于公園各處,但調和度極強,給人以協調舒緩的視覺效果。大面積深藍色湖面與四周大片的綠樹以及淺藍色天空配合在一起,在整體色調上給人以柔和融洽。
當極不相同的事物并列在一起時,人們往往感到醒目、振奮,這就是形式美法則中的對比。范蠡公園對比法則運用十分廣泛。由公園東南角進入,人們即置身密林之中,樹木花草高低錯落,沿其中蜿蜒曲折的小路向北緩行,繁密的林木驟然消失,大面積湖面瞬間出現,幾步之差景觀大不相同。站在湖水與密林相交處,身后是鳥語花香、曲徑通幽的茂林修竹,面前則是水鳥嬉戲、輕舟碼頭的湖面風光。瞭望與回頭之間,景觀的突變讓人又驚又喜,鮮明的對比讓游客霎時間倍感振奮,同時又迫不及待的奔向碼頭要將這澄波輕蕩、清澈剔透的湖光看個夠。夜暮降臨,公園南北兩側的廣場開始熱鬧非凡,樂曲起奏,噴泉水柱平地起,流光溢彩光影變幻,拉丁舞、交際舞、健美操輪番登場,玩著輪滑的孩子穿梭在身邊,歡聲笑語灑落各處,高處的燈光色彩更迭,地燈也配合著忽明忽暗,喧囂的夜晚歡騰熱烈。然而當從南北兩側向公園中心移動,一幅江南水鄉靜謐安然的畫面開始展現眼前,前番喧囂的音樂漸漸消失,耀眼多變的的燈光變的柔和,白墻灰瓦的江南徽派建筑倒影在夜色中的湖面,一虛一實隨湖波輕搖,月色空明,萬籟俱寂,小橋下流水淙淙而過,亭臺樓閣古風蕩漾、回廊軒榭婉轉回旋,遠處湖面之上,范蠡攜西施乘舟而來,這青銅打造的雕像惟妙惟肖,西施隨風輕揚的裙擺、范蠡遠眺的神情都在迷離的夜色中鮮活起來,細聽仿佛還能聽到泛舟而來的搖櫓聲,這幅古風彌漫的靜謐圖景與先前的喧囂時尚截然不同,令游客頓時由霓虹閃爍跌進舊時月色,恍惚之間竟分不清是古是今。設計者大膽而獨創性的讓最寧靜遇上最喧囂,最古典遇上最現代,碰撞出了既出其不意又令人拍手叫絕的火花,難怪當市民一次又一次流連在范蠡公園時仍不吝贊美之詞。
2、節奏韻律化靜為動
“節奏,在這里已經從音樂的形式美物性因素,借用轉化為一般的形式美規律,它指審美對象的構成中色、形、聲等物性因素有規律的重復而形成的美的運動形式規律。”
艾里略說:“一個創造出新節奏的人,就是一個拓展了我們的感情并使它更高明的人。”園林建筑中當然也有節奏和韻律,這種節奏和韻律讓園林和建筑這些原本靜態的景動起來,增加趣味性和觀賞性,讓步入其中的游客不覺單調,能在節奏的引導下心隨景動,真正參與到景觀中來。范蠡公園的節奏與韻以公園主軸最為顯著,自廣場北起,廣場中心置一青銅巨鼎,其上各式字體篆刻一百個“信”字,名為“百信鼎”,寓意商圣范蠡誠信經商、以信為先的信義。向南數階而上為矩形噴泉,地形略微上伏,而后出現三級大的階梯,每層有數十級臺階,階梯貫穿著大片浮雕,講述范蠡經商故事,逐級而上便到達了整個范蠡公園的制高點——清風閣。清風閣體態巨大,氣度不凡,建筑共三層并繞以回廊,層層飛檐,攢尖閣頂,四望如一,登閣遠眺全城風光盡收眼底,雄偉壯觀。繼續向南則陡然而下,沿湖面與密林間的小道通往江南水街,穿過這片小橋流水的樓臺軒榭最終到達南側廣場。一路穿行而來,先緩升,后陡升,到達制高點后急降,一段平緩后,再緩升、緩降,視點高低變換、視野時闊時窄,整體猶如樂章,韻律清晰節奏極強,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皆一一呈現,移步易景、無人不愛。范蠡公園作為建于城市中心的市民休閑景觀,正是由于對節奏韻律的巧妙運用,使公園趣味十足毫不單調,占地雖不龐大卻讓前來的市民玩得盡興,成為其設計成功的一大法寶。
3、對稱均衡卓爾不凡
對稱和均衡均指出現差異、但在差異中仍然保持一致的狀態。“對稱”指以一條線為中軸,兩側均等,如我們人體的眼、耳、手、足等都是對稱。古希臘美學中有身體美確實在于各部分之間的比例對稱的說法。均衡則是大體相當,形體兩側不必完全等同,較之對稱顯得更自由,更有變化,可以說是對稱的一種不太嚴格的變體。園林景觀的建設為避免呆板、僵硬的感覺,往往兩側作巧妙調整,打破對稱,保持均衡,兩側雖不完全相同,但保持大體相當。從園林的觀賞效果上看,均衡狀態下的園林往往兩側相互呼應,變化中保持穩定,顯的自由而靈巧。
