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慧琳
五年級美術校本課程《黑白畫》——《瓶上的旋律》一課下課前,我出示了幾件外國彩陶作品,想把它作為本堂課擴展內容。一個學生脫口而出:“哇,太奇特了!還是老外有創意。”這句話引來一片不滿:“崇洋媚外!”“瓷器是中國人發明的。”“老外的東西就是很獨特。”……口水大戰一觸即發。面對面紅耳赤的學生和即將敲響的下課鈴,我提議辯論雙方回家查找資料,在下次課上進行論證。資料要與本課內容相關,對創作有幫助。學生們躍躍欲試,課下紛紛找我討論,甚至請來了家長幫忙。
第二節課,首先是對于異國文化充滿好奇的學生發言,他們帶來了多個國家的藝術作品資料。
“300多年前,歐洲各國仿造中國瓷器,結合歐洲文化,創造歐洲瓷器工業發展史。19世紀托馬斯·巴特姆發明了歐洲白瓷。中國的白瓷是瓷土捏塑的,而歐洲的白瓷是以液體形式鑄模成型。歐洲的方法可以制造更為復雜的造型。可見歐洲人很重視創新。”
這位學生的介紹立刻引來了一部分學生的抗議:“老師這節課的主題是《瓶上的旋律》,他找尋的圖片內容跑題了。而且他也承認歐洲人是仿造中國瓷器,這說明中國瓷器的偉大。”
另一位學生則拿出自己的資料:“《馬可·波羅游記》讓歐洲人向往東方。瓷器,代表著東方的文明,他們就通過搶奪來改善自己的餐桌文化。但是搶并非每次都得手,所以他們才想到了模仿,在模仿的基礎上創新。歐洲瓷器的發展史是一段侵略史,沒什么可驕傲的!”
不甘心被駁倒的學生喃喃自語:“我只是覺得這些藝術品很新奇,和我們的不一樣。”
“那是你見得少,就像外國人看我們的文化一樣。這是我國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的代表,紋樣本身就是一幅黑白畫,美麗的水紋是我們的祖先對黃河的敬仰與崇拜。幾千年前,中國就發明了用于火燒的容器,而歐洲只有盛放功能的容器,他們沒有能夠創造出帶支撐腿、用來燒開水的炊具,沒有養成像華夏民族這樣喝開水的習慣。這也是為什么歐洲歷史上曾瘟疫大量流行的原因。”
學生們的表現超出了我的預料。我在他們的思辨中看到了對民族文化的崇敬與自豪。該如何讓學生們更為客觀地看待多元的文化呢?我出示了一幅元青花的圖片,開始講解:“元青花瓷開辟了由素瓷向彩瓷過渡的新時代。但元青花中的蘇麻離青是鄭和下西洋帶回的進口鈷料。元青花中的大罐、大瓶、大盤、大碗都是為了適應伊斯蘭國家廣大穆斯林席地而坐、一起吃飯的習慣而特別生產的大型飲食器皿。而元代生產的小型器皿則多銷往菲律賓。可見,瓷器的發展與國家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密不可分。”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環境、資源,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文化。文化間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都應該得到尊重。藝術無國界,文化間、藝術間的欣賞與借鑒是好事,只是不能用掠奪與占有的方式達到目的。陶器到瓷器的發展史上,東西方都有繼承與創新,也都有東西方文化間的融合。現代中國人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才能讓中國的文化發揚光大。讓我們在上節課繪畫的基礎上,開始我們的繼承與創新吧。”學生們信服地點頭。
通過這次辯論,我不禁在思考一個問題。傳統教學中,教師更多地是讓學生接受我們給予的教學內容和價值觀,而忽視學生對于學習內容自己的選擇和對于事物自己的思辨過程。《瓶上的旋律》一課在編排中,我只想到了突出傳統文化的部分,只在擴展環節才加入了幾幅外國的陶罐圖片,卻忽略了學習者在中西藝術的對比中可能引發的思考。教材編排缺少對多元文化的展示,那么學生由此引發爭議就很正常了。教師對于學生的理解,不僅僅體現在對學生行為的理解與分析上,更應該體現在對學生學習的準確預測上。如何在教材中通過多元文化架起學生理解的橋梁,將是今后教材編寫中不容忽視的方面。
endprint