范蠡公園湖區面積較大,湖區西側設有栩栩如生的范蠡攜西施泛舟而來的青銅雕塑,東側則為呼應這一場景建立了仿古式木質碼頭。西側雕塑在視覺上將游客視線從岸邊引向湖水,東側則巧借碼頭這一從岸邊突向水面的建筑形式同樣將游客視線引向湖水,同時站在湖的任意一側又可看到范蠡與西施乘舟駛向碼頭的生動圖景,在形式上成功做到打破對稱、保持均衡,內容上也巧妙的打造出一幅完整而富動感的泛舟圖,古典韻味十足。
湖區南北兩側設計同樣出彩,白墻灰瓦的江南徽派建筑沒有集中在一處,而是分建于湖的南北兩側。北側建筑數量少,建筑物各自所占面積大;北側則數量較大,單位面積小,同時在各獨立建筑間引入回廊和亭臺、小橋等,整體來看北側端莊宏偉,南側精巧靈秀,呈現出整體一致而細看有別的均衡感,既避免呆板一律,也借此使市民欣賞到江南古建筑的不同風格,盡可能全面的將舊時徽派建筑穿越時空帶到北方民眾眼前,同時也在時間上與范蠡生活的春秋時代契合。均衡是一項能滿足園林設計師奇思妙想和讓其構想得以實現的得力法則,左右相合而略有差別往往能讓無聲的園林景觀仿佛能自己講述故事,一呼一應間萬種風情隨之誕生,因此讓每個園林有了自己的個性、自己的靈魂。
4、比例一出多姿多彩
比例指事物之間在數量或體積上的對比關系,也指某一事物在整體中所占的分量。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比例分配恰當能使園林景觀的各要素相得益彰,分配不恰當則會導致園林形式上的頭重腳輕或功能上的殘缺不全,因此恰當分配各景觀要素在園林規劃和建設中的比例往往是事關成敗的重要環節,比例關系也就成了一著不慎可致滿盤皆輸的“危險關系”。
肥城市范蠡公園在各景觀要素的比例分配上科學合理,在對功能區的比例劃分上尤為出色。范蠡公園在設計之初就首先規劃出了入口景觀區、會議中心區、江南水街區和生態密林區。從功能上看,由于范蠡公園建設于肥城市城區中心,因此既要滿足市民休閑觀光的需求,又要照顧商業利益,同時還要兼具政治用途。公園設計者將公園一分為四,其中入口景觀區、生態密林區以市民娛樂廣場和草木植被為主,充分滿足市民娛樂觀景這一首要需求。又將獨具特色的江南水街區規劃為商業區,緊跟上餐飲服務,豐富范蠡公園的一站式功能,為城市經濟發展注入一劑活水。會議中心區用于大型會議和公共活動的舉辦,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實現了政治職能,做到了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盡可能多的兼顧各種使用功能。通過比例方面的合理規劃,范蠡公園將功能分區與公園景觀充分結合,使公園四大功能區在形式上和諧統一,在使用功能上兼顧了城市中心土地資源的應有之義,形式上不雜亂、不單調,發揮了比例合理的優勢,收到了很好的使用效果。
5、多樣統一和而不同
多樣統一,指事物的聲、形、色等形式因素按照一定的組合關系組織成為一個有機整體的規律,它是形式美的一個總規律,也可稱為和諧。
古語道:君子和而不同。“和”是我國古代的一個重要審美范疇,我國的書法、音樂、美術、建筑等各藝術門類都十分重視整體的和諧。一個城市園林景觀往往包含各種類型的石、木、水、橋、亭等成千上萬的景觀因素,當數字龐雜的景觀因素同時出現在同一空間時,要想達到審美上的理想狀態就要在多樣統一法則上做文章。黑格爾描述古波斯教時提到的一句話用來描述多樣統一卻是再恰當不過:“把雜多提升到一種兼容并包的本質上的統一,做同類中的個別成員的胚胎和基礎。”在哲學角度上,對立統一體現著自然和生活中萬事萬物的對立統一,事物有剛柔、輕重、大小、方圓、曲直等方面的千差萬別。“如果要使這些本來只服務于目的的形式提升到美,他們就不應只停留在他們原來的那種抽象性上,而是必須于對稱和諧之外,還現出有機,具體,本身充滿和變化多方的性質。”多樣統一的形式美法則探討各個事物個性之外的共性和整體關系,使各種事物能在有機整合為一個復雜體時做到既不雜亂,又不單調,由此達到整體上的和諧,在美學上被視為高級形式的形式美法則,是形式美法則中舉足輕重的一個環節。
范蠡公園作為一個經受住了群眾檢驗的成功園林,在多樣統一方面的成功是顯而易見的。公園僅在花的品種上就有木槿、紫荊、連翹、紫珠、鳶尾、黃馨等五十一種,數目從每平方米二株到每平方米三十六株不等,如此數目龐雜、種類繁多的花相簇擁卻不令人覺得混亂煩擾,正是因為在游客目之所及的每個視線范圍內,設計師都按花的花期、大小尤其是顏色進行了有機整合。如公園正東向南天竹、月季(黃)、常春藤、迎春、香英迷的組合,色調以黃綠為主,色差不大、相得益彰,高度、蓬徑和面積各按造型需要依比例搭配,竹的中空有節、瀟灑高直,迎春的柔和飄逸、倩影婆娑,月季的嬌俏玲瓏、精巧活潑……諸多品種相搭配竟渾然一體。公園在花木種植上充分利用孤植、對植、群植,這本身就是按照形式美法則確定的內容,當高低錯落、疏密有致、色彩相合的形式作為刺激信號進入人的審美領域時,便能引發游客的形式美感,并引發生理、心理上情感的愉悅反應,形成形式美。
范蠡公園作為以商圣范蠡命名的主題城市公園,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均以多樣統一原則呼應了范蠡之一主題,南有仿竹簡造型篆刻的《商訓》豎體雕塑,西有范蠡與西施泛舟湖上的青銅塑像,北側設有用各式字體篆刻著一百個“信”字、寓意范蠡誠信經商的百信鼎,偏東側有描述范蠡各階段經商故事的三層階梯式浮雕。在對范蠡這一公園主題的演繹上,公園東南西北空間距離遙遠、表達形式多樣,但都緊扣主題,運用多樣統一法則做到了既豐富又單純,即活潑又有序,從而全方位、生動立體的向市民講述了這位與肥城有著不解之緣的商圣范蠡,構思巧妙,多樣統一應用科學。
三、形式美法則與園林藝術的合作大有可為
通過對范蠡公園規劃圖紙和實景的調查分析,可以說肥城市范蠡公園在規劃中成功運用了多種形式美法則,是美學形式美法則的相關理論在實際應用上的成功注解。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平穩快速發展,人們對生活環境的要求逐日提高,民眾頭腦中天藍水清、鳥語花香的美麗中國夢漸漸清晰,城市中心園林的廣泛興建成為各地新型城區規劃中滿足民眾要求的上選。今天我們呼喚優秀園林藝術,就離不開在形式美法則上下功夫,形式美法則的相關理論既需要從理論走向現實生活、推動城市園林景觀建設,也需要在實際應用中不斷得到反饋,從而汲取源頭活水不斷豐富形式美學自身的理論。“我們的美學是現代的,不從主義出發,不提出一套法則叫人接受,只是證明一些規律。”城市范蠡公園作為一例在未來更多城市中心園林景觀的規劃設計中均可借鑒使用,美學形式美理論與園林設計的合作將取得一個又一個雙贏。
參考文獻:
[1]楊辛,甘霖.美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2]王杰.美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德)黑格爾.美學(第2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5]朱光潛.無言之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6](德)黑格爾.美學(第3卷)上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7]丹納(法).藝術哲學[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冀梅竹(1991.4-),女,山東肥城人,現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文藝美學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西方美學理論和中國傳統建筑與城市園林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